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屋,我的回忆

今天回地安门的老屋看看。小胡同里没有人影。

胡同里这棵槐树至少有百岁以上了,我小时候这棵树树冠极大,绿荫盖住一大片地方。如今显然是被人修整过,砍掉了一大半的树冠。

在隔壁院子大门上偶然看到一只黄猫,轻巧地踏过屋顶的雪。

我家那条胡同原名叫酒醋局,应该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才由酒醋局改成现在的胡同名。

原来之所以叫酒醋局,是因为原本是皇家囤积、酿造酒醋的地方。以前归内务府管,在皇城内,也属于禁区。

到现在院门的门楣上方还有砖雕的酒壶,应该是很老的物件了。
原来院门口还有两块上马石,便于骑马的人登高上马。胡同里的小孩都喜欢在上马石上窜上跳下。后来那两块石头不知挪去了什么地方。
我小时候经过院门口,常常向上跳,用手去拍门簪。因为小时候我个矮,家里人让我多蹦蹦,说这样就能长高个。
现在的两个门簪可能还是原来那两个,但重新上过漆了。

院里大多数邻居都搬走了。雪后的院落寂无声息。

这地方,我小时候大家都叫“小楼”,是院子里唯一一个二层建筑,好像也曾是整个胡同里唯一一个二层建筑。
小时候我曾经和小伙伴们从照片右边那棵树攀上院墙,再从院墙爬到隔壁院房子的屋顶上,去偷那边院子里枣树上的枣。

不过现在已经有邻居自己搭了一个二楼,原来的“小楼”不再是院里唯一的二层建筑了。

出了我家胡同,向北走200米,是玉河。
我小时候这里都是一排排的房子,但更早以前,这里的确有条河,能连通什刹海。再往远里说,这条河还曾是京杭大运河的一部分,南方的船只可以通过这里直达什刹海。1953年河就被填上,北京奥运会前,又把这附近的房子拆了,重新挖河。

如今玉河边上的房子都是2008年前后新修的,住这里的人肯定不是当年平房里的人了。具体是谁就不好说了。
玉河边上看不到几个人影,其实如果从南锣鼓巷南口穿胡同走到这里,最多只需要一分多钟。今天的温度极低,在北京算得上是极寒天气了,但我路过南锣鼓巷时,照样人流如织,玉河这里却如此寂静。即便在我儿时,这里也要比现在喧闹,对如今这份静谧我也不知该欣慰,还是叹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