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卡夫卡逝世100周年
查看话题 >最重要的,是将我们从令人厌恶的办公室中解放出来 | 卡夫卡的卡夫卡
2024年是卡夫卡逝世100周年。直至今天,我们依然时常提起这位伟大作家,是因为我们发现,越长大,离他笔下的那些人物越接近。慢慢地,他从课本上一个没有感情的名字,变成我们会同情、会喜欢、会主动纪念的作家,不知不觉,他变成了另一个我们自己。诚如脱口秀演员鸟鸟所说:「卡夫卡会在非常寂寞的夜晚,反省自己的人生,觉得自己不受所有人的待见,然后他看到窗台上一只死了的虫子。《变形记》是他写的议论文:人的存在是有条件的,人的被爱是有条件的。我感觉我自己跟他一样,我也会想象这样的场景。」 英国诗人奥登也曾评价他:「就作家与其所处的时代关系而论,当代能与但丁、莎士比亚和歌德相提并论的第一人是卡夫卡。卡夫卡对我们至关重要,因为他的困境就是现代人的困境。」 的确,100年前卡夫卡所面临的境况,与此刻的你我是如此相近。
Part.1「另一个」卡夫卡
以小说家身份闻名,卡夫卡的文字或许与你我产生过共鸣: 比如······一些躺平




不止写作,卡夫卡还酷爱画画和视觉艺术,曾经的梦想是成为一个画家。 1913年,卡夫卡写给未婚妻菲莉斯·鲍尔的信中,提到他的自豪和热爱:「你喜欢我的画吗?你也许不知道,我曾是一个出色的画师......作这些画是多年以前,它们当时给了我无与伦比的满足感。」


为了让你看看我的「工作」,我附上一幅画。这是四根柱子,中间两根柱子上面穿过的木棍是用来捆住「违法者」的双手的,外面两根柱子上插着的棍子是用来捆脚的。这个人被这样捆牢后,人们就慢慢地往外扳这几根棍子,直至他从中间断为两截。发明者靠在圆形石柱上,叉着手叉着腿,显得洋洋得意,好像这一切是前无古人的发明创造似的。可是实际上,他不过是从卖肉屠夫那儿偷看学来的,屠夫就是用这种方法撑开内脏已经掏空的猪的躯体,把它挂在店门口的。 ——1920年10月29日卡夫卡写给密伦娜·耶森斯卡的信
他的画有时出现在笔记本或日记本的边缘处,有时画在单独的信件或纸页上,顽强地与生活的方方面面发生着关系。 当代最著名的后现代主义思想家之一,朱迪斯·巴特勒评价卡夫卡的画作:「无法触地的情景总是出现,有不可思议飘在空中的人,奇迹般地侧身爬过墙壁、穿过天花板而不怕掉下来的人,它们失去重力,摆脱了重量的制约,因从身体中解放出来而变得无比强大。」


Part.2画作的漂泊之旅
生前,卡夫卡从未主动公开发行过他的画作,死前甚至嘱咐好友全部烧掉。在卡夫卡1921年的遗嘱中,这些「画的东西」和其他「写的东西」一齐被列为遗物的一部分,它们共同被交付给终生挚友马克斯·布罗德:
最亲爱的马克斯,我最后的请求是:我留下的东西里(比如在我家中或办公室中的书箱里、衣柜里、书桌里,或者你发现的任何可能放东西的地方找到的),所有的日记、手稿、他人的和我自己的信件、图画等等,请勿阅读,一点不剩地全部烧掉。同样,对于在你或别人手里的所有我写的东西或画的东西,也请以我的名义做出相同的要求……
你的弗朗茨·卡夫卡


我们难免猜想,卡夫卡没有亲自把它们尽数烧掉,而是转交朋友,心中是另有期许吗? 如今,四散于耶路撒冷、维也纳、牛津大学、马尔巴赫等处的163幅画作及珍贵手稿终于结集成书,读者无须遍走全球,只需翻开书页,即可与K一起穿行梦境。
Part.3最光热的青年时代、最明亮的弗朗茨
信件、日记、速写、笔记、旅行随笔,一比一等大还原、全彩印刷——

本书独家的编年体结构与传记属性,展现了这位现代主义作家不为人知的一面—— 在伟大的作家之外,他是羞怯、笨拙的法律系学生,是猛烈、激情四溢的前卫视觉艺术家,是天马行空的旅行爱好者和毒舌朋友,也是惶恐不安却又自鸣得意的普通青年。 大学时代视觉艺术的美学启蒙,和东方艺术的惊喜邂逅,与「八人组」志同道合的友谊,「芬塔圈」沙龙响彻昼夜的辩论与诵读声,无数的相逢,相遇,相识,相知......你会发现,在「一切困难将我击溃」之外,他的画笔下、他的心中充满了梦想的热能与对美的探求。 「青年充满阳光和爱……谁保持发现美的能力,谁就不会变老。」 更有全球顶尖研究者联袂创作,多角度解读他的创作与人生——

自2008年起担任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文学和文化研究教授,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文学、文化以及犹太文学和文化史。2022年,基尔彻主编的《卡夫卡的卡夫卡:弗朗茨·卡夫卡的163幅画作手稿》一书面世,引发对于卡夫卡新一轮的讨论。 独家编年体结构,从传记角度,走进最光热的青年时代、最明亮的弗朗茨。

当代最著名的后现代主义思想家之一。1956年出生于美国,耶鲁大学哲学博士,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修辞与比较文学系教授。主要著作有《性别麻烦》《身体之重》《消解性别》等。 「以双脚撑起日益消解的世界」,他的画并非文字的附属品,它们打破了文字的束缚,以另一种方式重申了创作者最根本的关切。

画家、艺术研究者,于慕尼黑美术学院担任教授。作为一名独立艺术家,他获得过诸多奖项,还因创作了一系列关于弗朗茨·卡夫卡的作品而闻名。 分类梳理卡夫卡的绘画作品,撰写画作目录,提供有关画作年代、尺寸、纸张、所在地,以及有关内容和笔法的专业信息。

曾艳兵,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卡夫卡与中国、文化之关系研究」主持者,著有《卡夫卡研究》《卡夫卡的眼睛》等书籍。 曾意,青年学者,德国留学将近十年,文学与传媒博士。曾出席德国「卡夫卡与中国」研讨会并担任翻译。 两位译者依照英、德原语种分别翻译,同时特约专业文学审校苏十梳理全书脉络,法学审校卢琦校译本书画作中出现的卡夫卡法学笔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