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姓子不姓孔

孔子姓什么?
孔子姓孔呗!这算是个问题吗?
在《宗法制与孔子的“仁”“礼”学说》课堂上,第一个问题不是孔子姓什么?而是发动同学分组讨论,我的姓氏来源是什么?同姓名人都有谁?我家住在哪里?
我姓赵,祖先来自赢姓,后来以封地赵为氏,历史名人赵匡胤。
我姓王,源于姬姓,出自周朝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的后裔,以王族身份为氏,历史名人王羲之。
我姓岳,出自姜姓,古人认为山是神灵,我的祖先当过掌管山神祭祀的官“四岳”,是很重要的官,后世子孙就以官为氏,岳飞是我们岳姓名人。
学生的回答,大都来自手机搜索某姓来源,说起同宗名人,那份骄傲倒是实打实的。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有姓氏的文明。唉!这句话是有语病的。在中国作为一个文化共同体、政治共同体没有形成之前的这片土地上,已经出现了姓,姓标示血缘,将具有共同祖先的族群凝聚在一起,共同承担生存压力,将族群繁衍生息下去。
我姓袁,袁隆平的袁……
我姓穆,我家住在濮阳市台前县穆庄村,我们村的人都姓穆,有一个老祖先。
…… ……
这样的课堂讨论,让学生们意识到,原来姓这么古老,姓的凝聚力那么强。聚族而居的传统,就这么在这片土地上一直延续到了今天。
第二个问题:姓和氏有区别吗?
我们现在姓氏并提,不分彼此。在上古,姓和氏是有区别的,先有姓后有氏。同学们刚刚提到的姜、姬、嬴等姓都加女旁,姓的偏旁也是女,《说文解字》上说:“姓,人所生也。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子,故称天子。从女,从生。”所谓“感天而生”,其实就是知母不知父的意思。如传说中的商族祖先契是其母简狄吞玄鸟之卵有孕而生,反映了母系社会的婚姻状况。姓起源于母系社会,最古老的姓都有女做偏旁。
后来子孙繁衍,同姓族群分成好多支散居各地,每支有一个特殊的称号作为标志,这就是氏。举个例子,商人的祖先是子姓,后来分为殷、时、来、宋等氏。这样,姓就成了旧有的族号,氏就成了后起的族号。可以说姓是不变的,氏是可变的;姓区别血统,氏区别子孙。这是姓与氏最初的区别。
“氏”产生时,人们的主要食物来源逐渐从采集过渡为农耕,男性因为从事农业生产的体能优势,获得了领导权,人类进入父权社会。由于庄稼收成依靠人类经验积累,因此,一位年长的男性最适合成为族群的族长,他把权力传给嫡长子代代相传,便是西周开始建立的宗法制。相传周公制礼,其实就是把宗法等级制度化,上升为国家意志。
时至今日,子女大都约定俗成从父姓,便是父权宗法制的结果。
说起氏的发展,和西周的封建制度关系紧密。“封”就是周王把自己的兄弟、子侄分封到外地去当诸侯国君;“建”就是诸侯建立起自己的小国。《左传·隐公八年》说:“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诸侯以字为谥,因以为族;官有世功,则有官族;邑亦如之。”大概意思是说,天子立那些有德的人为诸侯,根据他的出生赐姓,分封给他土地,并且由此确定他的氏号。诸侯以字作为谥号,他的后人就用他的谥号作氏;世代为官而且有功绩,他的后人就以官名为氏;有封邑的就以邑号作氏。西周通过封建,在姓氏宗族基础上建立了一个政治共同体,用管理家族的方式管理国家,即我们后来经常说的家国同构。
可见,氏可不是现在的身份证,出行必备人人有份。只有和天子沾亲带故的贵族,才有可能获得封地、谥号、官职,并以此为氏。贵族有姓氏,平民没有。因此,贵族男子“称氏以别贵贱”。由于周代严格实行“同姓不婚”的制度,贵族女子要“称姓以别婚姻”,在家按孟、仲、叔、季等排行相称,出嫁时置于姓的前面。比如大名鼎鼎的孟姜女,不姓孟姓姜。制定了礼法的周公,姓姬名旦,但当时没有人叫他姬旦,和谐音梗没关系,因为他的封地在周,爵位为公,敬称为周公。
讲到这里,大家已经明白了,古代贵族男子姓不是用来称呼的,只是区别择偶用的, 通行的称谓是氏+名,那个在先秦典籍里便被敬称为孔子的,孔肯定不是他的姓,而是他的氏。
第三个问题:孔子究竟姓什么?
孔子的祖先是商代王族,商亡后一直生活在宋国,现在的商丘一带。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字孔父,名嘉。把字放在名的前面,合起来称呼一个人,是春秋时代的习俗。孔父嘉之后,其子孙便以孔为氏。以祖父或父亲的名或字为氏,本是父权宗法制的显著特点之一。
原来孔子姓子不姓孔啊!
听到这里,同学都会抢答了。
孔子姓子,因为他是商王后裔。子丑寅卯,子在十二地支中位列第一,特指直系血亲的下一代男性。原来,孔子是那个吃了鸟蛋的简狄的后代,和推翻夏桀的商汤、迁都的盘庚、自焚的商纣王,拥有共同的祖先。但孔子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他背叛了自己的血缘,对祖先崇巫尚鬼大搞人殉那一套从不认同,终生敬鬼神而远之,专注于建立人间的秩序。
孔子的核心思想之一“礼”,即建立从家族血缘出发“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差序社会结构,其实就是遵照周公制定的宗法制加封建制的政治秩序:诸侯服从天子,贵族服从诸侯,百姓服从贵族,每个人都安守自己世袭的社会身份。我们今天想要理解这套制度,可以从姓氏制度的起源、发展、变化的脉络去观察。回到孔子的时代,这套制度维持了五六百年,已经到了崩坏的边缘。
孔子的另一核心思想是“仁”。他承认人分高低贵贱,但不认为贵族、统治阶层可以草菅人命,为所欲为,而要克制自己的欲望,让老百姓也能活下去,还要受教育。另外,孔子把“仁”作为所有人之间打交道的原则,仁者爱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从自己内心的感受出发,对别人友善。
孔子看上去满心复古,是旧制度的维护者,其实自从他提出“仁”,就已经从内部解构了“礼”。为什么呢?
礼的本意是维护以血缘关系为中心的宗法制。也就是说,一个人高贵,是因为他出身高贵,一生下来就注定了,没啥可以更改的。而孔子崇尚“仁”,从人性的层面,认可所有人在情感、价值方面都是平等的。就把“以血统论贵贱”变成了“以道德论贵贱”。上古有一个词叫“君子”,原意是国君之子,妥妥的贵族,指天生血统和地位高贵的人。但是,孔子不这么看。
看看孔子最欣赏的学生颜回,家贫,没有啥高贵的血统。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子还曰过:“君子不忧不惧。”“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在孔子的心中,君子是像颜回那样,通过自我学习和反省,臻于道德完善的人。
他推崇教育,提出有教无类,如果不管是贵族还是平民,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学习和反省成为君子,那么,人的主观能动性一下子就提高了。可以说,孔子的“仁”,重新发现了人。
跑题了吗?“丈母娘”为什么支持董宇辉!
钱穆先生说,孔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大圣人。在孔子以前,中国历史文化当已有两千五百年以上之积累,而孔子集其大成。在孔子以后,中国历史文化又复有两千五百年以上之演进,而孔子开其新统。
上古没有造纸印刷术,更没有现代的大数据云,绝大多数人是文盲。文化传承在漫长的历史中,就像一盏随时吹灭的灯盏。所谓集其大成者,是指孔子整理“六经”,他谦称“述而不作” ,没提出什么原创的思想,但如果不是孔子把散见于各路贵族的零散篇章整理出来,经过战国的大动荡,上古文化典籍大量亡佚失传。我们不知道周礼是什么?上古社会生活的秩序和细节茫然不见,中华文明五千年历史会拦腰砍断。
所谓开启新统,就是指孔子的“仁”,重新发现了人,定义了人的价值,不在于血统高贵、有钱有势,而是通过学习和自律成为人格高尚的君子。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由孔子开创的儒家,成了塑造中国人人格与世界观的重要哲学。此后的中华文明,主流价值观一直是崇尚学问、崇尚德行。
举个我们都能观察到的现象,官二代、富二代即便人人羡慕,但无法获得社会发自内心的尊重。40年前那句响亮的口号知识改变命运,激励了几代人。就在前几天,出身贫寒的小镇做题家董宇辉在汹涌的互联网民意支持下,从打工人一跃成为上市公司的老板之一。民意支持的不仅仅是董宇辉,而是在中国人的内心秩序里,只要知识还能改变命运,每个人都有向上的希望。这些,都是两千多年前孔子思想的回响。
回到姓氏制度,坐在教室里的同学们,不管是姓张、姓王,还是赵钱孙李,我们今天的姓,实际上绝大多数是先秦时代的氏,父系血缘宗族符号。先秦贵族以国为氏、以爵位官职为氏,秦灭六国,贵族没了国家,没了爵位和官职。或者可以说,秦消灭了以血缘为贵的贵族,也消灭了氏存在的社会基础。到了汉代,姓和氏已经混淆在了一起,以氏代姓成了社会的普遍认识。于是,在司马迁笔下,孔子变成了“字仲尼,姓孔氏。”从此传到今天。
孔子姓子,还是姓孔,重要吗?我是谁?从哪来?到哪去?从来都不仅仅是个哲学问题。孔子的姓氏背后隐藏着那些湮没的历史细节,倒真不是孔乙己说“茴香豆”的“茴”有四种写法那么无聊。
参考书目: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钱穆《孔子传》
李硕《孔子大历史》
王力《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
张肇麟《姓氏与宗社考证》
林欣浩《诸子百家闪耀时》

流年碎影La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公众号
茫茫信息海,错过太容易
关注点星标,从此不失联
-
丁丁读行记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1-10 00:2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