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智商社会摘录-2023-12-24
前言
日本90年代经济泡沫破灭后,变得安于现状,阿Q精神十足。
整体智商正在显著下降,对工作和学习都缺乏兴趣,都不会思考。
缺少分析和判断能力,只知道随大流和意气用事。
对公共政策漠不关心,麻木。
全体成员正陷入戳什么都无所谓的状态。
第一章 低智商社会的出现
大部人日本人不怎么读书,要读也只是读一些弱智的书,导致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低下。
盲目跟风,想走捷径。
现在的日本人对政治压根儿不关心。
日本人过于内向、消沉、守旧。
不思考低智商的人占据公共媒体和社交平台。
低智商的大众选择了低能的小泉内阁。
日本形成了一种不好的舆论氛围,而当舆论导向形成后,民众不会有丝毫质疑,反对意见难受重视。于是政客变迎合舆论,促成了愚蠢的统治。
迷信制造业精英的无知论断和报纸的宣传。
停止思考,没有危机感。
对外国的发展没有兴趣了解,只把眼光盯在国内市场而逐渐失去竞争力。
缺乏有国际视野的人才。
低智商社会给与“善于思考的人”和“善于行动的企业”恩惠
是一个很好的筛选器,善于思考、注意到机遇的企业才能发展,而不是经济上行阶段,只要胆大就能做大的那种泥沙俱下的情形了。
第二章 经济萧条的根源是“智商衰退”
日本的政客、官僚、媒体,别说对于世界上正在发生的事情漠不关心,就连对自己身边的本国股市发生了什么都一无所知。
法官和媒体对经济一无所知。
封闭的态度过度保护日本公司。
食品造假问题猖獗(合规成本过高,又靠自觉缺少强制性,导致逆向淘汰)
既要食品安全,又不想付出额外的成本。
第三章 为数一亿的经济文盲
没有利息也要把钱继续存进银行
其他国家国民会根据形势把钱转化为有利可图的金融商品。当自己国家利率走低就选择国外收益率搞得金融产品。但是日本国民不这么做。
是泡沫经济跑灭的后遗症吗?
日本的偏差值教育,让日本人丧失了思考意识和行动能力。
只会忧虑,但不采取具体的行动措施。
有好多忧虑的事情,但是干坐着,不缺量化和行动来化解。任何事情都不付诸实践。
虽然恍然大悟,但就是不行动。可以说是放弃了自己的人生。
盎格鲁撒克逊人,会让小孩从小支配和管理自己的金钱,而不是长大后再教育。美国人自己下班后在一起,认真学习401k计划,以及股票投资、信托方面的知识学习。日本人对此报以无知和漠不关心的态度。
日本没有学习个人生命周期内的家庭财务管理的文化。
第四章 政局和集体智商
日本有相当多的低智商群体,只会在给定的A或者B之间做选择。然后将观点简单化和二极管化带入到政客/政党身上。而不去思考各种选项的得失利弊。然后背后支持不同选项的团体在其他方面的主张。导致了宏观上政策的短视和摇摆。
究其根源,标准的√或者×的教育方式,夺走了他们的思考能力。
政客的迎合,忽悠,和国民对发生的事情成败不能正确归因的后果。
第五章 网络社会和大脑
网络让大脑变得懒惰。
网络破坏了人性。
网络让学习、思考和讨论变得碎片化,降低了人们的智商。
批判都无济于事,应该去思考如何更好的驾驭网络。
网络社会上,没有人指明方向,要学会自我管理,扬长避短。
通常情况下,人们读完一本书一遍后就完事了。随着时间推移将其忘得一干二净。
相对于读书,思考更加重要。“如果读一本书需要1个小时,那么就应该花大约5小时来认真思考这本书到底写了什么?它对于我自身有什么意义?”
日本人有一种拘泥于发言者身份的倾向,而且很严重。
在网络上,得到一些信息后,首先要进行思考并提出疑问,其次再和自己所拥有的信息进行对比,然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再自己脑海中构建一个信息框架并不断完善。
整理分析过程会知识按照自己的方式内化进自己的头脑中,变成了自己的知识。
第六章 无志向的年轻人和学习能力低下
年轻人没有物欲,无欲无求。
年轻人看到了父母贷款买房的辛苦,所以他们甚至没有想过要去为自己构建一个家。
重新审视“素质教育”
这个时代所需要的学习能力指的是“质疑能力”和“思考能力”,而非旧日的“写复杂日语的能力”和“计算的能力”。
现在的人们还是这么急功近利,不去认知思考一下这个世界以后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相比于学习能力低下这个问题,学习欲望减退这个问题更加严重。
日本孩子在学习中感受到的“快乐”和对于学习的积极性,再全世界范围来看是相当低的。
日本之所以能在二战后创造经济奇迹,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靠的就是大家所公认的日本人特有的勤奋和超强的学习能力。现在看来,这一切已成为过去,现在的年轻一代早已失去了上一辈所具有的那种勤奋和斗志。
偏差值制度 = 愚民政策
人的能力被数字化了。
这种政策对于工业化时代又好处,现在危害很大。
这种制度夺走了人们的之乡和抱负。受标准差制度教育长大的一代,多成长为没有志向的小市民。
偏差值高的人进入政府和媒体,于是国民认为政府所做的一切决策都是对的,媒体所说的花都是可信的。这就是日本现状。日本人没有集体智商。
偏差教育中的序列化不是“教育”而是“训练”
人这种动物,一旦习惯了某种事物,就不会在产生反抗。
填鸭教育,或者说强迫记忆法,形成的思维模式是:学习就是为了应付考试,而且会消磨人们对自己的人生的斗志和抱负。
教育该做的不是灌输这种学习能力,而是更重要的“独立思考的能力”、“敢于冒险的勇气”、“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以及“坚持到底的信念”。
在以训练为目的的教育中,一切都以应付考试为目的,孩子们学习的目的是得到正确答案,正确解答问题的能力是最重要的,思考能力是次要的。这样会训练出不会思考,但是具有熟练技能的人才。
这种精英,在面临新问题和未知的世界时就没有什么能力了。因为他们不会思考,不知道该如何应丢这些在考试中没有出现过的问题。
标准化教育,曾经培养了大批量工业化时代最需要的人才,但是现在它已经过时了。再过度坚持,其实无异于一种“愚民教育”。
第七章 提高“集体智商”的教育改革
老师教给学生的东西不是时代所需要的
老师真该做的是开发学生的潜能,并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但是一切以指导大纲为教学标准的老师们并不具备这些能力,他们所做的只是在抹杀学生的个性和能力。
日本人不会说英语
逃避教育孩子责任的父母增多了
父母和老师应该扮演“球童”角色
第八章 低智商社会的获益者
大和民族的行为是很极端的,简直就像钟摆一样不停地左右摇摆。
日本人没有原则,没有理念,但是比这些更严重的应该是意识问题。不仅集体智商低,集体记忆力也低。
被卡拉OK资本主义玩弄了
我们置身于一个市场经济很疯狂的时代,我们生存在拜金主义、自由不等于幸福、新技术的开发不一定和利益有直接关系的社会。
过去的常识已经完全不适应这个资本主义全球化的时代。要活下去,就要学会思考。那些“什么都不想”、愉快地K歌的人通常是被夺走财富的人,而那些不断地思考、为提供卡拉OK而奔波的人就是夺走财富的那一方。
日本政府通过将借新还旧,寅吃卯粮来欺骗国民。通过零利率来收割国民。
日本国民过多的依赖国家,依赖他人来保障自己的方方面面,得不偿失。
日本没有杰出领袖,杰出的人也当不了领袖。选民听不懂你的话,也不会选你。
第九章 向强者学习
向一堆成功的国家学习。
第十章 21世纪必备的素质
过时的素质教育有害
那个时代的康德、黑格尔,托尔斯泰,贝多芬,梵高,夏目漱石等很流行,可,这真的是现代人应该具备的素质的全部吗?
说白了,那个时代的素质在社会生活和商业活动上起到了“护照”和“介绍信”的作用。但是于现在已经过时了,不值得浪费时间精力。
思维训练比掌握更多具体知识重要。
能够提出“历史上有没有出现过类似事件”的疑问,并以此进行思考的人比“只了解历史的人”更优秀。
只要给你Google三个小时的事件,它就能让你对索要查找的题目有一个非常深入的了解。未来取决于思考的深度而不是知识的多少。
偏重知识的教育,也就是“知道还是不知道”的竞争已经毫无用武之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