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舍离》读书摘录
1、通过重新考虑自己与物品之间的关系,扔掉对如今的自己已然“不需要、不合适、不舒服”的东西。
2、断=断绝想要进入自己家的不需要的东西
舍=舍弃家里到处泛滥的破烂儿
通过不断重复断和舍,最后会到达这样的状态
离=脱离对物品的执念,处于游刃有余的自在的空间
3、

4、断舍离的主角并不是物品,而是自己。这是一种以“物品和自己的关系”为核心,取舍选择物品的技术。你要做到的思考方式并不是“这东西还能使,所以要留下来”,而是“我要用,所以它很必要。主语永远都是自己,而时间轴永远都是现在。现在自己不需要的东西就必须放手,只选择必要的物品。
5、断舍离与一般的整理收纳术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断舍离并非绝对要以把房间弄干净为目的,而是要通过收拾的过程了解并喜欢上真实的自己,实现自我肯定感。
6、

7、一个人所使用的物品,能够反映出自我形象。认识到了自我形象反过来就会开始想要把现在用的东西替换掉了。
8、允许自己使用高级的东西,这种机制一旦运转起来,看待自己的方式就从过去的减分法变成了加分法。了解自己,放下过去的自己,就能发挥出自己的潜能。
9、在有所察觉之后,人就能渐渐地了解自己,也会逐渐喜欢上自己。我把这种状态叫做快活。德国诗人、哲学家歌德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人类最大的罪是不快活。”
10、要是自己能随便凑合着用一个东西,那别人也会用随便的态度来对待你——“他都能用那样的东西,穿那样的衣服,那随便拿个东西当礼,物送他就行了。”一旦通过断舍离提升了自我形象,那么别人就会自然而然地觉得“他生活得那么精致,可不能随便拿个粗陋的东西送他就了事了”。慢慢地,你就会感觉到,周围人对待自己的态度发生了变化。说得再直白一点,如何对待自己,就决定了一切。这种改变最初会体现在物品的世界里。因此,如果能与物品形成更好的关系,一切都会随之发生改变。从家里的衣柜、抽屉开始,进行有意识的改变,慢慢就连你与周围人的关系都跟着改变了。
11、在买东西的时候会反复思量,让物品物尽其用,并且确保它能把它的功效发挥到极致,一直到用完。
12、物品要用才有价值。物品在此时、当下,应该出现在需要它的地方。物品处于恰当的位置,才能展现美感。
13、虽说一样东西,你把它扔在一边置之不理还是精心保管,这中间是有一点差别的,但要是到了遗忘的地步,那它无论是以何种形式被收留着都没什么区别。从实质上来讲,它们已经是垃圾了。
14、曾经有某位学员说过一句很有意思的话:“火腿要是坏了,我就会扔了它;要是衣服也一样会坏就好了。”
15、在断舍离中,基本上没有“客用”这种观点。自已很喜欢,同时一直在用着的东西,拿给客人用就好了。因为平时在用的东西,都是经过自己精挑细选的好东西,所以给别人用也挺好的。为一年一次,甚至是几年一次的事情花钱,说到底不过是虚荣罢了。如果按照一年只住两个晚上来算,就等于是在365天中的两天上花费了过分的精力。其实,大部分的客人来住的时候,都不会有“我想用客人专用的好餐具、好被褥”的想法。所以,不用为了虚荣而硬撑门面,自然地招待客人就是最好的。
16、

17、

18、

19、

20、

21、要有意识地让收纳工具里的东西不管任何时候都能“立起来”,也就是让物品能“自立”。立不起来、不能竖着放的东西,就要卷起来,自在地放。
22、不管东西有多贵,有多稀有,能够按照自己是否需要来判断的人才够强大。能够放开执念,人才能更有自信。
23、因为断舍离一直都在强调要减少再减少物品,所以很容易造成误解。其实,断舍离并不是建议人们去过曾经大力提倡的清贫、节约的生活。虽然就结果来说,你的生活有可能会因为断舍离而变得简单、节约,但断舍离所追求的并非这些本身。
24、住在乱七八糟的房子里,却期待着“会不会有什好事发生呢”,这根本就是天方夜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