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我选择了斯嘉丽,还是斯嘉丽选择了我?
十岁时初读《飘》,便觉得自己与斯嘉丽的想法惊人地相似,因而在阅读中产生了极强的代入感。之后陆续读过很多遍,阅读体验均集中在斯嘉丽的内心戏中。少女时代的我,由于入戏太深,久久无法从结局的遗憾中抽离。斯嘉丽与书中两位男子的情感纠葛成为了我的一个心结。之后多年,并不敢触碰这本书。书在书柜里落了几年灰后,又因为莫名的情愫被我辗转托运到大洋彼岸,再次翻开。
第一次读阅此书时,我虽有情感的启蒙,却并无实战经历。奇妙的是,多年后重读时,竟发现书中斯嘉丽的情感线竟与我发生了惊人的一致。我不由得发出疑惑的惊叹:我那表面上乏善可陈、内在五味杂陈的可称为坎坷的情感史,该不会是受到了这本书的影响吧?我甚至暗自忖度:以后女儿读的书都要在我这里预审一遍。丰富的内心戏之后,留下了一个疑惑,也成就了这片随笔的标题:究竟是与斯嘉丽的相遇塑造了我的人生轨迹,还是我与斯嘉丽惺惺相惜?若追究起疑惑的起源,我大概是希望确信自己是人生的主宰者,而非一尊塑像吧。
试图以回忆起阅读本书的时间,和自己的情感经历做梳理的方式,来探究自己的情感到底是否受到了书中情节的影响。然而圣灵临到我,自有祂的时间。观看电影时,一个想法却击中我的心头:常言道,性格决定命运,大抵如此吧!
说起《乱世佳人》这部电影,我曾有过抗拒它的理由。大众严重的经典高分电影,在我的豆瓣电影评分中仅仅得到了三颗星,理由是没有像书一样感动我。是啊,阅读文字时,想象的空间总要大些,我可以将白瑞德刻画成我脑中任何的形象。看到电影中他出场的画面,“哗啦“一下梦就碎了。毕竟不是我磕的颜。我常想,要是每一个豆瓣er都像我一般草率任性,电影的评分该是多么不靠谱啊。
这次观影,抱着看得更深入的决心,挺过了“幻梦破碎期”,不仅get到了电影的选角如何地巧妙,更是产生了更深层次的代入感。虽然我与斯嘉丽相貌相去甚远,可我们的灵魂却重叠得那么彻底。著作讲述的是爱,通过时代背景和鲜活角色去揭示如此一个庞大而深刻的概念。“爱”,何等深奥,用多少文学角色都难以诠释完全,足见神按自己的形象创造人类时,包含了多么深重的情感。
斯嘉丽对卫斯理的爱,来的如此莫名其妙,裹挟着属于她少女时代的任性、自我为中心、不讲道理滚滚而来。她试图以飞蛾扑火的阵势向卫斯理表白,却惨遭拒绝。被伤害了自尊后的咆哮,我太熟悉了。她和我一样,用漫长的时间,去填补那种受挫感。不,真正填补那种frustration的不是时间,而是白瑞德的爱,用瑞德自己的话来说是“一个男人对女人可以达到的最强的爱”。
我在未经历爱情时,就被这句话强烈地震撼了。倒不是说明我多么懂爱情,因为与震撼相伴的,是对书中瑞德多次的离去的不解。原来我也如斯嘉丽一样,看不懂男人的心,也辜负了男人的情深。看到斯嘉丽一次次嫁给不是自己的男人,瑞德的轻飘飘笑容和转身背后,竟是沉甸甸的愤怒和痛苦。然而斯嘉丽一点也看不透这份深情。亦如我,一次次伤害对方而从不自知。怪瑞德不会表达?还是怪斯嘉丽太过粗心?其实不过是人性的骄傲与不服。然而,这种与生俱来的桀骜不驯,偏偏才能成就打动人心的经典著作。不仅因为故事带领我们洞悉了人性,还因为它的不属神与不完美。
如果瑞德在他的爱被消磨殆尽之前,获得了像斯嘉丽剖析自己内心的时机,世间便会少了一部令人长吁短叹、捶胸顿足的悲怆的爱情著作,而多了一对我们这样的普通伴侣。好,就以今日份调皮结束这篇随笔吧。
© 本文版权归 Pure Temple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