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孩子教育的一些思考
近期看了不少鸡娃的公众号,每天的文章推送会强调各种基础很重要,告诉我们需要在小的时候就把基础打好,中年级就该开始奥数训练、英语训练,高年级就是收割杯赛,拿成绩,进名校的时候了。似乎走错一步就万劫不复了。
这不禁让我思考,对于孩子教育,究竟什么才是最根本最重要的?母题究竟是什么?大概想到了下面两点:
一是知道自己是谁。每个人都是特别的,能做什么,喜欢做什么,能跟随自己的天赋和兴趣去找到自己喜欢的事情,自己的使命,非常重要。
我自己小时候成长在一个相对自由的环境里,还经历过匮乏的时代,小时候最喜欢做的事情是看书,家里的书不够看,我喜欢的书不够看,到了高中自我开始萌芽的时候,紧张的学习和竞赛训练是一直压制着我的自我迸发出来,就真的是学习、竞赛训练的思考取代了对人生和自我的思考,再经历和父母心理上的割裂到自己成长都已经30几岁了,总算是知道自己是谁,喜欢什么,能做什么,建立了真正的自信,那种我还不错的感觉有了,但使命感确实是没有的。
孩子如果能从小在各种活动和与外界带交互中去感受和发现自我,开始思考自己想做什么能做什么擅长做什么,孩子能够从小去客观的看待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多在优点上着力和肯定自己,慢慢建立起自信,就不会像我一样把很多的力气耗在了自我纠结上,而是扛着自信开心的去外面的世界打怪和闯荡,一个做自己喜欢事情的人会很坦然和开心,即使有困难也可以克服。
二是有选择的能力和实力。知道了自己是谁,找到了使命,我还要有成为自己想要的样子的能力和实力,包括了学习的能力和选择的能力。
学习的能力有两方面:一方面是我们遇到自己好奇的东西,能够通过各种方式去自学,把内容搞明白,久而久之能够形成一种基础的自信和能力:我有能力搞清楚自己好奇的事情,遇到陌生的领域不会害怕,反而是跃跃欲试的激动,能够比较清楚的看到事物的本质。另一方面指的是学习成绩的排位。学习能力另一方面体现在成绩的实力能够把我们送进想去的地方,我们的社会一直都是一个竞争社会,好东西人人想要,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要走到自己想去的位置,选择自己想去的地方,靠的是排名,在有使命和目标的前提下,让自己有实力去到想去的地方,靠的就是成绩排位靠前了。所以,卷是必然的,但卷不是为了卷,而是为了一个后门更加大的目标和人生使命,卷只是一个手段,不是目标本身。虽然不可避免的卷,但也应该有适合自己孩子的打法。
选择的能力主要是指孩子有能力自己做选择和承担后果。这是个需要家长去培养的能力,需要一个漫长的培养过程,可以说是前面所说的能力的综合运用,包括了:了解自己是谁,知道自己能做什么,强大的信息收集能力,取舍的能力,承担选择后果的能力,家长在这个过程中,从小就该给孩子很多自由选择权,让孩子去感受选择是什么,选错了怎么办,不过是承担后果。我还记孩子小时候让他选,他都不选,我经常告诉他,选错了也没关系;过了一段时间,他会说:“选错了也没关系吗?”我说:“是”,然后他就开始小心翼翼的做选择,到了现在,有时候我懊恼一些小事时,他会说:“选错了又怎么样?没关系呀。”熟练了以后,孩子慢慢就能学会做决策,他的世界就会慢慢变宽广。
这样看来,家庭教育该在更大的框架下去培养,在孩子认识自己和有选择的能力上都应该着力,特别是学校教育比较少涉及的部分:认识自己和培养选择能力上,家庭教育需要补位。考试成绩只是学习上有没有缺漏的一个指征,不该把他当成目的。孩子的成绩排位因为对选择有着比较大的影响,也该重视,但不是学校的那种打法,家长更了解自己的孩子,应该在培养最强优势科目上着力。
就我看的这俩公众号来说,他们的孩子各有擅长,有的英语很强,然后这个爸爸就会把孩子学习英语的一套方法总结起来,另外一个孩子数学很强,家长就会把自己教孩子的一套方法总结起来。而如果我把两套方法总结起来,全部照搬用在自己孩子身上,那就错了。
总的来说,他们的选择实质上是根据孩子的擅长项目去拓展,而不是要把每一个项目都打造成最擅长的项目。当好的方法摆在你面前,你可以做的很多,为什么不做?这里就有一个陷阱,想把好的东西全部放在孩子身上的贪婪,面对这种诱惑,家长需要克制。
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你把时间拿来做这个,花在其他东西上的时间就少了。这就是为什么我看到的这两个娃,英语娃在数学上虽然也拿了华杯一等奖,但是能够感觉到这个科目的优势相比最优科目语言来说还是有差距的,这个差距说的是他的相对比较优势,也就是可能她的英语在同年龄段水平能达到0.1%,而数学也许只是达到前1%的水平,所以人家在优势项目上会花更多的时间,就去拓展2外,3外,甚至四五外了。
而数学娃更多的时间是花在了做数学上,三年级就拿到了华杯一等奖,虽然五六年级的有些拓展内容还没有完全学完,但家长给他辅导的数学基础打的很扎实,而且备考方法相当科学,很大程度上让我看到,家长的高水平认知模式和思维模式在给孩子辅导和教导数学时展现出来的能力,很像降维打击,是一个基金经理爸爸把投资的一套理念拿来做数学启蒙和参加杯赛考试,尊重的是最基础的学习方式,这不是外面的辅导班可以比拟的,辅导班当然也可以做,但是1对1的人力成本太高,且产出有限,无法批量化大生产,真做出来那是要亏本的。这个孩子他的英语也只是保持着一种还不错在好好学的状态,并没有看到有在英语学习上堆砌时间的做法。
我们做为家长,首先要对自己的孩子有清醒的认识,知道他的能力和擅长的部分在哪里,才能针对性的把时间花在培养长处上。我家孩子从小数感优秀,不接受没有来由的命令,凡事都要问个为什么,往奥数理工科科研方向去走应该是个不错的选择。具体要想做什么,这是一个需要他自己在生活实践过程中需要慢慢去了解和思考的事请。
至于学习能力方面,把数学培养成孩子的最优势科目是一个可行的做法。当前以引导兴趣和培育自学能力为主,让他觉得数学是个有趣的内容,契合了围棋十诀里的“入境宜缓”,加之有每周近10小时围棋训练,作为低年级思维训练的两个抓手就非常可行了。英语和语文只是作为次优科目培养,都是在多听、多读,阅读打基础的阶段,语言就是一个长期的学习过程,日拱一卒就会慢慢见成效。兴趣在孩子的语言学习过程中是最好的老师,之前孩子说话总是没什么表达的愿望,看动画片也是那样兴趣缺缺的样子,直到孩子遇上了他喜欢的动画片《螺丝钉》,他告诉我说里面最喜欢的剧集他都看了十几遍了,他甚至都能模仿里面的螺丝钉说话,成为了一个很像螺丝钉的话痨,这就是兴趣的魔力,其实作为妈妈一点力都不费,不过是给他找到他喜欢的动画片,每天30分钟,孩子每天都会要把动画片的时间留出来,从2023.07-2023.12,半年时间,孩子既丰富了语言又丰富了知识,我都不禁欢呼动画片真是最棒的语言启蒙方式。
确定了这个教育主线后,我就把鸡娃订阅号的自动接受订阅文章给关了。好的理念有很多,按照自己的主线和方式踏踏实实的去做才是最重要的,每天看订阅文章不是他们说的不对,恰恰他们很多时候是对的,但是这些内容对我而言,他是不成体系的,容易东一榔头西一棒子,今天说基础很重要,然后就买回来一堆《计算天天练》,明天说奥数要早点刷,又买回一堆《学而思秘籍》,不是引导兴趣为主吗?主线就在每天突出不同重点对过程中走偏了,而那只是别人体系里的小小一部分,它是不是我家孩子的重点?是不是现阶段的重点?只有加法没有减法那不就是我们最恨的老板丢活给我们的感受吗。
鸡娃订阅号还需要吗?他是有作用的,在我们没有想法找不到方法的时候很重要,应该多去学习好的经验和做法,去成体系的通篇阅读,找到他的核心思路和方法,再针对自家娃的时间和定位去选择部分适合的方法操作,总结出针对自家娃成体系的教练方法,什么时候应该做什么事情,先做什么再做什么,到了什么程度了该用什么打法,这才是考验家长的地方。而不是我找到了多么牛的方法,沉浸在按照牛蛙的方法去做,孩子明天就要成才了的幻觉中。
气泡小沐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解决小问题
- 珍惜当下,树立内心标准:探索生活的美好与遗憾 (1人喜欢)
- 旅行的意义-打破生活旧模式 (1人喜欢)
- 形式与实质 (2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