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最近悟出了什么道理?
查看话题 >对治「选择困难症」:从“如何买衣服”看“如何做选择”
夏天的时候,有一次逛街,看到一套蓝色衬衫+白色短裤的搭配,当时非常喜欢,但因为觉得要价虚高(就布料来说),就没有买。后来心心念念地去淘宝搜了很久,也没找到同款。中途无数次想过,要不还是去实体店买回来好了。现在想来,还好没买。其实这种”上厚下薄“的搭配,很难有穿着的时候,天热的时候不会想穿,冷的时候更不会想穿。(在我买了另一套“上厚下薄”的夏装却一次也没穿过后,真真切切地明白了这点。)
由此可见,如果犹豫要不要买,那就不要买。一般来说,肯定是有些比较介意的点才会犹豫。时间线拉长来看,买了才可能后悔,不买永远不会后悔。毕竟好看的、适合自己的衣服太多了,没有什么衣服值得你花费过多的时间、精力和金钱——如果有,你也绝不会犹豫。如果是“除了贵,没有别的缺点”,那更是不买。一件衣服如果大大地超出了自己的消费能力,即便买来,也会不舍得穿,使用频率极低,或者穿着时过于谨慎,担心磕磕碰碰,心理负担重,不自在。不如去掉多余的妄想杂念,不攀缘,持平常心,做本分事,“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
同理,前几天在路边偶然逛到一件咖色羽绒服,闹得我心神不宁,花了一天时间在淘宝搜同款,以及搭配它的围巾和帽子。这两天也总是在想,要不回去买了算了。但转念一想,“假如买回来了,这么冷的天,你会想穿这件衣服吗?”我摇摇头,短款虽好看,却不御寒,即便搭配了帽子,也还是透风。我不肯为了美观,而牺牲身体的温暖舒适,更不想为了一件衣服,再添置两个配饰,这不符合我正在践行的极简理念。
人必须为了某些重要的价值,而舍弃次要的价值,“你不能什么都想要”,关键是要弄清楚自己的核心需求,明确内在的价值排序。尽管如此,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很不容易,不同的价值会在脑袋争吵不休,它们都在争夺对你的主导权。有时难免要经历试错的过程,就像硬币抛起来时,才真正明白自己的心意。每个人的价值排序都可能不同,别人走了许多弯路而摸索出的大道,并不一定适合自己,反之亦然,这是无可替代的自我探索。就买衣服而言,有人认为衣服是流动的,穿两年就破旧了或看厌了,不必买太贵的,挑选时更看重款式新颖。但有的人则更看重质量和舒适,一件满意的衣服可以当“传家宝”来穿,因此倾向于选择价格高的基础款,耐看经穿。前者往往是比较灵泛、果决的人,很快就能接纳新事物,后者往往是安稳、固执的人,喜欢被熟悉的事物所围绕。当然,人在不同阶段的价值排序也会发生变化。以前喜欢新花样,现在反而稳定下来了,或者穿惯了某种风格的人,偶尔也想尝试点特别的。
无论何时何地,面对何种选择,人也好,物也好,亦或是事,首要的是,“你要俯下身,朝着幽暗的自己伸出手去”,看见和尊重自己当下最真实的需求,顺其自然,应乎节律,没有必要受其他人的标准或未来价值尺度的影响而左右摇摆。不以他人的意志为转移,不以未来宰治当下,不急于求成,不妄想“毕其功于一役”,该走哪一步的时候就走哪一步。其次,当你知道自己当下最看重什么,就要果断地放下不那么重要的。要明白万事万物皆有舍有得,难免有缺憾,不可能面面俱到。若不能兼顾,尽快放下,“断臂求生”,切忌优柔寡断,白白耗费自己的生命。
选择困难症/断舍离/买衣服系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