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联对拷线&LogiFlow使用体验对比
笔者目前研二,日常的科研工作环境中有一台Windows台式机和一台双系统(macOS+Windows)的笔记本,两台设备经常同时使用,因此需要一些工具来实现不同设备间键鼠的共享以及文件和剪贴板的同步。在目前使用过的工作方案里,LogiFlow和绿联对拷线是的完成度比较高,但也存在各自的问题。本文将对比两套方案的亲身使用体验,根据自己工作中的使用情况分析优缺点。
LogiFlow

LogiFlow是我最早使用的办公键鼠共享方案,作为罗技办公键鼠的独家技术,它的硬件基础自然是一套支持LogiFlow的键鼠。我的罗技Anywhere 2s,Anywhere 3 鼠标和 K780 键盘使用的都是Unifying优联接收器,可以通过每台电脑插入一个接收器实现LogiFlow功能。使用统一接收器的优点在于,当你分别购买三个设备后,手上会同时拥有三个设备各自的接收器。而一台电脑只需要插入一个接收器就可以同时连接到三个设备。当有移动需求时,只需带上键鼠和一个空闲接收器就可以到新的办公地点开始工作,不需要在已经搭建好的工作环境里反复拔插和设置接收器。

连接上支持列表里的鼠标和键盘后,就可以开始设置LogiFlow了。它可以像Windows一样设置两台设备的物理相对位置,然后像一台电脑连接多屏一样移动鼠标至屏幕边缘来切换设备。想要避免误触切换,可以设置按住Ctrl键才能移动至边缘切换。

打开复制与粘贴选项后,两个设备的剪贴板会进行同步,包括文本和文件都可以快速在两台设备间复制粘贴。而打开链接键盘这个功能后,可以让键盘跟随鼠标切换操作设备了。 复制粘贴和计算机之间切换的稳定性视网络情况而定,最差的情况是两台设备通过无线局域网进行连接,此时的切换延迟和稳定性都最差。目前测试过效果最好的情况是两台设备通过有线网络接在同一台交换机上,此时切换延迟也有1.5s左右,但是稳定性较无线有着明显提升。但是在设备睡眠后唤醒等场景里出问题的概率也很大,通常只能通过重启或者重置功能来解决,重新设置的过程也较为繁琐。
方案总结:LogiFlow方案 成本:★★★☆☆(罗技鼠标本身不错,Flow可以只是锦上添花的功能) 延迟:★☆☆☆☆ 稳定性:★★☆☆☆(无线)/★★★☆☆(有线) 重置便捷性: ★★☆☆☆
绿联对拷线

绿联对拷线是使用LogiFlow无数次重置感到心累后采用的替代方案。 它的实现原理是通过一根自带芯片和闪存的双A口线将两台电脑连接起来,两台电脑同时读取闪存里的软件,通过软件实现一套键鼠多控和剪贴板共享的功能。传输剪贴板文件会有传输速率的要求,因此这个产品还有USB2.0和3.0的版本可选,我的2.0版本是149元在某猫上购入的。

插入电脑后,两台电脑上都会启动一个名为Mac KM Link的软件。这个软件外观十分简陋,一眼就能看出一切仅以实现功能为重。

软件提供了图中这些功能,我在使用过程中发现以下痛点:
1) 鼠标光标移出屏幕边界和键盘热键切换功能必须同时启用,如果在第一栏内选择关闭,则键盘热键切换也会关闭。鼠标中键又在很多应用里存在默认功能,可能会产生冲突,不能轻易使用。
2) 软件启动速度过慢,尤其是某台设备睡眠唤醒之后,软件重启的过程中鼠标是可以通过热键切换的,但是剪贴板分享功能无法使用。
3) 副机上的功能键是通过主机映射实现的,而且没有任何选项。这个问题在双Windows环境下不明显,但当主机是Windows系统,而副机为macOS时,主机的Win键在macOS上映射的是Command键。由于实现原理的关系,即使在macOS内选择了Command键和Option键互换,调整的也是macOS自带键盘的功能键键位,而无法改变此软件提供的功能键映射关系。
4) 双Windows环境鼠标切换延迟很低,但是Windows+macOS环境下鼠标切换延迟跟LogiFlow软件实现的效果不相上下。
5) 键盘或鼠标上设置的按键宏在主设备上正常使用,想在副设备上操作时就会卡键甚至卡死,只有锁屏再解锁能解决。

对拷线的闪存内还自带了一个GO! Bridge软件,通过左右两栏分别显示两个电脑的存储空间来传输文件。依旧是上世纪风格的UI设计,让人很难产生使用的欲望,偶尔可以应急使用。
方案总结:绿联对拷线 成本:★☆☆☆☆ 延迟:★★★★☆(Win+Win)/★★★☆☆(Win+mac) 稳定性:★★★★☆ 重置便捷性: ★★☆☆☆
微信输入法——跨设备同步
最后,在我拖延这篇稿子的时候,微信输入法更新了一个杀手级的功能:跨设备同步。

因为欣赏微信输入法的简洁设计,微信输入法推出全端版本(缺少iPadOS版)之后我就已经把自己的设备都切换成了微信输入法。而这次更新的跨设备同步正好切中了我的刚需,在输入法的功能性上实现了锦上添花。

微信输入法的跨设备同步设计很简单,手机和电脑通过匹配码匹配,一次设置之后,所有联网并打开微信输入法的设备就会同步剪贴板里的文字(不支持图片和文件),不过联网方案可能存在隐私泄露问题,需要自己进行取舍。 因为实现的底层输入法这种系统级应用,所以我还没遇到过不稳定和同步失败的情况,设置好后也没有重置过任何一次软件。总结使用体验,微信输入法做的只是文本的跨设备同步,依托于输入法载体,实现的效果可以说十分完美。不过不支持图片和文件,也没有一鼠多控这一核心功能,让它跟以上两套方案所处的赛道不尽相同。
方案总结:绿联对拷线 成本:★★★★★(软件实现) 延迟及稳定性:★★★★★(只需联网) 重置便捷性: ★★★★★(不需重置)
总结

根据个人的需求、硬件条件和使用偏好,目前我所采用的多设备办公解决方案是双鼠标双键盘分别控制设备,通过微信输入法同步剪贴板,LocalSend和OneDrive同步文件。 在分别体验了以上两套同步键鼠互通方案后,最终还是回归传统的独立控制方案。这样的硬件成本(购买设备和设备占地)也许最高,但稳定性和逻辑性也最强,不会出现需要马上需要办公时还要切换鼠标的情况,更避免了剪贴板或文件迟迟同步不了让人抓狂这一痛点。 希望这篇文章能够让你在选择多设备同步工具/硬件时提供一定的参考作用,别人的方案和商品营销都代表不了最终体验,根据自己的需求和预算进行选择才是理性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