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纪艺术家对于自然光线的运用,绘画与摄影

楔子
十九世纪,自然光被重视并运用到艺术创作中,尤其是五十年代摄影技术发展和印象派一代之后。

十九世纪艺术家使用自然光的影响
前辈艺术家的影响
印象派画家深受之前许多流派的影响,如十七世纪的荷兰风景画派、法国巴比松画派和十九世纪的英国风景画如风景画家威廉·特纳(William Turner),对光和空气的微妙变化有着深入的研究。



这些画家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都喜欢研究自然光,尤其是空气对绘画的影响。
新技术的影响
十九世纪物理科学的发展为十九世纪印象派一代提供了色彩理论的科学基础。
十九世纪,英国科学家托马斯·杨(Thomas Young)和法国化学家米歇尔·尤金·谢弗勒(Michel-Eugène Chevreul)对光和色彩做了大量的研究,总结了许多色彩科学的新理论。谢弗勒也在艺术中实践了这些色彩理论,并写了《色彩视觉研究的补充(Compléments d'études sur la vision des couleurs)》一书。在书中,他分析了太阳光的色谱由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组成。1851年5月12日,这项发明被提交给法兰西科学院,并在1851年伦敦世界博览会上获得了金奖。物体呈现不同颜色的原因是因为它具有吸收和反射光的能力。这些关于光的研究成果给了当时艺术家很大的灵感源泉。

上图中的色环是由谢弗勒本人在1867年设计的。可以看出,这里更新了颜色的同时也强调了对比度及其对视觉的影响。因此,从光学角度来看,颜色并不稳定,而是受到其直接比色环境的影响。

其他艺术形式的影响
当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积极向亚洲扩张时,东方艺术文化开始出现在西方人的视野中,比如日本的版画、中国的丝绸艺术品等等。其简单的透视方法和生动的色彩构成了一个新的、神奇的艺术世界,直接影响了对光和色彩的理解,并导致了法国纳比画派的产生。


稍微介绍一下这个流派。纳比画派的创始成员都是保罗·高更的弟子。他们声称在高更身上看到了弥赛亚,他们首先是热衷于神秘主义和灵性的年轻象征主义画家。

这个五人俱乐部于1888年在巴黎朱利安学院(Académie Julian)成立,主要成员包括保罗·塞鲁西埃 (Paul Sérusier)、莫里斯·丹尼斯 (Maurice Denis)、皮埃尔·博纳尔 (Pierre Bonnard)、克尔·泽维尔·鲁塞尔 (Ker-Xavier Roussel) 和保罗·埃利·兰森 (Paul-Élie Ranson),很快爱德华·维亚尔 (Édouard Vuillard) 和其他一些艺术家也加入了进来。他们称自己为纳比派(希伯来语“先知”的意思),这个词反映了他们的精神追求和审美更新。纳比运动是后印象派历史的一部分,但与印象派决裂,主张回归想象和主观性。该团体于 1900年左右解散,各自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十九世纪艺术家对自然光的运用
印象派对自然光的理解和运用
在十九世纪的科学发展中,印象派认识到,即使有光源,在不同的时间段(例如早晨和晚上)对物体也会产生不同的颜色效果。此外,物体与光源的距离、光线的角度、物体的表面状况等条件都会影响颜色的变化。光与色的关系极其复杂而微妙。

在巴比松画派的影响下,印象派经常到户外绘画,寻找新的技法来表现色彩和光线的变化。他们完全专注于捕捉视觉印象和追求光线和色彩的变化,对色彩线条所带来的印象和视觉刺激感兴趣,所以他们总是忽略物体的形状,只追求色彩在他们的视野里对于光线、空气乃至周围环境感知的效果。

在绘画技法上,印象派着眼于通过外部光线来描绘物体的方法。他们会认识到颜色变化是由阴影引起的,颜色可能会随着观看位置和光线条件以及环境影响的差异而变化。在创作中,他们喜欢使用鲜艳的色彩,通过色彩产生阴影,不断探索环境中光线的折射和大气的变化。

印象派对阴影的理解与相对于他们以前的艺术家不同。以往,艺术家认为渐变色只是棕色或黑色。随着当时新技术的发展,利用光色和环境色的科学概念,他们注意到,阴影受到反射和环境颜色的影响,表现出丰富的色彩,此外,阴影通常呈现与光的暖色或冷色相反的颜色。这些看法促使印象派大胆地使用色彩。为了获得真实、生动的色彩效果,他们开始采用色块、色线和色点之间形成组合的表现手段,如红色和蓝色的组合以获得绚丽的紫色。

以莫奈的作品《午餐(Le déjeuner)》为例。

莫奈非常喜欢运用光与影的结合,这幅作品很好地体现了这方面。整个画面的重心是花园里的白色桌布,是一个光影互动的地方。莫奈通过在我们面前使用微妙的颜色,动态地展示了将光线投射到树上所产生的微妙变化。同样,我们几乎看不到传统的黑色阴影,它代替了很多深色来进行阴影制作。在这幅画中我们看到了很多色彩对比,这是印象派表达光线变化的常见方式。
十九世纪摄影中对自然光的理解和运用
自十九世纪五十年代起,摄影师开始关注如何利用不同的光线和物体的位置来体现图像的焦点。比如伊波利特·巴亚尔(Hippolyte Bayard),他在自己的工作室拍摄时,不同体积的雕像可以排列在底座不同的高度,由于光线的作用,两个雕像给观众带来了不同的感觉,距离小了一些。雕像比大雕像更近。这种光的使用被称为“巴亚尔照明法”。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印象派绘画风潮在法国兴起,这一巨大的艺术突破震惊了摄影界,最先接受这一理念的是英国摄影师彼得·亨利·埃默森(Peter Henry Emerson)。他的第一次尝试成功地形成了印象派摄影的最终形式。为了达到真实再现人类视觉的效果,埃默森建议摄影师不要让照片中的所有主体图像都保持最清晰。因为,就人眼而言,人的视觉范围是有限的,前方的事物在一定范围内是清晰的,超出一定范围,就会变得越来越模糊。所以,为了实现人眼的视觉效果,并不需要把所有的东西都搞得很清楚。埃默森称之为“微分聚焦效果(differential focusing effects)”。发展到极致,连照片都能完全对焦,具有神奇的神秘效果,更能营造出浪漫的风格。

除了上图,从下边的古斯塔夫·勒·格雷(Gustave Le Gray)的作品《枫丹白露森林中的树干的研究(Étude de troncs. Forêt de Fontainebleau)》中也可以看出这种技法的运用。

从作品上看,因为距离不同,明暗关系也因光线的照射而不同,给人一种非常强烈的纵深感。然而后面远处树木的效果却非常虚幻、模糊。这就是“微分聚焦”。虽然这种技术在现在甚至已经不再被称之为“技术”,但在当时,却是颠覆性的。甚至于,你现在使用手动聚焦的古董相机时,也会体会到它带给你的真实效果。
题外话,说起枫丹白露的树林,我不由想起了十几年前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我漫步在枫丹白露树林里时,无意间在一树的树干上发现了几个中文字:沈阳人到此一游。没有任何多余的意思,就是想起了而已。
十九世纪摄影与绘画的相互作用
十九世纪上半叶是摄影发展的初级阶段,摄影甚至作为绘画的帮助,还没有建立自己的艺术理论,因此绘画理论对摄影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印象派对摄影的理解。光与色,于是印象派摄影的产生。随着摄影技术的飞速发展,摄影对绘画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带来了新的视角视角。许多画家的作品构图都依赖于摄影技术。例如,在莫奈的作品《卡普辛大道(Boulevard des Capucines)》中,画家采用了一种让人物在照片的视觉中变得模糊和颤抖的方式呈现效果。

后记
事实上,对自然光的探求和利用,是艺术永恒的主题。它虽然不是开始于十九世纪,然而直到那时,人们对光的理解和利用才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是因为,传统绘画理论直到十九世纪,都一直是个不可逾越的高山。但是,科技革命使人类对自然光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因此,艺术与技术创新是密不可分的。至于维米尔把摄影的暗箱技术运用到绘画中,则是另一个话题了,以后我会讲到。
© 本文版权归 Bushmaster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