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来吧,现在就来:平安夜听贝多芬《庄严弥撒》中的《圣哉经》
文:张可驹
和其它体裁的音乐一样,圣乐作品如果渐渐构成鸿篇巨制,如何凝聚整体就是一个关键的问题。
巴赫以康塔塔集构成《圣诞清唱剧》,以音乐形式的多元而复统一建构《b小调弥撒》。反观贝多芬,他写《庄严弥撒》Op. 123的核心思路,就是将交响乐般的统一性在声乐作品中推到极限。在他之后无人可以超越,也无人可以企及。

《庄严弥撒》中《荣耀经》与《信经》的乐章,音乐都是在强有力的发展之后,安排匪夷所思的合唱的赋格结束。既通过那种超高度立体性的多线并行,展现仿佛天上地下,此呼彼应的效果,也以复调的智慧作为另一种献礼。
而其后的《圣哉经》(Sanctus),音乐氛围陡然转变,仿佛在省思中陷入某种低落、略沉重的情境。哈农库特指挥的录音:https://music.163.com/#/song?id=440699651
几位独唱者的进入,完全是沉思性的。赞美仿佛自深谷中发出,当音乐引导听者如此前进时,忽然而至的光明伴随着“和撒那”的呼声。
贝多芬在此是连续的发展,而你可能还记得,在巴赫的《b小调弥撒》中,“和撒那”的部分是独立的分曲。这个音译是什么意思呢?后来成为赞美的话,但原本的意思是求救,并且非常、非常实际,意思是:现在就来拯救吧。
不想再等了,尤其是深谷之中的心境,快来吧,现在就来!
贝多芬以独奏小提琴象征了自天上垂落人间的一种帮助(之后进入《圣哉经》中的降福经Benedictus)。哈农库特指挥的录音:https://music.163.com/#/song?id=440699652
那样的超然,那样的光明,他后来在《a小调弦乐四重奏》Op. 132的中间乐章也写过。但那个四重奏乐章是贝多芬个人的体验,此处却是将他的理解投射在众人的身上。
同样是一种内在兼容外在的“渐渐恢复精神”,相对于Op. 132中的大病初愈的低回,此处更强有力地刻画了一次非常长篇的、精神性的上扬。独奏小提琴引导人声渐渐忘却了先前的幽暗,音乐氛围趋于明亮,却又是异常微妙的渐变。

圣乐本身是带有“公共性”的作品,而贝多芬在《庄严弥撒》中,无疑写下了非常个人的、切身的体验(当然,圣乐杰作往往都有这个特点,或多或少)。关注点从深谷移开,转向独奏小提琴所代表的方向,最终整个乐章在无比温暖,而又充满力量的氛围中结束。
在前两个乐章结尾的震天动地之后,此处贝多芬让我们看到一种深刻而有力的平衡。音乐似乎在表达,既然有这样的结尾在等待,对深谷也不用真的感到绝望似的。
Kempff946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这些不难买到的好唱片(2025.5):每月推荐5款新唱片和比较新的唱片 (10人喜欢)
- 母亲节专题:在音乐中,看“不内耗的母亲”等等 (9人喜欢)
- 致敬鲍罗丁四重奏建立80周年,回顾新一代成员的“沉重抒情”之夜 (6人喜欢)
- 当夜长评:听莱昂斯卡娅,当疲惫的云雾散去,当代舒伯特960的顶峰演绎就出现在我们面前 (12人喜欢)
- 终于又能听莱昂斯卡娅的独奏会了,向这位不改初衷的大师致敬 (7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