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牟,郑州华彩博物馆
中牟这个大信博物馆群,博物馆的思路挺好玩的。还有这么一个郑州华彩博物馆,就是针对各种不同颜色的博物馆,挺有创意。


中国古代对颜色的理论很神奇,认为五方、五行、五色、五味、五音作为是一体的,阴阳家对这些逻辑很有意思。
河南特色的五颜六色:



五色理论最早在尚书中就提出过:




阴阳家对于五行理论额外发扬出更深的理论,认为相生相克。

到了汉代,阴阳家和儒家融合,五行学说和五色学说都形成。认为赤、黄、青、黑、白五种颜色为正色,而其他颜色为间色。

青
首先,是青色。古人所说的青色,包括现代光谱原理中的青、绿、蓝甚至部分黑色。青色也是古代使用做普遍的颜色。

青字,最早出现在青铜器的金文上,上半部为“生”字,下半部为“井”字。也就是取了生长的意思,预示着春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意思。
最开始的时候,青色代表了蓝色,也含包含蓝色的绿色。蓝值得不是蓝色,原意是染布用的蓝草。到了汉代以后,蓝色逐渐变成了青色的替代。
中国古代每个朝代都有所谓的尚色,最早的阴阳家就认为夏朝尚青色。在二里头遗址开挖后,发现有大量绿松石装饰物,这可能也是二里头属于夏文化的证据。
在夏朝以后,因为蓝草印染的方便,青色在服饰等领域向大众平民普及,也导致青色被认为是品级较低的阶层所用的颜色。因此,后世八九品官才用青色官府,另一方面,也被指代为书生装束,例如青衫、青青子衿。
制瓷工艺上,青瓷是最典型的瓷器工艺,五大官窑都有大量青瓷作品。到了元代以后,更是开始出产青花瓷这一产品,成为了中国瓷器的代表。元代以前,青色地位不高。但元代和满清都都高度推崇青色,反而青色服饰地位逐渐提高。
青色最有名的成语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本意是青色出自于蓝草,但炼出来的颜色比蓝草还要深。
再一方面,中国山水画的源头其实是“青绿山水”,从战国时期就采用此类风格。







赤
古代的赤色,就是现代的大红色。赤色代表了太阳、火焰、血液和心脏。是中国人最喜欢的颜色。在中国人的思维中,红色代表了热情、吉祥、喜庆、牺牲等多种含义。

甲骨文中的赤色,是一个被火烤的人的样子。同样含义的字还有“朱、丹、绯、绛”等。燧人氏教会众人钻木取火,后面又有了炎帝。对炎帝的崇拜可以说是对于赤色的崇拜。
从新石器时代到殷商,祭祀的甲骨上,也发现了大量赤色痕迹,有的是朱砂,有的是赤铁矿。有的可能是当时采用的人血或者动物血液。在中国,赤色被认为是最早的可以沟通天地,感触神灵的颜色。
因此,周朝尚赤色,国事用赤旗,祭祀用赤色牛,战马用赤色马。而重要的国事活动,也在正午举行,因为旭日为赤。

周朝灭亡后,汉代对于尚赤还是尚黄一直有争议。新莽时期,有起义军以朱砂涂眉,号为赤眉军。光武帝刘秀以赤符发兵,重建汉室,称帝后正式明确东汉为火德尚赤,号为炎汉。

后世的国家,隋朝尚赤。到了北宋,也对于当朝颜色有争议,后为了明确受后周禅让,宋真宗时期明确为尚赤。宋代帝王正式场合均穿着红色服装。

到了明代,民间有大量明朝尚赤的说法。包括朱元璋出生时的火光传说,参加红巾军都是赤色。北伐元大都时,战旗、军衣军帽均以赤色。经过彰德府时,童谣所唱:“塔儿红,朱衣人做主人公。”
而明代以红色大船为吉色,被叫做“满江红”。而当朝文人也以满江红词牌作为称赞朱元璋的词牌。
因此,明代在洪武三年正式确定当朝为火德尚赤。






染色方面,一般采用茜草、苏木、红花用作染色。

而红色瓷器烧制较晚,宋代钧窑出现红色,到了明代景德镇窑研制出鲜红,嘉靖年研制出矾红,宣德年烧制出祭红。清康熙年间烧制出“胭脂水”即金红色,同时研制出豇豆红。

而赤色的成语更多:

黄
中国传统色的黄色,为现代稍带红色的黄。形容为蒸熟的板栗或者蟹腹之色。古人认为黄色为土地之色,谓之为中华民族之源。
中国人号称是炎黄子孙,炎帝尚赤,黄帝尚黄。因此,黄色一直被代表尊贵、神圣、辉煌、光明,也因为谐音的原因,“黄”代表“皇”、“中”、“王”等寓意。

对于甲骨文中的黄字,释义为玉佩的一种,中间的方框代表玉佩,上面的壁画代表挂带,下面代表穗子。金文中有“赐汝朱黄、玄衣”就是赐予美玉的意思。
相传盘古开天辟地,天玄地黄,认为这是混沌世界的原始颜色。阴阳家认为黄帝带黄冕,着黄衣,因此为土德。这是华夏先民对黄色崇尚的开始。

因为早期的染色技术不足,黄色不易制作,也不易普及。因此,大部分人以青铜器或黄金的颜色代表黄色。这也是为什么黄色能代表皇权的缘故。










黄色为土德,按照五德终始学说,一直有朝代尚黄,但真正将黄色列为至尊之色的时候,是大唐时期。
唐代确立土德尚黄,从唐高祖李渊开始,明确规定,赤黄(赭黄)为帝王专用色,从此以后,历代帝王都以黄色来强调皇权。唐王室在重要场合均采用黄色服饰,甚至影响到了周边国家。日本遣唐使根据唐朝舆服制为范本,规定天皇重要场合服色均为“黄栌染衣”。


中国古代建筑也和服饰一样,黄色被认为是皇家宫殿的专用颜色。尤其是明清时期,仅皇宫、行宫建筑及少量特许建筑才能够使用。

而瓷器方面,黄釉出现于隋唐时期,寿州窑、密县窑都在烧制黄色瓷器,但纯正的黄色,是宋代汝窑的高温黄釉。明代又出现了浇黄、鸡油黄、鱼子黄,清代出现了淡黄、菜尾、鼻烟、金酱。

白
白色,被认为是“无色之色”,也是万千炫丽的底色。《易经》中提到:“为白,取其风吹去尘,故结白。”因此,白色被认为是君子之色。

白字在甲骨文中,整体像一颗被剥壳的稻米,也像一轮放射光芒的太阳。金文中的白字形态略有变化,彷佛一颗水滴。这都代表了古人对于白色的认识,代表了洁净明亮之意。
历朝历代中,尚白的朝代较少,有研究认为商代尚白,建国时旗帜号为“大白”,而商代贵族的祭祀及陪葬品也以白色玉器、陶器为主。甲骨文中,也有大量的白牛、白马、白羊、白鹿作为牲畜祭品。后世以白色指代祭典、丧事之意。
后世处于这一习俗,一般不采用尚白。西晋按照五德更替学说,应该是尚白。但白色作为丧事用色,不吉利。因此冕服上采用“金行尚赤”。但晋代祥瑞都以白色出现,文人也推崇白色。

两宋时期,宋金海上之盟,宋人以自己为火德,防止金国强大后对自己有危害,因此建议其国号为金,尚白色。女真族当时不熟悉汉文化,本身喜欢白色,因此推行金德尚白。
但这种处心积虑实际没有效果...靖康时器,宋徽宗、宋钦宗被俘,北宋被灭。所以...五行学说主要是好玩,实际靠这个来压制什么的,那是没用的。

元代吞并金、夏、宋,一统华夏。但元代不按照汉制,建筑采用五色瓦,使节用五色符节,宫廷装饰也是五色。元代皇帝的野心是不满足于单独色象,要一家包揽五行五色。但蒙古族实际还是爱好穿戴白色。


瓷器上,定窑、邢窑、磁州窑都以白色著称:




织物上,白色可采用天然矿物涂染,也可采用漂白方式。



黑
黑色是中国单色崇拜最久的颜色。易经以黑色指“坤”,“万物负阴抱阳”。

甲骨文中的黑色,是一个成年人加面孔的形状,金文再加两处污点。代表的是烧火烹饪时靠近火堆吹火导致脸上沾满了烟灰。同样意思的字还有“玄、皂、墨、黔、缁”等字。
黑色一方面有着严肃、庄重的意思,另一方面又被看成凶恶之色。

从新石器时代开始,黄河流域就大量制造黑陶。到了殷商时代,甲骨文的刻画痕迹中,又要加入黑色粉状物凸显文字。





秦朝是第一个正式采用五行学说的朝代,以水德为瑞,色尚黑。因此旗帜、礼服都采用黑色。

后世的历朝因为秦代影响,很少采用黑色。因为黑色主要用作配饰颜色。宋代以后,赵匡胤将乌纱帽升格为官员专用,并装饰各种纹路区分官位高低。从此,乌纱帽成为官员的代称。
宋代以后,山水画从原有的青绿山水向水墨山水转变。一般以黑白浓淡来体现文人心目中的世界。

明清两代,皇室尊崇红黄两色,但在与图书、文学相关场合,均采用黑色配色,“以水克火”,凸显庄严肃穆。



中国古代,采用五行学说,推崇五正色,但实际上这些都是古人的朴素认识而已。从现代的观点来看,这是历史原因形成的民俗而已。

除五正色外,还有五间色,也就是五正色混合而成的颜色。
其中:
- 绿色:青融合黄而生绿;
- 红色:赤融合白而生红;
- 缥色(碧):青融合白而生缥;
- 流黄:黄融合黑而生流黄;
- 紫:黑融合赤而生紫;

绿
间色绿是树叶和草叶的颜色,在我们生活中,常被代表自然、清新、环保、平静、和平等概念。







红
五间色中的红色指的是现在所说的桃红,面如仙桃,白里透红。也被称作“縓”色。



流黄
流黄,是带黑的黄色,介于现在土黄色或者是更偏黯淡的黄色。







缥(碧)
缥,即为淡青色,也称作碧色。缥多用来形容丝绸的颜色,碧多用来形容玉石的颜色。
古代称呼春天的草为碧草,发青的山峦为碧山、碧岭,青色的天空为碧空、碧霄。周世宗柴荣为烧制柴窑,曾说过“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后世缥色成为流行色,影响到了五大名窑。

汝窑就是典型的缥色。




紫
紫色早期以红黑两种颜色调制而成,红色代表南方、火、阳,黑色代表北方、水、阴。作为两者调和之色,代表了阴阳调和、水火共济、南北统一,因此地位极高。





但实际上,颜色又何止五种正色,五种间色呢,只是用这些做一个初步的概括而已。


一个典型的五彩运用的例子,就是泥塑。陕西的马勺脸谱用色极为大胆,各种颜色穿插混搭,效果极为强烈。


而淮阳的泥狗狗,浚县的泥咕咕也是如此。


中国传统画也是如此,运用各种矿物、植物、动物颜料,绘制出中国画的风采。





而中国古代的色谱其实极为炫丽:



我国现代的很多颜色运用,也有玄机在其中:





我只是粗略的在博物馆参观了一下,很多并没有看得很仔细。不过豆瓣有本书很不错:
《中国传统色》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5166650/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再深入看这本书,研究一下。
新丰美酒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渑池会 (5人喜欢)
- 南京,南京城墙博物馆 (6人喜欢)
- 高淳,陶瓷博物馆
- 武汉旅游攻略(2025新版) (1人喜欢)
- 不起眼的鹤壁 (2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