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吉:为什么被称为“棉花宰相”
中国五千年历史中,历朝历代都有不少心怀天下、鞠躬尽瘁的名臣涌现。而在明朝,首辅大臣刘吉,却因为尸位素餐而被时人诟病,还被戏称为“刘棉花”。这位宰相刘吉究竟是为何得到了这么一个戏称的呢?今天小编就来跟大家一起了解一下。

刘吉,字祐之,北直隶博野人,也就是今天河北博野人士。他在明英宗时期考中进士,后来又被选为庶吉士,在翰林院学习三年后因为成绩优异而留在了翰林院担任编修,后来还得到了侍奉皇太子的资格,给还是太子的朱见深讲读经史。后来朱见深即位,将丁休在家的刘吉召回京城,然后一路升迁,最后在成为了首辅大臣。

然而刘吉并不是什么可堪大任的、心系天下的人物,他只关心自己能不能地位稳固,为了能够保住自己的权势,他巴结科道官,希望能笼络他们不向皇帝弹劾自己。但科道官并没有接受他的笼络,而是继续联合揭发他的不作为,刘吉因此十分恼怒,找借口将弹劾过自己的御史官员贬官并发配出朝廷,他的权势之大也让朝内外的大臣惶惶不安,弹劾他的人也渐渐变少。

但在民间,对于这位不作为的首辅,时人并没有停止嘲讽。当时有“纸糊三阁老,泥塑六尚书”之说,用来嘲讽刘吉等大臣把持朝政、不学无术、贪得无厌的嘴脸;而在《双槐岁钞》《古今谭概》《明史纪事本末》《明史》均记载了“刘棉花”这一对刘吉的戏称,来表示他虽然屡次遭受科道官的弹劾,但始终稳坐不倒,还不断得到升迁,就像棉花一样,越弹越发。相传,这个戏称是长年科举落第的一位举人给刘吉起的,而刘吉为了报复这位举人,便向皇帝建议:举人参加三次会考不中者不能再参加考试。从这件小事中也可见刘吉心胸极其狭窄。

刘吉因为自己的不作为,而被世人诟病为“棉花宰相”,也因此被记录在历史中,受到后人的唾弃。而他的故事,也值得所有为政者引以为戒。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