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抗“完美的虚妄”
一直以来以来,自己都会陷入一种思维方式的误区,这种思维误区的表现形式有很多,但总结到最后,发现深层次都是一种“过度完美主义”。这种思维误区透过在行为和具体事务上的不同表现形式,给自己带来了很多情绪和行为上的不良影响,现在意识到,这种完美主义的情结,是一种虚妄的、从现实来看毫无道理的分别,我简单称之为“完美的虚妄”,对此做一个总结。
首先说明在自己身上常见的几种思维误区,也是完美主义在自己身上的表现。
1. "如果……就……"思维
这是最早被自己注意到的一种完美主义的思维,当面对事情的时候,总是能找到这个事情有哪里是有缺陷的、不如意的,进而忍不住想到“如果这个事情是按照完美的状态进行,现在就应该可以达到什么样的状态,这样我就可以怎么怎么做(通常会落实到自己的行动上,而且是趋向于让自己获得便利的那种行动)”。
这是一种理想化的陷阱。是在脑海中设想了一个根本不存在的理想情况,然后拿现实和这个理想情况进行对比,进而得出现实的种种缺陷。如果思考只到这一步,还不算什么。重要的是对自己行为的影响:不是让自己产生动力去弥补现实和理想之间的这种差异,而是让自己陷入焦虑、拖延和内耗,即会想“事情已经这样了,我再去弥补或按之前的设想去做,到底还行不行……”等等。
从以前上学时就已经存在。比如自己玩了会开始写作业,就会想“如果我一开始没有玩那么多时间,那现在作业应该已经写了多少多少”,进而产生懊悔、对自己不满意,进而对继续往下写作业抱有抵触、无法开始写作业做事等等。
比如工作流程上有一个部分没有和同事沟通好,出了差错,就会一直想“事情和原来设想的不一样”,然后焦虑,虽然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去弥补,但会带着极大的焦虑、且也不容易开始做事。
关于这种思维的问题是,为什么我不能把这种“如果”和“实际”的差异,转为自己的动力?而非要转化为阻碍自己做事的障碍、以及对自己情绪的负面影响?这其中的转化机制是否反映了心理上的一些没有被自己捕捉到的诉求?
那些能把这种差异化为积极动力的人,有更积极的心态和较强的执行能力;把这种差异转化为负面的情绪消耗的人,是因为有消极的思想态度。在这里不讨论为什么会有这两种思想态度的差异,放在下面讨论。
2. "条件不够"思维
还有一种完美主义思维,就是以“自己没有条件”为由,说服自己不去做某件事,或去做某件与之相反的事。
具体的有:以自己工作经历不够,而说服自己不去争取一些工作上的机会;以自己过去的学习的经历的一些负面因素为由,说服自己不去写文章等等。
就算真的应用意志力去克服阻力去开始做事,也总是会受到这种思维的持续性侵害,在做事的时候抱有极大的情绪、焦虑、需要消耗极大的意志力去维系自己做事的状态过程。
用阿德勒心理学中的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理论来说明自己的这个行为:因为自己不想去做,所以才从过去的经历中去试图寻找让自己的行为合理化正当化的理由。
不过如果这么说的话,那真正阻挡自己去做事的原因和动机到底是什么?在阿德勒心理学中,是以“勇气”“、对熟悉的现实产生依赖而不愿走出自我的舒适区”来解释这种阻碍自己做事、阻碍自己做出改变的原因。
3. 事后回想
这种完美主义发生在社交、沟通等具有不可逆影响的事情处理过程中。当社交或沟通结束后,自己总能想起自己哪里做得不好、话没说对等,然后会想“在那个场合下,自己怎么做、怎么说,才是最佳的”。
这种现象与心理学上的“后见之明”(hindsight bias)很类似,“后见之明”也称之为“后见之明偏误”,在知道一个不可预见事件的结果后,一个人相信自己“早就知道结果会这样”。之所以称之为“偏误”,是因为后见之明的偏见可能导致记忆失真,回忆与重建内容时产生错误的理论成果。
其实,上面所列举的几种情况,都是属于“后见之明偏误”。即站在现在的立场上判断过去的事情。
危害
这几种思想对自己造成很多危害。
完美主义的“破罐破摔”情结:因为一件事情的现状与自己的预设不同,就会想“这样还不如算了”;
拖延与焦虑,这主要是因为自己持完美主义的态度判断每一件事,面对自己认为不完美的现实,就会在感受上觉得不好,做事时就像吃屎一样,单纯地从感官上觉得不适。
为什么会有完美主义?
首先,可以从“小我之非量”这个角度思考
从佛教的观点来说,完美主义可以和小我的贪所联系起来,是凡夫所持的“常、乐、我、净”四种错误见解(即四颠倒)的一部分,可以看作对万事万物都抱有“净”的念头。小我会对于有生、住、变、灭的有为法,妄执为永恒不变的,不愿意改变和放下自己的固执观念和习惯,持有这种四颠倒的错误观念,可能也是过度完美主义的一个潜在原因。
从唯识学角度,我们从外界感官所接受到的信息,都是经过第七识所“染污”加工过的思量结果,是所谓的“非量”,小我通过对世间外相的执着,来虚妄地试图彰显自己的存在。因为这种目的,所以“我”所把持的第七末那识对一切事物都是戴着有色眼镜去分辨的,所谓“完美主义”,即小我自认为的世界应该如何的判断,小我在这个判断的基础上构建出一个满足其自身思维圆满自洽的体系。这个体系虽然自洽,但和现实是脱节的,所以当小我思量的结果和现实发生碰撞,就生起了诸多烦恼。
其次,也可以从“概念世界与现象世界的差异”这个角度思考
人脑在思维所接受的外部信息时,实则是在脑中构建出一个“概念世界”,或者说是对现实世界的“模拟”、“仿真”、“拟像”,人脑无时无刻不思维构建这个仿真模型,以力求与现实世界相吻合。但人脑很难做到实事求是,一部分的原因是上面所讨论的“小我的虚妄执着”。故而概念世界与现实世界会产生差异,如果不能从情绪上处理好这种差异,就会带来阻碍。
最好的结果应该是能正确利用这种差异作为自己行动的动力。
能让自己脑中所思维的事物逐渐地和现实所吻合、以及让现实逐渐和自己脑中所思维事物相匹配,对于执行力强的人来说,应该就是做事的乐趣和动力吧。
本质上,这似乎和婴儿认识世界很类似。
解决的方法
解决的方法,首要的是养成正确的思维习惯,当然这不是容易的事情,因为这要和过去所养成的错误思维习气做斗争,需要在实践做事中一点点地去洗净过去的思维习惯,养成正确的观法。
实事求是、安住现量
上面讨论过,过度完美主义给自己做事带来阻碍的原因,是因为“小我之贪”,小我的贪欲不愿放弃自己脑海中那个完美的拟像世界的执着,但外界现实的输入又实实在在地告诉这个小我现实与拟像之间的冲突。在这种冲突而又不能放下的情况下,烦恼、情绪就会生起。
上面讨论过,似乎有一种执行力强、能正确认识脑中的完美和现实之间的差异的人,把差异转化为去实践做事的动力,而不是像自己这样内耗。其根本原因在于这种人能在意识到现实和“拟像”之间的差异时,果断修正脑中的拟像。不对错误的虚妄分别起执着心,思想和做事上就都没有包袱,故而能有很强的执行力。
所以要点就在于:一切从现实出发。用唯物主义的话说,就是要“实事求是”,用佛教唯识学的话说,就是要“安住现量,不起虚妄分别”——所有一切的思维活动,都在摒弃小我贪嗔痴等烦恼心所杂染的基础上,按照感官输入的本来面目进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