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印刷博物馆,位于北京大兴黄村兴华北路,坐落在北京印刷学院东南角,1996年正式建成并对外开放,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印刷专业博物馆,是反映人类印刷出版文化、我国典籍记载传承工艺的知识殿堂,全面展示了中国印刷术的起源、发明和发展过程。博物馆设有中国古代印刷展厅、世界近现代印刷展厅、印刷设备馆、数字展厅及临时展厅等。博物馆藏品包括具有历史价值的陶器、经书和古、近代的字模、铅字、印刷设备,以及成套的印刷书籍等;其中,馆藏珍品有唐代卷轴装《金刚经》,南宋精刻本《春秋经传》,转轮排字盘。中国古代印刷展厅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并结合历史实物,展示了我国古代印刷术上启新石器时代,下至清代的起源、发展、传承及传播的历史过程,阐述了印刷文明的东方传奇。由此展可以了解到,中国不仅是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国,同时还是活字印刷术、彩色印刷术的发明国。此外,本展览展出了闻名于世的唐代卷轴装《金刚经》、镇馆之宝《春秋经传》、清代《安民告示》、复原的宋代毕昇发明的胶泥活字、元代王祯发明的活字转轮排字盘等珍品与实物。文字,是文明产生的重要标志。汉字是世界上流传最久、使用人数最多,也是唯一仍被广泛使用的形意文字系统。中国还拥有着包括维、彝、蒙、藏、满、朝鲜、傣等在内的30种左右的文字,共同组成了中国的文字大家庭。先人在语言和实物的基础上,历经结绳、契刻、图画三个阶段,最终创造了汉字。汉字经刻画符号、甲骨文、金文、篆文,演进至隶书,文字书写的便捷性大大加强,为印刷术的产生创造了前提条件。汉字的起源可以上溯到约8000年前的河南贾湖契刻符号。其它还有7000年前的安徽双墩符号、6000年前的陕西半坡符号、5000年前的山东大汶口符号,等等。越来越多的考古发现说明,距今4500年左右是中国文字由萌芽走向成形的时期。在书写契刻材料的发展史上,中国先民曾使用过陶器、兽骨、青铜、玉石、竹木、丝帛等。尤其是竹木和丝帛,先人们不仅将其大量应用于书写,还把它们制度化,形成比较固定的书籍制度。山东大汶口文化遗址中所发现的图画文字,被认定为我国最早的文字。目前发现的古陶文字,大多是周代,特别是战国时代之物。到了秦汉时期砖瓦上的文字,多为吉祥语,也有宫殿、庙宇、陵寝、水井、道路的名称。刻符红陶钵(复制品),西安半坡博物馆,距今有7000-6000年大口尊(复制品),是刻有会意字“旦”的礼器,出土于山东大汶口,距今约5000年三线菱形双扳夹沙陶盘,盛储器,马家窑文化彩陶,距今4650-4300年万字菱格纹单耳长颈细泥陶瓶,水器,马家窑文化彩陶,距今4300-4000年甲骨作为一种重要文字载体,在夏代末期(前1600年之前)就已经被使用。甲骨文兴盛于商(前1600-前1046年)。甲骨文所记载的内容非常丰富,几乎涉及当时社会的各个方面。刻辞牛骨(复制品),商代晚期(公元前17—前11世纪)青铜器在商周时期极受重视。刻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称为“青铜器铭文”,或称“金文”。铭文最初只铸造器具所有者的名号,后来铸造文件、记载事件。许多铭文从内涵到形式都具备了书籍的特点,因此被视为中国书籍的初期形态之一。史墙盘(复制品),铭文共18行285字,出土于陕西扶风,西周恭王(公元前922年-前900年)时期在造纸术发明以前,中国使用最早、时间最长、应用最广、影响最大的书写材料是竹片和木板。从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4世纪,竹木简牍在中国作为文字载体使用的时间长达2500年左右。相应的书籍形制为“竹木简牍”。银雀山汉简《孙子兵法》(复制品),出土于山东临沂银雀山,西汉文景时期至武帝初期(公元前140-前118年)写在绢、缯、缣、帛上的文字为帛书,亦称素书。据记载,早在春秋时代以前,丝帛就已开始被中国先民应用于书写。缣帛质地轻软,具有容量大,体积小的优势,书写、舒卷、收藏、携带、阅读都优于竹木简牍,是书写材料的一大进步。帛书《老子》乙本(复制品),出土于长沙马王堆汉墓,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25年)刻写在石头上的文字称为石刻文书,现存最早的石刻文书实物是春秋时期的石鼓文。造纸术发明以后,在石上纪事、刻书的传统仍被历代所继承。石刻文书记载的内容主要是儒家、佛教、道教经典等。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的发明与发展极大地促进了人类发明的进程。造纸术同印刷术、火药、指南针一起被称为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考古发现证明,造纸术的萌芽可以追溯至西汉时期。公元105年,蔡伦发明工艺完整的造纸术,自此,植物纤维制造而成的纸张得以成为最佳的文字载体。考古发现证明,早在西汉时期(公元前202-公元8年),中国先民就制造出了植物纤维纸。这些最初形态的造纸方法,为蔡伦发明造纸术以及制造更加适用的纸奠定了基础。公元105年,蔡伦在前人的基础上,发明了价格低廉、工艺成熟、方便实用的真正意义上纸张。纸因而成为理想的文字载体,并逐渐得到推广。造纸术的发明,使记录知识、传播文化的载体实现了根本性的变革。纸张成熟并得到推广之后,中国传统的书写工具:笔、墨、纸、砚就齐备并固定下来,被称为“文房四宝”。战国毛笔(复制品),是目前我国发现的最早毛笔实物,出土于长沙左家公山
印章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战国至秦汉时期,印章的使用已十分广泛。当时主要盖印于信函、文书和贵重物品的封泥之上。纸张使用后,经涂色料盖印后,可快速取得文字的复制件。除了手抄书籍以外,纸张还被大量应用于拓印领域。印章和拓印被认为是印刷术发明的技术先导。《二十四字汉砖》拓片,上刻“富贵昌、宜官堂,意气阳、宜兄弟,长相思、毋相忘,爵禄尊、寿万年”24字,汉代(公元前202-公元220年),启功捐赠在印刷术发明以前,纸张被大量应用于抄写。20世纪初期,在中国甘肃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发现了大批遗书,包括4至11世纪多种文字的写本和印本、拓本文献,总数约6万件。其中90%以上为佛教经典,其余为经、史、子、集四部书籍以及官私文书等文献,被誉为“中国中古时代的百科全书”。唐人写经残卷,唐代(公元618年-907年),启功捐赠雕版印刷术开创了信息复制技术的先河,承载着难以计量的历史文化信息,在世界文化传播史上起着无与伦比的重要作用。它的发明、发展和传播应用,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文明的进程。因此,人们将印刷术誉为“文明之母”。这是中国印刷技术史上的第一座里程碑。雕版印刷术至宋代达到了巅峰,雕版印刷的书籍版式、字体、用纸、用墨和装帧形式等都有了较大的发展,并形成了中国独特的书籍审美文化。元、明、清的数百年则是对宋代雕版文化的继承和发扬。版印刷术约起源于隋唐之际,并沿着两条脉络发展一条是佛教信徒们用于印刷佛教典籍和佛像,另一条是民间坊刻雕印年历、字帖等生活、文化用品。《龙藏》木雕版,乾隆时期(公元1735年-1796年)唐代(618-907年)的印刷品实物流传至今者寥若晨星。敦煌藏经洞中,发现一批唐代印刷品,从而揭开了唐代印刷品的面纱。唐代印刷品主要为佛经佛像,其次就是日历印品。从文献记载和这些实物流传证明,明代学者胡应麟关于雕版印刷术发明“肇自隋时,行于唐世,扩于五代,精于宋人”的说法是可信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复制品),唐咸通九年(公元868年)刻印,1900年发现于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唐《历书》残片(复制品),唐中和二年(公元882年),1900年发现于敦煌莫高窟藏经洞
五代十国时期(907-960年)印刷术有了很大发展开封、江宁、杭州、青州、瓜沙州、闽、蜀等地都有书活动,其中尤以开封、成都和杭州为盛。五代刻本考者虽不多,但经、史、子、集四部略备。大圣毗沙门天王像,五代(公元907年-960年),1900年发现于敦煌莫高窟藏经洞
宝箧印经,五代(公元907年-960年),1924年发现于杭州雷峰塔
大圣文殊师利菩萨像,五代(公元907年-960年),1900年发现于敦煌莫高窟藏经洞
进入宋代(960-1276年)以后,雕版印刷业进入鼎盛时期,纸、墨及刻印技艺更为精良,官方刻印、书坊刻印和私家刻印都十分繁荣。印刷业遍及全国各地,河南、江西、浙江、江苏、福建等地刻印活动都十分活跃。宋代除了经、史、子、集各门类的雕版书籍,还出现了钱币、广告等印刷品。印刷出版的繁荣极大地推动了宋朝科技文化发展。因而,美国学者费正清说:“北宋与南宋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辽(916-1125年)是以契丹族为主体的政权。辽国的印刷业发展较快,其印刷出版中心在燕京(今北京)。上世纪60年代以来,先后在山西应县木塔、河北丰润天宫寺塔和内蒙古庆州白塔发现了大量辽代刻本佛经、书籍、杂刻和版刻佛画等印刷品,显示出辽代雕版印刷业的高度成就。辽藏(复制品),辽统和年间刻印,1974年发现于山西应县木塔上生经疏科文(复制品),辽统和八年刻印,1974年发现于山西应县木塔
西夏(1038-1227年)是以党项族为主体的政权。1908年,西夏遗址黑水城文献的发现,揭开了西夏印刷之谜。西夏政府在都城兴庆(今宁夏银川)设有官营纸工院和刻字司,专门造纸和刻印书籍。近年来,宁夏、内蒙古和甘肃地区陆续有西夏印刷品和木雕残版的出土。番汉合时掌中珠(复制品),西夏乾祐二十一年刻印,1909年出土于黑水城遗址
金(1115-1234年)是女真族为主体的政权。金代刻书事业亦十分发达,官私藏书兴盛。金代域内分十九路,其中刻书地点可考者有九路,而以中都(今北京)、南京(今开封)、平阳 (今临汾)等地为中心。金官方还设立印造钞引库及交钞库印钞票,还首创了用丝织物印刷钞币。金藏(复制品),金代(公元1125年-1234年)刻印四美图(复制品),是我国迄今所见最早的木板年画,金代刻印
元代(1271-1368年)重要的印刷集中地区有大都(北京)、平阳、杭州、建宁,西部吐鲁番地区也有一定数量的印刷。元代在雕版印刷的基础上发明了朱、墨两色套印。政府设有印造宝钞库、印造盐茶等引局。元初宝钞不但在全国通行,周边领国也可使用。西方旅行家纷纷介绍元代钞票,这对于欧洲印刷术的发明有很大影响。宣和博古图录,宋代金石学著作,元杭州刻本,傅熹年捐赠
佛说大安般守意经卷,元代杭州刊本,傅熹年捐赠
唐律释文,元代刻本,傅熹年捐赠
明代(1368-1644年)是中国古代印刷术发展的顶峰。明代政府的最大印刷工场为司礼监经厂,永乐十九年(1421年)开始建立,到嘉靖年间,已有刻版、刷印、装订、制墨、制笔等工匠千余人,是历史上最大的印刷工场。此外,政府还专门设立南京宝钞局印制钞票。明代形成了定型的印刷字体。增刊校正王状元集注分类东坡先生诗,明代刻本,傅熹年捐赠
仪礼,是中国古代一部汉族礼制汇编,明嘉靖年间刻印,傅熹年捐赠
薛氏医案,是一部收录严谨、切合实用的大型医学丛书,明代刻印
中国传统印刷业在清代(1644-1911年)继续发展。清晚期是中国古代印刷技术向近代印刷技术的过渡时期,传统的雕版和活字印刷逐渐被西方的石印、铅印术所代替。清代印刷了大量满文、蒙文、藏文等少数民族书籍,印刷技术还应用于年画、契约、证件、广告、纸币等领域。安民告示,古代所见最大木雕版印刷品,清顺治元年刻印,傅熹年捐赠
佩文斋书画谱,书学、画学之大成的类书巨著,康熙四十七年刻印本
东华续录,编年体清代史料长编,清乾隆刻印本
光绪官契,记录官府买卖土地买卖制度、买卖原因、价格、税银、官府章、日期等契约部分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是中国古代印刷史上的第二个里程碑。宋元时即有泥、木活字印刷的文献记载。北宋的毕昇于公元1045年前后发明了泥活字印刷术。现有西夏时期活字本实物存世。明代活字印刷术进一步发展,除木活字外,还有金属活字。清代活字印刷有了更大的发展,活字材质更为多样,木铜、泥、锡、铅等并用。胶泥活字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活字。关于此事,与毕昇同时代的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一书中有较详细的记载。毕昇开创了活字版印刷的新纪元。毕昇之后,中国历代都有依毕昇之法制作泥活字并印刷图书者。维摩诘所说经(复制品),公元12世纪中期西夏文泥活字印本敦煌出土的回鹘文木活字是现存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实物,也是现存世界上最早的含有以字母为单位的活字实物。20世纪,在宁夏和甘肃等地,先后出土了现存最早的西夏时期的泥活字和木活字印刷品。西夏活字印刷技术的发达和回鹘文木活字的应用揭示了中国的活字印刷术沿着丝绸之路自东向西的传播路径。回鹘文木活字(复制品),世界上最早的字母活字,13世纪吐鲁番地区回鹘人刻制1297年左右,王祯发明了转轮排字盘,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排字机械设备。他还将其经验写成《造活字印书法》。他把木活字按韵和型号排列在两个木制的大转盘里,排字工人可以坐着捡字,只需转动轮盘,就可以捡到所需要的字,提高了排字效率,减轻了劳动强度。此后,木活字发展较快,进入明清,木活字更为流行。清代无论官署、私宅、坊间,木活字印书都比较普遍。中国古代金属活字包括铜活字、锡活字、铅活字。其中,铜活字使用最广、使用次数最多。元代王祯之前已有金属活字。15世纪末江苏一带有不少富家铸铜活字印书。中国古代用铜活字排印的最大的一部书是清代《古今图书集成》,全书1亿6千万字。彩色印刷术是伴随着单色印刷术诞生的。最早的彩色印刷技术是在一版上刷不同颜色一次印出彩色印品,之后发展为每色分别刻版,再逐色套印;而能印出渐变层次的彩色印刷技术约始于明代后期,其原理是根据原稿中的色彩不同深浅,分别刻成印版,最后完成近似于原作的彩色印刷品。彩色印刷技术不仅应用在书籍出版领域,也用于印刷版画、日用装饰品等。将图案印在织物上是印刷术最早的应用领域。它与雕版印刷术的主要区别是它以装饰为目的,而不是以传播文化为主要目的。早期的印花技术包括漏印、夹缬、凸印等。在手工抄写的年代,为了达到方便阅读或使页面更加美观的效果,人们采用了朱、墨两色或多种颜色来抄书、写书。雕版印刷术成熟之后,双色、多色套印的书籍逐渐出现。现存最早的朱墨双色套印书籍印制于元代。明代彩印书籍以吴兴闵氏、凌氏家族为代表,分版分色刷印,由朱墨两色渐至三、四、五色,清代甚至有六色套印本。无闻和尚金刚经注解(复制品),元至正元年双色套印本明代在印刷技术上的新突破是首创了木版水印技术和拱花技艺。木版水印也叫“短版”。明天启间金陵吴发祥刻印《萝轩变古笺谱》首先使用此技术。胡正言十竹斋刊刻的《笺谱》,代表了中国古代印刷技术的最高水平,这种木版水印技艺被传承至今。清代民间印刷业最突出的是年画的印刷发行。中国年画题材都是民间喜闻乐见的喜庆、福寿、安康、丰收等内容。年画走进千家万户,销量很大,从而促进了印刷业的发展。清代年画遍布南北各地,著名的年画产地有: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县杨家埠、苏州桃花坞、四川绵竹、广东佛山等。江苏南京金陵刻经处、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和四川德格印经院,是国内目前雕版技艺保存最好的三家单位,三地的印刷技艺捆绑为“中国雕版印刷技艺”。2009年“中国雕版印刷技艺”正式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江苏南京金陵刻经处、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和四川德格印经院是国内目前雕版技艺保存最好的3家单位,三地的印刷技艺捆绑为“中国雕版印刷技艺”。2009年“中国雕版印刷技艺”正式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10年,以浙江温州瑞安市高楼镇平阳坑社区东源村活字印刷术为主体的“中国活字印刷术”项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东源木活字印刷术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堪称世界印刷术的活化石。中国篆刻于2009年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篆刻是以石材为主要材料,以刻刀为工具,以汉字为表象的并由中国古代的印章制作技艺发展而来的一门独特的镌刻艺术,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它既强调中国书法的笔法、结构,也突出镌刻中自由、酣畅的艺术表达,于方寸间施展技艺、抒发情感。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宣纸是传统手工纸的杰出代表,具有质地绵韧、不蛀不腐等特点,有“纸寿千年”之说。自唐代(618-907年)以来,它一直是书法、绘画及典籍印刷的最佳载体,至今仍不能为机制纸所替代。宣纸传统制作技艺有108道工序,对水质、原料制备、器具制作、工艺把握都有严格要求。这一技艺经口传心授世代相传,不断改进,与多种文化元素结合,对传承中华民族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丝绸之路是东西方融合、交流和对话之路,两千多年来为人类文明的共同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不仅货物沿丝绸之路流通,科学技术、宗教、艺术、医药知识、水果和谷物种类的交流与传播也十分频繁。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也沿着丝绸之路传到了西方。近年来,在丝绸之路沿线,出土了大量珍贵的印刷文化遗产,如古代纸张、活字、雕版、印花布、印刷书籍,等等。曲园自述诗,日本明治三十二年用汉文印刷的书籍,崔宗绪捐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