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 卷二 桂陵之战
资治通鉴 卷二 桂陵之战
围魏救赵的故事。
先讲了一下孙膑和庞涓的恩怨情仇,两人还是学兵法时候的同学。嫉妒当真使人丑陋啊。
卷三 六国合纵
名为六国合纵,其实讲的那个能言善辩的张仪的故事。张仪游走楚、韩、燕三国,劝说他们国君与秦国交好。游说的时候挺成功的,然而张仪自家秦国的国君过世的,新上任的国君从前开始就不喜张仪。“诸侯闻仪与秦王有隙,皆叛衡,复合从。”(p019)时也,势也。
卷三 鸡鸣狗盗
孟尝君是战国四公子之一,齐国人,却在秦国为相。太史公的《史记》里说他善辩,养了许多食客。有人挑拨离间,说他会先紧着齐国做事,然后才会帮秦国,秦王就把他囚禁起来。孟尝君的一个“善为狗盗者”,将孟尝君献给秦王的白狐裘偷出来,又复送回给秦王的一个宠姬,宠姬则帮孟尝君说话,让秦王放他离开。孟尝君临出关,秦王后悔遣走他的追兵已经追来,他的“善为鸡鸣者”的一个食客学鸡叫,提前使“关法:鸡鸣而出客”成为可能,于是孟尝君逃出生天。
有意思的是这里记了楚国这时候一个不合时宜的通知,跑去跟秦国炫耀:“赖社稷神灵,国有王矣。”正触中霉头,“秦王怒,发兵出武关击楚,斩首五万,取十六城。”(p020)
这样接连的插曲和反转,来得颇有意思。秦王貌似挺好哄的样子,人家挑拨,他就信了;他的宠姬劝他,他就放人了;不久又后悔了要追人;人没追上,心里大约正不爽,楚国这时候还跟他得意,给我打!秦王的脾气实在有些暴烈和多变。还好他的军队貌似挺给力,打得楚国挺惨的。斩首五万,也挺惨烈的。君王一怒,伏尸千里啊。
卷三 白马非马
这一篇的主旨,大约在论辩论的本质与核心。
孔子与公孙龙辩论一番,然后跟平原君的一席话,让平原君明白,孔子辩的是事实的理,而公孙龙辩的是言语话术,两个人的出发点都不在一个思维层面上,没有什么可辩可争论的。
到了驺衍这里,虽然他也夸夸其谈(太史公《史记》里面说的),然而还是不愿意跟公孙龙做这个白马非马的辩论,因为没有意义。他说:“夫辩者,别殊类使不相害,序异端使不相乱。抒意通指,明其所谓,使人与知焉,不务相迷也。故胜者不失其所守,不胜者得其所求。若是,故辩可为也。及至烦文以相假,饰辞以相惇,巧譬以相移,引人使不得及其意,如此害大道。”(因为辩论是在分别事物的品类,使各不相扰;列序事物不同的情况,使各不相乱。发挥意义,疏通宗旨,使人明白所说的事实和道理,而不以专门从事迷惑人为目的。因此,辩胜的不失去他的立场,辩败的也能获得所求的真知。像这样,还可以去辩论。否则,彼此一虚文互相伪辩,饰浮词去取信对方,立巧譬以转移论旨,把人引到迂远的境地,无法明了其中真意,这样就违背了辩论的正确方法。)(p021)也就是说,辩论,是要“辨明”,是要讨论、搞清楚明白事情事物的真相,而不是为了辩论而辩论、为了取胜而辩论。
北京出版社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