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现象认知——2023122401
为什么一项工作从2006年推到现在,依然面临这样那样的堵点呢?首先在于医疗机构对这项工作的内生动力不足。医改这么多年,有一个问题始终困扰着医院的发展。那就是人员劳动回报太过低廉。虽然经过多次医疗价格调整,医生的技术价值已经有了极大提升,但对比社会整体发展水平,还很少有医院能通过挂号费让医生获得体面收入。现在药费加成没有了,耗材加价也没有了,医生的劳动收入,或者说医院的门诊收入,主要就是依靠各项化验检查。尤其是在大医院看病的患者,可能在其他医院把各种检查都做了不止一遍,如果这些检验全都互认了,这些大医院的经济状况就会受到影响。其次,人体的变化是持续的,很多病情的变化不可预测。因此一个检查的时限性很难确定。对一个脑出血的患者,只要出现了生命体征变化,就需要进行头颅CT检查,以判断出血变化,调整治疗方案。血常规或者血生化更是可能每天都会变化。这确实给医生的研判带来变数。因此,医生从内心里都更希望得到最新的检查结果,这也是他们更愿意重复开检查的重要原因。大医院总有一些不同于其他医院的检查项目,有的时候查一个检查也是查,查一堆检查也是查,既然要查项目等结果,索性都来一遍。这也是有些医生选择那些可开可不开的检查项目时的心理。总之,“医检互认”虽然是优化医疗流程的重要手段,但仍存在不少堵点,需要完善互认标准、建立激励机制,并努力提升医疗机构积极执行的热情。就如药品加成会引发医院和部分医生开大处方一样,当检验收入成为医院收入的重要来源,多开检查就成为医疗行为中的一个选项。——https://pinglun.youth.cn/wztt/202312/t20231206_14947569.htm
在被“套路”的过程中,布下陷阱的一方,设置了多家公司,以此掩盖他们坑钱的阴谋。其中光是小吴的求职经历就牵涉5家公司:A公司发布招聘信息,B公司面试,C公司签订劳动合同,D公司签订培训合同,最终分期贷款的钱流向了E公司。记者走访后,发现这些公司大多是没有营业的“皮包公司”,发布面试邀请的则是冒用正规企业名义的“假公司”。大学生求职变整容——乍听起来,旁人或许还以为涉事公司对新员工的颜值有多高的要求。但事实上,他们既不是真心招聘,也毫不关心求职者美丽与否。说到底,整个招聘流程只是一场请君入瓮的戏码,其最终目标非常“纯粹”——为特定机构推销产品,顺便再让求职者背上一笔总额不菲的贷款。对设局的人而言,这种做法可谓“一鱼两吃”。给求职者做医美,可以赚一回钱,用“套路贷”榨取利息,又能赚一回钱。而那些涉世未深的受骗学生,本想找份能够养活自己的工作,最终却倒赔了自己的本钱,甚至陷入“资不抵债”的窘境。近年来,每隔一段时间,“套路贷”就要上一次热搜。此种坑害年轻人的肮脏手段屡禁不绝,已经成为一大社会公害。除了“整容贷”以外,以“专业培训”“包就业”为幌子的“培训贷”,哄骗求职者“购买工作装备”的“租金贷”等,也都是“套路贷”的常见形态。这些“套路”之所以总是瞄准年轻求职者,一则在于他们涉世未深,社会经验不够丰富,二则是为了利用他们在职场上求职的弱势心理。许多年轻人实在太想得到工作,面对所谓“招聘方”的威逼利诱,往往顶不住几个回合,就会“乖乖就范”。专门瞄准职场弱势群体的特性,让“套路贷”的性质更加恶劣。在法律层面上,这些求职者背上的贷款往往比较难办。对此,有律师指出:因为贷款手续是单独与另外的商业实体签订的正常借款合同,在纸面上看不出与求职活动的必然联系,想要撤销恐怕有一定难度。无论如何,“套路贷”陷阱持续存在,将对年轻人的利益造成严重损害。有关部门还应设法补上制度漏洞,建立多部门协同的监管机制,对操盘此类活动的机构和个人加大处罚和打击力度,进而规范就业市场,让求职本就不易的年轻人获得充足的安全感。——https://pinglun.youth.cn/wztt/202312/t20231222_14980672.htm
消费者青睐具有科研背景和权威认证的零食,一方面是因为这些产品往往在原料质量、安全性、标准化等方面经过了严格检测,另一方面是消费者对零食的选择标准不再局限于口味和价格,营养、健康、天然、环保等都成为重要的考量因素,科研院所能够凭借实力开发出更具竞争力的产品,更好满足不断升级的市场需求。在激烈竞争的零食赛道,行内企业在产品更新速度、供应链优化、价格策略等方面不断求变,但产品同质化、盈利空间压缩等问题难以一时攻克。在此情况下,零食凭借独特的“背景”在同类产品中脱颖而出,给零食企业带来了新的暖流。这些行为盗用科研院所的品牌和声誉,不仅侵犯科研院所的知识产权,消减科研院所的公信力,而且误导、欺骗消费者,损害消费者权益,扰乱市场秩序。对于消费者而言,识别判断其中猫腻需要花费较高的时间和精力成本,因此,市场监管部门应主动出击,通过发布科研产品认定目录等方式帮助消费者去伪存真,对冒用名头、“傍名”宣传等行为加大惩处力度,对“李鬼”形成有力震慑。同时,降低打假维权成本、畅通举报通道,为货真价实的科研成果转化、产学研合作营造健康的发展环境。科研院所要慎于授权、善于维权。回应公众关切和提供的侵权线索,遭遇侵权时及时发布正式声明,采取必要的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利。对确有合作关系的企业,既要敢于为自家产品正名,加强品牌和专利保护,也要担负起监督企业商业行为、把牢质量关的责任,为自身的声誉负责,不辜负公众的信任。通过“学历造假”给自己“脸上贴金”,蹭一时虚名,毁长远发展。“学历造假”反映出消费端对零食健康、安全的新需求,反映出生产端创新、迭代的必要性。——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5772122
那些需要提供更多情绪价值的服务,AI很多时候不仅发挥不了作用,反而可能产生反效果。“我觉得被AI客服接待有一种不受重视的感觉。”这也是不少消费者的心声。AI虽好,却也并非万能,在应用中更不可能一劳永逸,商家关键还是要区分场景、因地制宜。AI客服“逼疯”消费者背后,不只是AI技术尚未完全成熟的问题,说到底,还是态度问题、理念问题。数字技术、AI客服已经不是提质降本增效的工具,而成了一道无形的挡箭牌。把“人工服务”藏得越深,就可能把消费者推得越远。倘若偏离了更好服务消费者的初衷、丢掉了以用户为本的追求,即便再智能,最终带来的,也只能是难以修复的隔阂,以及逐渐褪色的口碑。AI客服的“困境”带来的更深层次启示在于:新技术赋能治理与服务的同时,永远不要忽视人类最本真的情感、最真实的需求。——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5754942
作为活动参与者的用户,如果不存在任何过错,中奖后却要为系统的“过错”买单,难免有不公平的感觉。涉事航司在活动参与者抽中免费机票后不予兑换,或有违约之嫌。“中奖不算数”“低价销售遭反悔”这类事件,近年来出现的频率较高。消费者经常吐槽这跟“逗你玩”是差不多的反转效果。事先就把“系统出故障谁买单”的问题说清楚,才能减少“中奖不算数”的情况发生。——https://guancha.gmw.cn/2023-12/22/content_37046805.htm
用人单位对劳动者权益缺乏足够的尊重,核心问题在于对用人单位的合规约束不够,违法成本太低。尽管法律法规对用人单位的行为有所规制,却缺乏具体的细则标准,导致实践中无法界定企业管理的边界。比如对于员工忠诚度的检验,其应不应该存在,若可以存在,那么使用原则又是什么,由于没有相应的标准,用人单位自然可以自行制定标准,然后在实践中随意运用。而由于违法成本低,用人单位的侵权行为即便被员工申请劳动仲裁,也通常是一赔了之,并没有其他惩罚性赔偿作为补充,导致难以形成震慑作用。在实际过程中,用人单位又处于强势地位,劳动者维权成功的门槛较高,影响维权的积极性。越来越多的年终奇葩考查项目,若无明确的约束机制,此类现象就难以得到根治,还可能花样翻新。为此,当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要畅通维权救济的渠道,构建更快捷的反映机制;另一方面,要加大对侵权行为的打击力度,让违法者真正付出应有的代价。可以加强监察执法以及仲裁、诉讼的违法矫正,该罚款的罚款,该整顿的整顿。唯有让执法和处罚严实起来,并以此彰显零容忍的鲜明态度,才能让用人单位对此知敬畏、存戒惧。在此基础上,劳动者也要学会运用法律武器和手段维护自己的权利,同时,要加强工会组织建设,发挥工会组织在权利保护中的作用。——https://guancha.gmw.cn/2023-12/22/content_3704639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