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年度十佳图书




《麒麟》小说中塑造了一个说书人的形象,用小说视角和角色说书视角双线讲述故事。
书里的故事与正在推进的情节交相呼应,虚虚实实,产生了一种别开生面的阅读效果。
读者就像在读一部真正的宋元话本。
在阅读的一开始你可能需要坚持一下,情节有点淡,但是慢慢看下去,味道就能出来。
中国当代小说都从外国文学中去吸取营养,想这样扎扎实实从古典小说中学习叙事技巧,至少我,看得不多。
《麒麟》和《笔墨游戏》两本可以结合看,它会告诉你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
对我这个读了4年中文本科的人来说,算是补了一课。

抵达: 一部政治演化史
政治学的书在国内很难写,原因大家都知道。
包刚升那本《政治学通论》也是五星好书,相对来说这本就更加全面了,把“人类政治从何而来?”、“人类政治在哪里?”、“人类政治向何处去?”三个问题说得更完整了。
福山说:历史已经终结。现在来看,永远都是一个不断抵达的过程。
这本书就不多介绍了,想了解这个领域的书友,不能错过。
随便推荐刘瑜的《巨变第二天》,港版。

和《抵达》比,《巨变》更学术,大量的数据分析,对普通读者不友好,建议看结论就可以了。

太白金星有点烦
马伯庸的书,年初还看了一本《大医》,不推荐。
这本《太白金星》先是豆瓣上看到马伯庸自己的连载,后来《收获》出了,买了杂志,一口气看完,过程极爽快。
马伯庸真是人精了,抓住了当今混迹职场男女的最大痛点。
如何报销活动费用?如何写工作汇报?如何平衡不同上级的诉求?如何应对突发状况?如何解决人事纠纷?
把这一系列问题放在《西游记》故事里,展开了丰富有趣的职场生态。
这真是难死李长庚,也难死我们每个人。

朝贡、战争与贸易
“明清之变”的历史我们都很了解了,如果放到大航海时代这个更大的世界历史背景中去探寻,把中国被纳入全球化经济体系,把欧洲殖民者为亚洲带来的政治与技术冲击联系起来,
又会是怎么样一种历史的宿命呢?
这本关注到了很多历史细节,包括和宁波有关的争贡事件和双屿岛,可读性很好。

楚国兴亡史: 华夏文明的开拓与融合
张宏杰的书最大的问题是质量不大稳定,之前的《简读中国史》很好。
尤其是对中学生和大学生,形成一个相对准确的历史观是非常好的入门读物。
但之后以《简读中国史2、3》为名,翻新出版他之前的老作品使劲圈钱,让人是否失望。
这本《楚国兴亡史》说楚国兴亡800年,审视的是华夏文明开拓与融合的历程。
都是蛮夷小国出身,历史最终选择了秦国,而不是楚国,我们不妨看看,我们当初是不是有另外一种选择。

翦商: 殷周之变与华夏新生
李硕是今年大火的作者,一是因为出了这本《翦商》,还因为他的病情。
今年我还看了他之前的一本《孔子大历史》,都是好书,尤其推荐这本《翦商》。
《翦商》补齐了我很多知识短板,关于夏、商、周早期历史,关于周易的神话,关于老祖宗的“野蛮”,关于周文王的故居。
可以说这是一本让我们看明白,我们是如何成为我们的一本书。

失落的世界: 新兴国家发展的陷阱与教训
郭建龙的书我也一直在追,之前的三部曲很有名,记者出身让他书可读性很少,从一个小人物入笔,写大时代。这是媒体轻车熟路的写法。
这本失落的世界似乎命运多舛,本来说4月份就出版的,豆瓣上词条也上了,当当上也开始预购了,结果。。。。。。就在以为出版无望了,却在年底传来好消息,突然发行了。
作者把国家的发展比喻成一个窄门,中国有幸通过了这个窄门,但很多新兴国家却没有这样的幸运。
当然我更愿意说,中国还在继续通过这道窄门。

产业与文明: 复杂社会的兴衰
张笑宇的文明三部曲也出到第三部了,
前作《技术与文明》讲述了文明演变的根本动力,《商贸与文明》解释了现代世界的诞生,《产业与文明》则揭示了复杂社会的兴衰。
这几年,越来越多的中国学者开始以自己的角度来解读世界发展的脉络,这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最有力的说明。
可能还有点偏颇或幼稚,但我们之所以阅读,难道不是为了去理解与我们思维方式不同的人,而不是为了强化我们本身固有的思维方式吗?
此外,还有以下作品也给予我营养,有兴趣不妨一读:
五四婚姻
门阀
三千六百年封神纪
此处葬曹操
大国锁钥: 国产替代浪潮
接吻的中国史
煌煌商周
数字抑郁时代: 新媒体如何改变我们对幸福的感知
西游新世相: 三界人物大起底
碌碌有为: 微观历史视野下的中国社会与民众
编木拱桥:技术与社会史
就这样又一年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