书单|多种育儿观念如何选?一本书告诉你答案
晚上到了睡觉的时间,孩子却不愿意睡,我们是任由他玩耍,还是命令他立刻去睡觉?
放学回家后,孩子想先玩一会儿,不想马上做作业,我们是置之不理,还是劝他先完成作业?
孩子不想去幼儿园了,我们是逼着他去上学,还是顺从他的意愿,不去就不去,甚至一直不上幼儿园也可以?
上述这些问题,不仅在我国存在分歧,美国也同样如此,分为控制派和亲密育儿派,而且,两者背后都有心理学作为支撑。
控制派,源于行为主义心理学,亲密育儿则来自精神分析和人本主义心理学。
即使是育儿书籍,或者是教育专家的方法,哪怕是网上被众人认可的做法,也存在着很多不恰当的地方,作为一名普通的家长,我们究竟该如何选择呢?
张宏涛在《爱与自由:父母必修的16堂课》一书中,针对家长蕞容易遇到的问题,一一做了详细的解答。

张宏涛,在2006年参与编写一本家庭教育类的图书,为此,他把市面上可以买到的家庭教育类图书几乎都看了一遍。
后来,他又系统地学习了心理学和家庭教育理论,为了学以致用,他每天花至少十个小时,泡在各种育儿裙里,义务给求助的家长们解答问题,并和各种流派的专家以及他们的拥护者,以及广大家长们交流谈论乃至辩论。
再后来,他建立了自己的家庭教育分享裙,做亲子关系的一对一zi 询,在女儿出生后,写了几十万字的育儿日记,并带领很多人一起写育儿日记。
我在阅读过程中,感触蕞深的有以下几点:
一、 什么是无条件的爱?

书中有这样一则故事:一个少年因成绩不好被妈妈大骂,因顶嘴被赶出家门。他在外面转了一天,又饥又渴时,被饭店老板请吃了一顿饭,少年很感激老板,并抱怨妈妈把自己赶了出来。老板反问少年,妈妈做了十多年的饭给你,你怎么不感激呢?

这则故事,很好地诠释了什么是无条件的爱。为什么老板只请了一顿饭,少年就会非常感激,而妈妈做了十几年的饭还被抱怨呢?
并不是少年没有感恩之心,而是,妈妈以爱的筹码来要挟孩子达到他们预设的目标,他们认为成绩不好或者不听话的孩子,不值得爱,他们的爱是有条件的,而老板的这顿饭,不需要任何回报,没有任何要求,这就是无条件的爱。
二、 如何培养孩子的好习惯

书中有这样一则故事:有个中年女性,虽然每天精心打理家务,把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但她并不喜欢干家务,做这些事心情非常不好,却总有一种无形的力量,让她每天花大量的时间在家务上,忙到丈夫和她沟通的时间都没有了,丈夫对她的这种状态非常抓狂,她自己也非常委屈,觉得丈夫不仅不知道感激,还反感,没有良心。

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习惯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表层习惯,一个是元习惯。
它们有什么区别呢?
表层习惯,是表层的行为习惯,是通过外界强迫形成的,内心可能对此一直都是对抗的状态。
元习惯,是深层的思维习惯,必须是自己主动且自愿养成的,内心非常享受这个过程,并且做得很好。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上面故事中的这位中年女性,就是因为小时候在父母的强制下,养成了干净整洁的表层习惯。虽然,表面上看,爱干净、勤快都是“好”习惯,但是,她内心对这些一直都是对抗状态的,这些所谓的“好”习惯成了她身上的枷锁。
那如何才能培养孩子好的元习惯呢?

首先,身教大于言传,父母好的元习惯,会潜移默化地传给孩子,父母喜欢,不强迫孩子,孩子就很自然地会追随父母。比如,父母喜欢打羽毛球,孩子也会非常喜欢。
其次,喜欢并擅长某件事,被认可后获得成就感,时间长了,就能培养出相应的元习惯。例如,孩子喜欢写字,写得好看,被老师表扬,就会获得成就感,从而更喜欢写字,写得越来越好看,慢慢就培养出了相应的元习惯。

在《爱与自由:父母必修的16堂课》这本书中,张宏涛针对家长和孩子相处过程中会遇到的问题,给出了自己实践和思考后的jie决方案,无论你是刚刚步入父母行列的新手,还是已经有着丰富育儿经验的家长,这本书都值得一读,让我们一起用爱、自由和尊重,为我们的孩子创造一个充满爱和自由的成长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