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小平先生在哲学方面的工作
作者介绍
丁小平,男,1962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延寿县,青年数学家、自然辩证法学家。上世纪八十年代,丁小平分别考入并读于清华、北大和中央民族学院,成为新中国第一位横跨工、理、哲三个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他多年来一直从事科研和校外教育活动,在哲学、心理学、科学方法、数学、物理学和中医学等多个学科指导博士和博士后。代表作品有《浅谈现行微积分原理的错误》、《略论作为微积分原理的完善的实变函数》、《微分之讲授》、《新型微积分原理》等。
丁小平先生在哲学方面形成了自己的体系,这个体系由基元观和新的方法论两大部分构成。在本体论方面,丁小平先生阐释说,世界从存在性角度看,有实在和虚在两种表现。事表现为虚在,物表现为实在,事物的历史也同样表现为虚在。事是物的表现,但前事也参与后物与后事的决定,因此,这种虚在是不可忽视的。
物会变,但它的“在”性不会消失;事会结束,但它的历史性(即虚在性)不会消失。世界的“在”的本质不但不会消失,而且,世界就是这种“在”在时间性上的具体表现。当然,这种“在”的具体表现会有规模,即所谓的空间。我们把实在和虚在共同构成的这种绝对的(即超时空的)“在”叫作基元。我们自己也包含其中的世界就是基元的绵延,基元绵延的某一横断面叫作即时基元。
基元的“在”性和“意志”性是统一的,其意志是在的意志,其在是有意志的在。这里所说的“意志”与叔本华的“绝对意志”是有一致性的,这种意志性既表现为发动性,又表现为规定性,还表现为目的性。发动性具体表现为能或曰能量;规定性的具体表现为永恒的规律;目的性可以在历史视角中体会到。
基元之外的提法是不可想象的,因此,下一时刻的即时基元都是此时刻的即时基元唯一决定的。即时基元内部的一切事物,在横向上,都是与它事物以生、克、乘、侮的关系相互作用着;在纵向上,以肯定嵌否定方式或曰量质互促的方式演化着。而且,不管横向还是纵向,其作用和演化无不遵守规律。一切事物的演化都是宿命的,不存在诸如突变、混沌之类的非因果关系。诚如马克思所指出:“研究必须充分地占有材料……这点一旦做到,材料的生命一旦观念地反映出来,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好像是一个先验的结构了。”即事物呈现的状态都是“先验的结构”。承认事物演化的宿命性与宿命论有着根本的不同,宿命论的荒唐在于宿命论者把自己当成了“绝对意志”。
在方法论方面,丁小平先生阐释说,所谓一般方法就是适用于一切事物的方法,它们包括:即时基元特性原理、广义作用规律、相反相成规律、量变促质变规律、肯定嵌否定规律、黑灰箱白化方法等等。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即使是先哲已经揭示的量变质变规律等,丁小平先生也把他们推向更高水平。比如传统的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是没有外界条件的,即没有阐释矛盾双方、质与量以及肯定、否定与其外界条件之间的关系,而丁小平先生解决了这些问题。而对于诸如肯定嵌否定等新揭示的规律,则为解决问题提供了普适的新方法。肯定嵌否定规律指出:任何事物都具备内在的肯定嵌否定结构,肯定结构的成长必然导致其中镶嵌着的否定结构的成长壮大,并最终否定原肯定嵌否定结构,使事物发展到新的阶段,而旧的否定结构发展为新的肯定结构后,它又无法不镶嵌着更新的否定结构,并由此形成新的肯定嵌否定结构,事物的发展都是在外界条件作用之下的肯定嵌否定结构的不断自我更新过程。当然,这种事物的否定大多都不是螺旋式的上升过程,而那种螺旋式的上升过程仅仅是事物发展的特例,或者说,传统的否定之否定规律仅仅是肯定嵌否定规律的特例,即肯定嵌否定规律才是较否定之否定规律更具一般性的规律。当然,如果说肯定嵌否定规律还似曾相识的话,那么,即时基元特性原理、广义作用规律等则是别开生面的,这些方法使得过去人们无从解决的问题不再那么棘手。
当然,方法论并不限于一般规律,范畴也是方法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范畴领域,丁小平先生一方面重新阐释了原因与结果和必然与偶然等范畴,而且还新增组分与结构、构成与功能等重要范畴,并予以阐释。
在哲学分类问题上,丁小平先生认为哲学发展到今天,有必要做一般哲学和边缘哲学的分类,这是理清哲学发展思路的前提。在边缘哲学中,发展认知哲学、人生哲学和科学哲学都是当务之急。丁小平先生在这些方面都形成了体系,限于篇幅,此处不再赘述,但有必要顺便谈一下认知哲学中“真”的二重性问题。
在认识论方面,丁小平先生认为,传统哲学家不知道“真”也是有二重性的,即自遣意识中的“真”和非自遣意识中的“真”,而且这两个“真”常常是矛盾的,比如读《清史》和读《红楼梦》都可以得到对封建社会的认识,但认知的结果有差异,这两个“真”是不一样的。丁小平先生指出,非自遣意识理性阶段,如审美意识中的“真”高于自遣意识中的“真”,因为审美意识中的“真”更符合人性,可以称之曰本真,认识本真是克服工具理性的最有效工具。
在世界哲学史方面,丁小平先生认为,不懂得人的心理的具体结构,从而,不知道自遣意识与非自遣意识之分,进而,也就分不清楚自遣哲学与非自遣哲学,这是当今世界哲学史书籍内在逻辑结构混乱的根本原因,也是哲学界两大阵营互不承认的根本原因。1900年以来诞生的现象学是非自遣哲学的正式开端,海德格尔、伽达玛、萨特、梅洛-庞蒂、加缪、雅斯贝尔斯、马塞尔、巴尔特等无不是胡塞尔的继承者。现象学中的“真”具有本真性,这也是为什么胡塞尔之后大家跟进的原因所在。
在中国哲学史方面,丁小平先生认为,把《孙子兵法》和《黄帝内经》排除在中国哲学之外的做法是不可以接受的,把《孙子兵法》和《黄帝内经》,尤其是把《黄帝内经》排除在外的中国哲学史是严重残缺的中国哲学史。《孙子兵法》不仅是杰出的军事著作,也是杰出的哲学著作;《黄帝内经》不仅是开天辟地的医学著作,也是最杰出的哲学著作。《黄帝内经》不仅是杰出的辩证法著作,也是人类第一部系统学著作。
在一般哲学方面,前面介绍了丁小平先生自己的哲学体系、在认知哲学方面所做的工作以及他所揭示的肯定嵌否定规律。在哲学史上,能够在一般哲学领域揭示规律的只有黑格尔、马克思和恩格斯。丁小平先生在一般哲学方面所做的另一项重要工作——使辩证法走向成熟。在传统辩证法那里,不仅规律和范畴揭示得不全面,而且在应用时也会有一定的困难。比如,人们并不知道对立统一规律是演化规律还是作用规律,这与人类未能揭示肯定嵌否定规律有关。
丁小平先生辩证法研究成果主要有如下体现:
1、物质世界是万事万物的演化过程。
丁小平先生指出物质世界是万事万物的演化过程,过程构成世界。每一事物都按照世界的顺序性不断地演化着,有量变也有质变。这个与时间同向的演化方向可以称之为纵向。同时,每一事物又与并行的相应事物构成矛盾,而余者作为矛盾居于其中的条件。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即互相对立、互相排斥,互相统一、互相吸引,互相渗透、互相贯通。与时间延续方向垂直的方向称之为横向。从纵向上说,一切事物都具有内在的肯定嵌否定结构,事物的演化就是肯定嵌否定结构在本事物与它事物的横向相互作用下的辩证否定(有时也会发生负否定)过程。从横向上看,事物的肯定嵌否定结构所呈现的量变和质变使矛盾双方此消彼长,从而使事物或处于暂时动态平衡(包括接近或远离),或吞噬(包括混合),或合并共变(包括化合、聚合、加成、复分解,当然,抵消也是合并共变,比如正负电子抵消作光子,这也就是所谓的“自相矛盾的东西并不消解为零”),或分开(包括分解),或重组(包括置换、取代)等互相作用。据此,我们把规定事物横向关系的规律统称作作用规律,把规定事物纵向关系的规律统称作演化规律。这样不难发现,对立统一规律属于作用规律。
2、世界在纵横两个方面的演化过程。
丁小平先生指出世界就是万事万物在横向上相互作用着的、在纵向上量变质变交替的并行演化过程。当然,从横向上看,一方面一事物是其上一级事物矛盾双方之一方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这个事物自身也是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从纵向上看,一方面,一个肯定嵌否定结构是其上一级事物肯定嵌否定结构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这个肯定嵌否定结构又由若干个下一级肯定嵌否定结构构成。在这个横纵交错的作用的演化过程中,一事物横向上除了各个对立统一关系之外,还有作为事物存在的条件的交互作用关系,本事物与若干它事物构成的若干对矛盾在其外界条件下对立统一,从而决定了事物自己的肯定嵌否定结构的状态;一事物在纵向上除了肯定因素与否定因素的相互作用之外,并不受其他作用,在自己消亡之前,自己的肯定嵌否定作用以及可能的分化或者生出子事物现象和与它事物的合并现象,决定处在一定外界条件之下的横向的若干对矛盾的对立统一的结果。
丁小平先生指出一切事物,在横向上相互间表现为包括对立统一关系在内的各种关系的相互作用,在纵向上表现为组成事物的肯定因素与否定因素的相互作用。
因此,对立统一规律和肯定嵌否定规律就是反映事物联系和发展的不分主次的基本规律,而量变质变规律是肯定嵌否定规律的数量表现,但不是与对立统一规律和肯定嵌否定规律并行的独立规律,而否定之否定规律仅仅是肯定嵌否定规律的特例。之所以会有否定之否定,是因为有辩证的否定。之所以不同的事物都会发生辩证的否定,是因为这些事物虽然组分不同,但却有相同的肯定嵌否定结构,而相同的肯定嵌否定结构是肯定嵌否定规律发生作用的物质前提。
3、建立了全新的规律学说。
此外,丁小平先生还建立了全新的规律学说。现实中,最权威的规律定义为:“事物发展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也肯定规律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其它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强调指出:“只有事物内部的或事物与事物之间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才是规律。”从表面上看两个定义似乎不同,其实是一致的。“本身”是谁?还是“事物”,即事物是规律的载体。对此,丁小平先生指出:“如果是这样,就必然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如果α事物的n肯定阶段中的Γ本质对Π本质发生必然的作用,β事物的n肯定阶段中的Θ本质对Ξ本质发生必然作用,α中的Γ本质也对β中的Ξ本质发生必然作用,那么,当α事物和β事物发生否定进入o肯定阶段后,或者此前的m肯定阶段,都会有Γ、Π、Θ和Ξ中的某性质消失或尚未发生的状况。因此,也就会有其中的必然联系(即规律)要么因为事物处于m肯定阶段而尚未发生,要么因为进入o肯定阶段而消亡,于是,规律就成了事物所孕育的东西,即规律随事物的发生而发生,随事物的灭亡而灭亡。这显然是荒唐的。”按照这样的逻辑就会有:“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规律也是如此。只要资本主义社会还没有在全世界灭亡、社会主义社会还没有在全世界取得最终胜利,就不能说这个规律已经最终形成了。”这里,“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规律”的说法等价于“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的规律”的说法。如果规律是滞后于事物的,那么,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不就是悖论吗?再看,马克思与恩格斯指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恩格斯还指出:“……除了永恒变化着的、永恒运动着的物质及其运动和变化的规律以外,再没有什么永恒的东西了。”
究竟怎样理解规律才是正确的呢?丁小平先生指出,“在”有实在与虚在之分,并不是所有虚在都是实在的现象,规律和规性就是独立的虚在,而且是永恒的虚在,它们独立于物质,但规定着物质的运动。规律和规性与运动不同,运动是物质的属性,而规律和规性不是。规律和规性是有内容的,而且是形而上的东西。任何事物都是物质在特定时间和空间中的具体表现,这是形而下的东西,它们不是规律的载体,规律也不是它们孕育的。如果把规律比作刑法,那么事物就相当于罪犯。刑法规定罪犯的刑罚,法条也与罪犯的行为本质对应,但是刑法并不是罪犯制定的,罪犯也不是刑法的载体。
丁小平先生接着指出,列宁意义的规律的结构是两端的本质嵌套通过中间的必然联系连接,即一个必然联系连接两端的本质嵌套,当然,连接可以是多杈的,即端处的嵌套可以是多个。具体事物之间的本质或者一个具体事物内部的诸本质,一旦与嵌套的形状与尺寸相一致,那么,它们之间的关系就会被该必然联系所规定。相对于列宁意义而言,规律还有一种非列宁意义的,丁小平先生暂且把它叫作规性。规性的结构是嵌套连规定性,即只要具体事物的本质的形状和尺寸与嵌套一致,该事物就有此规定性。比如,热力学第二定律就不具备中间是必然联系而两端是嵌套的结构,也就是说它陈述的不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本质之间的必然关系。
在解释规律概念错误和混乱的原因时,丁小平先生指出黑格尔、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是伟大的哲学家、社会科学家,也是数学家、自然科学家。而此后,几乎所有研究规律的学者都要么是哲学一流,要么是科学一流,要么都不是一流,导致他们难以弄懂恩格斯的“自然界中的普遍性的形式就是规律”的定义,因此,虽然前苏联的教科书也曾用过这个定义,但哲学界最终还是把它放弃。
4、社会规律和规性与自然规律和规性的根本区别。
在丁小平先生的规律学说中,还解决了一个长期令人疑惑的问题——回答了社会规律和规性(在马克思、恩格斯那里统称为历史规律)与自然规律和规性的根本区别。丁小平先生指出,社会规律中的必然联系和规性中的规定性的组分中包含人,而自然规律中的必然联系和规性中的规定性的组分中不包含人。这样一来,当人顺应必然联系和规定性中的要求时,社会规律和规定性就会及时发生作用;当人抵制必然联系和规定性中的要求时,社会规律和规性就会延迟发生作用,而自然规律和规性就不存在这样的问题。丁小平先生接着指出,既然如此,人类在面对社会问题时,会涉及主观能动性问题;人类在面对自然问题时,就不会涉及主观能动性问题,除非把主观能动性的概念泛化。在社会历史领域,主观能动性就表现为按照规律、规性和它们所决定的命题主动行动,当然,前提是科学判断当前的历史阶段。
丁小平先生顺便指出,不存在所谓“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规律”,“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或“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只能叫作科学的命题,它们都是现象性的东西,背后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才是规律。在当前所处的历史阶段,任何把先验的规律和命题说成是后验的,或者坐等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以及坐等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行径都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背叛。诚如毛泽东同志指出:“资产阶级工业革命,不是在资产阶级建立自己的国家以前,而是在这以后;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的大发展,也不是在上层建筑革命以前,而是在这以后。都是先把上层建筑改变了,生产关系搞好了,上了轨道了,才为生产力的大发展开辟了道路,为物质基础的增强准备了条件。当然,生产关系的革命,是生产力的一定发展所引起的。但是,生产力的大发展,总是在生产关系改变以后。拿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来说……在英国,是资产阶级革命(十七世纪)以后,才进行工业革命(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法国、德国、美国、日本,都是经过不同的形式,改变了上层建筑、生产关系之后,资本主义工业才大大发展起来。”这与马克思的论述是一致的。因为在论述生产关系变革时马克思指出:“这个意识(笔者注:指上层建筑意识形式)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也就是说,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发生冲突后,社会革命理论——新的上层建筑意识形式发生,然后发生社会革命,革命的结果是生产关系变更,继而迎来生产力的大发展。生产关系的变更绝不是坐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发生冲突后的结果。
我对网上能找到的相关文章进行了整理,以供学习,列表如下:
1、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信息网:《论肯定嵌否定规律》
https://www.sinoss.net/c/2021-10-18/566796.shtml
2、丁新宝,杨丽丽.论辩证法历史的阶段划分[J].西部学刊,2022(03):114-119. DOI:10.16721/j.cnki.cn61-1487/c.2022.03.027.
3、丁小平的客厅微信公众号:《丁小平:真的二重性的问题与商品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