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夜,从友人家饕餮归来,实在不想写论文!打算拾起半年前摸鱼时起头的观展日记收个尾,毕竟再不收就不知要耽搁到什么时候了。
自从有了新微单,最快乐的事情莫过于约好友带上相机一起出门去各种博物馆拍拍拍了!汹涌的人潮中,有相机的人仿佛被颁发了天然过路证。策展人和摄影者共同的心愿是,发现更缤纷广阔的世界,令一切美好之物远离时光侵蚀。
1)清华艺博:交织的轨迹:德国现代设计1945-1990
忙完硕论后看的第一个展,很幸运地遇见了中方策展人亲临现场讲解。展览为纪念中德建交50周年而举办,由清华艺博与维特拉设计博物馆、德累斯顿国家艺术收藏馆联合策划,遵循了“物件证史”的基本思路,在设计作品的陈列并置中将二战后犬牙交错的两德历史娓娓道来,呈现了不同制度和发展道路对设计的影响。
进门第一幅:两德Ampelmann形象设计的对比。柏林Ampelmännchen由心理学家Karl Peglau于 1961年为东德设计。据说小人的发型设计当年曾引发争议,偏分显得亲纳粹、鬈发显得太南欧,最后选定的帽子则是戏仿了昂纳克夏日的遮阳草帽。
TC100型堆叠餐具,“堆叠”贯彻了“系统设计”的理念,强调系统内部各对象之间的关联、依赖、互补、共生。
Suhrkamp系列彩虹墙与Spektrum系列黑白墙。 据说Spektrum的神秘超现实主义视效也是由于缺少彩色胶片和降低印刷成本的考虑哦:)
揣摩了好久的文字游戏:“时尚会导致道德败坏吗?”似乎是Verschleiß(磨损)与verschließen(关闭)相互戏仿。
隔壁恰好是清华美术学群旗帜吴冠中、祝大年的专厅,进去顺便转了一圈。很喜欢吴冠中的风格,优雅地驾驭了传统中国水墨和西方抽象艺术的融合,意境传递很精妙。
2) 北京自然博物馆
看德云社周末演出时顺道路过,比预想的无聊许多。整个布展宛如百度百科图文介绍的低分辨率复制粘贴,唯一值得一提的是装进玻璃瓶后的植物标本真的很好看。
3) 工艺美术博物馆
非常值得一看,陈列的工艺品皆可谓巧夺天工,种种玉雕、木雕、牙雕、石雕、水晶、刺绣应有尽有、精美至极,是对微距摄影的极大考验。
《地藏王菩萨》玉雕,2016年,产自河南的一块巨大的天然水晶。
偶遇了一位玉石爱好者,为我详解了籽料的含义、玉与石的区别,以及每块玉的成色、分等和价格(虽然什么都没记住,只记得正中间最小巧洁净的一块是最昂贵的,价格大概在两万RMB以上,有种穿越回赌石小说里的既视感)。
镂空的木球里面又嵌合了一个木环,看上去却严丝合缝,想不通是怎么雕成的。
《望月》湘绣双面绣,取《玉阶怨》之题。轻纱薄如蝉翼,照得人影绰绰,两面却各有千秋。
现场见到了一枚公开临摹“流失海外新疆石窟寺壁画”的小哥~
1956年北京市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识字课本,被其中的“砂钓”工具逗笑了:)
4) 遇见古埃及·木乃伊文物特展
不知是否因为卡了五一档期的关系,展览不大却意料之外的人流量爆满,其中不少是家庭团。展品主要来自巴塞罗那埃及博物馆,主题是埃及人对永生的追求,陈列了从神像、木乃伊、护身符到陪葬品在内的一系列见证,试图完整地再现埃及人为逝者搭建的永生之居所。
看介绍时主要被“动物木乃伊”吸引而来,总体而言非常新鲜和有趣,除了人多没什么不好。
头戴阿特夫王冠的Orisis及其鹰首人身的儿子Horus之像
假门石碑,古埃及墓葬必备品。在古埃及人看来,假门石碑是穿梭阴阳两界的通道,逝者可以由此回到人间探望亲人,也可以享用人间供奉的美食,很像《铃芽之旅》里日本传统中的“往门”。左侧的青年是石碑的主人,身穿双层裙站立,嗅着手中一株纸莎草的气味,右侧是一位献花瓶的女仆。
鹮木乃伊,据解剖学相关的断层扫描显示,这只鸟的体型完整,腿和翅膀藏在其中,头部翻转、仰卧,仿佛睡着了一样。
猫木乃伊。猫是女神巴斯特(Bast/Bastet)的神兽。巴斯特是妇女、儿童、家庭的保护神,温和仁慈,通常以家猫的形象出现,有时是猫头女人身,手持摇铃。自第22王朝(945-712BC)起,首都巴斯特城发展成为巴斯特崇拜的中心,附近建有古埃及最大的猫墓地,考古发现数千具猫木乃伊。
鳄鱼头木乃伊面具。鳄鱼神索贝克起初被描绘为一个邪恶而具有攻击性的神,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转为积极的形象。鳄鱼神是一种原始的神,与海洋之神Nun相关,后者代表了无边无际的原始水域和暴风雨。此外,人们认为鳄鱼躲在水下时,与地下的Orisis在一起,当它从水面升起时,太阳就会重新升起。
木乃伊棺盖的面孔描绘了古埃及人心中的理想形象,渴望主人健康、平和、容光焕发、青春永驻。
一排色彩明亮的袖珍沙伯提俑,上面一般写有死者的名字,据说是为了要它们完成地神会分派给死者的各种任务。
可可爱爱的眼镜蛇雕像。许多埃及神形如眼镜蛇,例如下埃及守护神瓦吉特(Wadjet),保护生育、哺乳和农作物。
韦斯克赫特项链,蓝色象征天空。第一反应是:终于知道Cleopatra戴的项链叫什么名字了!虽然总是过目即忘……
5)香港M+博物馆:草间弥生:1945年至今
非常喜欢香港的博物馆,展品一流,而且可以逃避听粤语,吹着冷气逛一整天。本次最幸运的是看到了日本波点女王草间弥生的特展,非常惊艳。偷懒扒了当时的朋友圈文案:
Day1: 足足逛了六小时的M+博物馆,细细体悟过的草间弥生的波点宇宙。点和网之间的相互关系,代表了无边的宇宙,以及我们在其中的位置,消灭自我是以自由平等的状态与其他人和世界重新连结的前提。草间致力于破除一切既定的隔阂,无论男性与女性、人类和植物、艺术与日常生活之间,将固执的化作流动不居的,波点宇宙也是生灵宇宙。“These works are my everything”,“我每天为爱祈祷”。
《云》:近百件地面镜面雕塑组成的装置作品,足不出户实现飞天梦。
草间是极富女性意识的艺术家,她创作了大量粘满了阳具的衣服、梯子、椅子、女性的身体。看的时候一面觉得怪诞而汗毛倒竖,一面又觉得没有比这更妙的视觉传达男性凝视的方式。
生物宇宙:草间的家族在群山环绕的松本经营育苗场,她早期的部分作品源于对育苗场内植物和花卉的观察,其中最经典的icon是陈列在大厅的《南瓜》。
6)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
也是非常不错的博物馆,依稀记得有许多精美的瓶瓶罐罐、笔墨纸砚,讲述帝王更衣、馔饮、影祭传统等生活各方面的制作精良的影像材料。然而很困了,而且豆瓣传图也太慢了,不知道还会不会有下回,浅放两张收个尾。
“较大的裂纹被人工染成灰黑色,而较小的裂纹被染成黄褐色,故有‘金丝铁线’之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