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20世紀末的x86神風特攻隊Transmeta Efficeon Crusoe
硬科技:20世紀末的x86神風特攻隊Transmeta Efficeon
by 痴漢水球 2020.06.19 03:00PM

從1995年公司成立,1996年提出動態二進位指令轉譯的CMS(Code Morphing Software)相關專利,1997年Linus Torvalds遠渡重洋從芬蘭遠赴美國矽谷,1998年CMS專利生效,到1個月後微處理器報導(Microprocessor Report)揭露其全貌,Transmeta就一直蒙上一層厚厚的神秘面紗,也吸引了眾人的目光與熱切的期望。
- 神風特攻隊駕駛員:Transmeta
- 公司成立時間:1995年
- 公司消失時間:2009年(被Novafora併購)
- 員工人數:300人
- 最具象徵性產品:Crusoe
- 由盛而衰的轉折:Efficeon
- 未能實現之遺憾:一堆留在簡報上的未來Efficeon
但從2000年1月19日的Crusoe首度產品問世後的9個月,營收也僅有382萬美元。在2000年11月7日那場IPO大戲前,Transmeta早已累積了將近1.5億美元的虧損,並沒有發大財,反而還虧大錢。 從2003年10月14日的第二代產品Efficeon發布會簡報,上面列出的產品價格,就不難想見這3年多來,缺乏效能競爭力的Transmeta只能低價促銷的慘況,也難怪損失金額只會持續擴大,不見好轉。 按照原先的產品時程表,該被列上去的是「Next Generation Crusoe」,而不是Efficeon。產品命名從「魯濱遜漂流記的倒楣主角Robinson Crusoe」改為隱喻「效率(Efficiency)」並向Intel Xeon「致敬」的命名,隱約聞到Transmeta想「改運」的企圖。

超長指令集(VLIW)處理器的最大優點就是「簡單」,如不須考量回溯軟體相容性(反正CMS也一定要跟著改版),直接倍增指令包長度、加倍可同時執行的指令數量,就是提昇效能的最快途徑。


當然天底下絕對沒有這樣的好事,該著手強化之處還是一個都少不了,如L1指令快取和L2快取容量也隨之倍增,指令管線結構亦有所調整等等。


將x86指令轉換成VLIW處理器原生指令的CMS也須配合改版,動態編譯的最佳化次數,從2階段擴展為4階段,讓「最被經常執行的程式跑得更快」。

不過Transmeta依舊維持其「將複雜度轉嫁到軟體」的優良傳統,晶片面積和類似製程與電晶體數量的競爭對手相比,依然迷你許多。Efficeon先後有台積電0.13µm(119mm²)和富士通0.09µm(68mm²)版本,TM8x20則是小型晶片封裝版本,更適用於更緊緻的系統。

原本在前代Crusoe已享有的高度整合優勢,在Efficeon進一步整合了AGP 4x介面,支援DDR400記憶體,引進AMD K8的HyperTransport匯流排,可相容AMD HT介面的南橋晶片。

搭配整合GeForce4 420 Go繪圖核心的nVidia nForce3 Go南橋晶片組,將處理器加上晶片組的總體封裝面積,最多可縮小到Intel Centrino的四分之一,更便於打造更小型的系統。

在Crusoe既有的LongRun電源管理技術之外,0.09µm製程的Efficeon新增LongRun2,可動態監控調整啟動電晶體的最低導通電壓(Vt,Threshold Voltage),降低漏電流(Leakage)。

但儘管Transmeta看似付出了不少努力,即使在「最具效能/功耗比」的7W,也無法對Intel Pentium M佔到多少便宜。更何況,除了晶片以外的技術,從散熱、機構、電路板、螢幕、電池等相關技術,也都持續在進步,絕非少了Transmeta這間「矽谷最重要的公司」,廠商就絕對作不出市場需要的產品。

種種因素,讓Transmeta的客戶數,從Crusoe的「20家」,在Efficeon驟減到寥落可數的「5家」,更註定了在2005年1月24日,黯然退出x86處理器市場(更諷刺的是,過沒多久公司就開始獲利了),並在2008年底被併購,再因買家破產而默默消失的命運。 那麼,各位科科難道不會好奇,當Transmeta「簡報王上身」的內容?這就留待日後再與各位科科分享了。科科。
硬科技:20世紀末的x86神風特攻隊Transmeta Crusoe
by 痴漢水球 2020.06.17 04:34PM

各位科科還記得Transmeta這間x86處理器小廠嗎?還記得曾經有一票日本電腦廠商,很積極的使用他們家的Crusoe打造輕薄小筆電嗎?
- 神風特攻隊駕駛員:Transmeta
- 公司成立時間:1995年
- 公司消失時間:2009年(被Novafora併購)
- 員工人數:300人
- 最具象徵性產品:Crusoe
- 由盛而衰的轉折:Efficeon
- 未能實現之遺憾:一堆留在簡報上的未來Efficeon


在1990年代中後期,研製銷售x86指令集相容處理器的生意,因Windows 95引爆個人電腦的出貨量(全球個人電腦出貨量在1998年底抵達1年1億台的里程碑),成為眾人垂涎的肥美市場,也吸引了大量有志之士,一同共襄盛舉。 這些眾多「高效能x86處理器」小廠,扣除「有晶圓廠才是真男人」的AMD(1969),按照成立的日期,從NexGen(1986)、Cyrix(1988)、Rise(1993)、Centaur(1995 4月)、Transmeta(1995 5月)到源自於前蘇聯超級電腦研發團隊的Elbrus(1998),他們踏入這塊被Intel長期支配領域的「理論基礎」,不外乎「只要吃下一小塊肉,就可以把自己養的肥滋滋」。 但最後通通事與願違,時至今日,在x86雙雄Intel AMD之外,僅剩被台灣VIA(威盛)併購的美國Centaur與得到國家政策支持的俄羅斯Elbrus,這2間「碩果僅存」,而且恐怕存在感薄弱到博學的科科,也講不出來他們究竟還有哪些產品的程度。 不過這並不代表這些神風特攻隊的產品就毫無看頭,其中在技術層面最獨樹一幟、團隊成員最具話題性的,莫過於Linux創造者Linus Torvalds曾加入的Transmeta。Tranmeta在2000年1月19日發表的Crusoe處理器,不僅受到大量日系電腦廠商的青睞,用其打造輕薄筆記型電腦,並在當年11月7日的首次公開募股(IPO),創下了在2004年才被Google超越的驚人表現。

Transmeta早在1996年8月20日提交的專利權,透露了其獨到的「代碼變形軟體(CMS,Code Morphing Software)」,透過純軟體的動態二進位轉譯(Dynamic Binary Translation),將x86指令碼轉換成自行研發的超長指令集(VLIW)處理器之原生指令序列,並可進行反覆的最佳化,減少「實際上被執行的指令數」並實施「藉由軟體實現的非循序指令執行與記憶體載入」,讓「最常被執行的軟體越跑越快」,兼顧效能與省電。

這顆超長指令集處理器,內部結構當然是簡單到不行。這也充分反映在嬌小的晶片面積:同樣相似的0.18µm製程,TM5600(128kB L1快取 + 512kB L2快取)只有88mm²,明顯小於Mobile Pentium III(32kB L1快取 + 256kB L2快取)的106mm²。當0.13µm並皆為512kB L2快取時,更是「55mm² vs 80mm² 」。
換言之,有別於其他跟Intel硬拼電晶體的競爭者,Transmeta另闢蹊徑,企圖用「網際網路世代的軟體思維」去顛覆摩爾定律。從2000年1月到2003年3月,Transmeta在低功耗x86處理器領域可謂毫無敵手,整合北橋晶片組與記憶體控制器的Crusoe TM5600(時脈700MHz),售價僅200美元,性能逼近價格超過500美元(還不包含晶片組)的Intel Mobile Pentium III 500MHz。

但好景不常,Intel在2003年3月12日,開始推廣其Centrino「行動運算技術」與其心臟Pentium M處理器,加上撲天蓋地的3億美元行銷攻勢,終結了Transmeta的優勢。此外,受制於軟體途徑相容x86的侷限性,Crusoe並不出色的效能表現與成長幅度,也逼的Transmeta僅能採取低價促銷策略,這把雙面刃讓Transmeta難以發大財,更在2004年初累積了逼近「6億美元」的虧損。 至於Transmeta的看板人物Linus Torvalds,在2003年7月就離開這間曾被譽為「矽谷最重要的公司」了。那麼,第二代產品Efficeon能否讓他們起死回生呢?當然是萬萬不能了。科科。

Dennis Lee Fujitsu, 慢到.... 2020-06-19


Morfar Longbow 用軟體模擬X86指令的CPU,當年的同事買過一台,速度慢到哭出來,最後只能用來做文書處理 2020-06-18

Pei Kang Hsiao VAIO C1 想當年啊!!☺️ 2020-06-18

YuTing Lin 日本98系列電腦? 2020-06-17

盧正中 全美達 2020-06-17

馮煒 工人舍?good old days... 2020-06-17 附
幻之處理器系列 AMD原始的K8微架構提案(1998年)
by 痴漢水球 2023.01.27 04:01PM

時代背景:如同資料中心機房和重要資訊設備永遠缺不了那包綠色的乖乖,看似位於計算機科技頂峰的高效能處理器業界,也是四處充滿了不可勝數的稗官野史和鄉野奇譚。AMD在1990年代末期逐步奠定與Intel分庭抗禮基礎的過程中,也難以避免的碰到「路線選擇」的問題,讓AMD敲開伺服器天堂大門的K8,一開始也不是我們所任之中的「那個樣子」,甚至「處理器遊俠」Jim Keller還提議過更激進、更像Intel NetBurst的方案。 也許各位科科現在眼前看到的,是不學無術的筆者在這個專欄累積的超過兩百篇文章中,最八卦但也最耗盡心思的一篇,更喚起筆者在學生時代的回憶,以及超過十年前在某本已消失的電腦雜誌中的某幾篇長文。 硬科技:回顧AMD Zen微架構和EPYC (上) 硬科技:回顧AMD Zen微架構和EPYC (中) 硬科技:回顧AMD Zen微架構和EPYC (下) 硬科技:AMD同時多執行緒SMT4是什麼?圖解CPU各種核心與執行緒關係 硬科技:簡報王與他們的產地:AMD Fusion篇 在進入主題之前,請各位科科先大致瀏覽AMD x86處理器的家族族譜。AMD之所以會用K這個字母作為歷代核心微架構的開頭,因為這象徵著 “Killer” 的意思,而設定的獵殺對象,一開始則是Intel的Pentium。

然後筆者直接把結論寫在這裡:
- AMD原本的K8,並非是以K7為基礎的再發展,而是後來的K11 (Bulldozer) 的雛型,也就是雙核心叢集式多執行緒 (CMT) 的前身。雙整數運算核心共用浮點運算單元,則是因應AMD併購ATi後的「Fusion大戰略」而做出的調整。
- AMD最早的K8有兩個版本,K8-1極度近似K11,Jim Keller名列發明者之一的K8-2則充滿了Intel NetBurst的影子,例如Trace Cache (微指令追蹤快取) 和兩倍時脈執行單元。
- AMD的Zen,其基礎概念源自於最原始的K10,高時脈結合同時多執行緒 (SMT)。
以下是與AMD原始K8和K11的相關專利清單。在1998年,K7在世人面前首度亮相「前」,很多份AMD申請的專利權,早已描繪出「K7正統繼承人」的輪廓。 在2001年10月2日,擅長精密圖解處理器晶粒圖的Chip Architect網站站長Hans de Vries (他最有名的事蹟是判斷出90nm製程Pentium 4 “Prescott” 支援64位元x86指令集),總結了所有的K8相關專利,分析出AMD兩種K8方案的概貌:AMD很早以前就在思考「原生雙核心」的可能性,即使隔年IBM就已完成石破天驚的Power4設計。 Chip-Architect “October 2, 2001: AMD's Hammer micro architecture preview”

在2010年3月,也是世人們仍在猜測AMD那個推土機到底葫蘆裡面賣什麼藥的時刻,筆者花了一些時間,重新閱讀全部的相關專利,再使用PowerPoint畫出筆者覺得有必要強調的重點特色。其中Jim Keller涉足其中的K8-2,還真的蠻有Intel NetBurst的味道,也只能說那個時代的「英雄所見略同」了。 為悼念Intel NetBurst的失敗而刻下的墓誌銘 (上) 為悼念Intel NetBurst的失敗而刻下的墓誌銘 (中) 為悼念Intel NetBurst的失敗而刻下的墓誌銘 (下)


行文至此,一定會有眼尖的科科會問:為何AMD沒有K9? 有兩種說法:
- K9的英文發音近似 “Canine (犬類)”,太過負面,因此跳過。
- AMD的確有大幅改良過的K9核心微架構計畫,擁有貨真價實的Trace Cache,每個時脈週期可派發多達八個巨集微指令 (Mop, Macro-Op),並「以原生雙核心做為主要特性」。此案由K7團隊負責,在2001年初開工,但經過六個月的概念驗證後就被取消。這個K9究竟是不是專利權上的K8-2 (雖然看起來根本是同一個東西),也就只有AMD自己知道了。
想必各位科科大概也頭昏眼花了,筆者就將AMD的處理器核心變遷,依序再度整理如下:

最後,為什麼AMD會這樣改來改去?我怎麼知道?筆者只負責不負責任的評論,請各位自己去問AMD吧,如果連他們都還記得真正的答案的話。科科。
K 是 Kryptonite 的意思,是殺死超人的元素,當時 AMD 想指它可以殺掉 Intel PS:全美达居然也有AMD HT总线,难怪现在有用户说龙芯是小全美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