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man一点的时候我俩是掏裆的兄弟,他娘一点的时候我俩是挽手的姐妹

平安夜聚会。
1
友A(女)的男朋友发烧严重没有来,话题从她吐槽开始。 她说,初认识的新鲜期过去后,我觉得我就是他最好的兄弟,你们见过那种中学男生之间互相打招呼的方式掏裆吗?我俩之间就是这样,一模一样!(我还见过他俩在家小心翼翼地防着对方戳自己菊花) 我俩出门在外,他man一点的时候我俩就是兄弟,他娘一点的时候我俩就是姐妹,无论如何,就是没有小情侣的即视感!我想要男朋友!我想要谈恋爱!
我们疯狂拍腿大笑。
友B(女):我懂我懂我太懂了!我和男生在一起也是这个烦恼,我们通常聊得太好太哥们了,包括我的肢体语言,聊到一些有启发的点我很兴奋时总喜欢大力拍他们。
友A一拍大腿:对!就是这么用力拍使劲拍!完全没有小女生的扭捏姿态,用手轻轻拍一下“讨厌”那种。
我:前几天我就这样拍法国金毛大腿,把他拍得嗷嗷疼,说我知道你是S但你能不能轻点,还有你能不能不要老是捏我屁股……委屈得他。
笑得前俯后仰的我们一起看向了友C(男,小Gay), 感觉现场最温柔最没有兄弟感的可能就是他了。 想起我们之前的讨论,上海普通消费的酒吧多么女性友好,因为女性和Gay才是主要消费群,好看的男性才是猎物,我们在外面是怕自己对男性不友好,唐突了人家。
她俩继续说:这种兄弟氛围在床上特别没有感觉,有时强行切换但没一会又破功了,难道真的是搞笑女不配有爱情? 从各个角度我们都同意聊得好和有欲望真的是两件事,聊得太好反而妨碍有欲望了。
我:还有女生跟我说约炮的时候,两人都在酒店了,因为聊得太投机,你来我往感觉非常好,都不想做了,直接聊过去了。
友A:就我的观察我觉得上海这边的男生都太缺男性朋友了,首先他们都不一定有男性朋友,其次是哪怕有他们也不会像女生这样会固定见面,见面频率低且他们之间也是不谈心的,并没什么交流。在上海,他们跟女生做朋友反而更容易一些。或者就是围绕自己的女朋友或小家庭开展生活。
友C:我虽然才来上海不久但我也是这个感觉,北京不是,北京还是很有兄弟哥们这会事的,兄弟之间经常聚,不关女生什么事。有时也会围绕着一个大哥,下面都是小弟这种,大家抱团聚。上海不仅没有兄弟氛围,也没有那种大家族里男性成员靠血缘紧密联系的氛围。上海好像是各自围绕着自己的小家庭,或者围绕自己的伴侣。
我:害,这不是好事一件嘛,正好是父权社会的反面。以伴侣关系为先,喜闻乐见。
2
友A继续吐槽她的男朋友。 吐槽归吐槽,但其实他俩的感情非常好,互相很喜欢。友A心里很清楚,感情上来说自己是他最爱的一任了,性上也是他最好的体验了,不仅是最爱最好,而且遥遥领先,完全不可比拟。但仍然,有所不满的是她。 因为她男朋友是很需要自己空间的喜静的人,他不是随时随地都喜欢和别人待在一起的人,喜欢安安静静看书,喜欢收拾倒腾家里(还蛮有品位的),他有他自己的人生哲学。而友A是喜欢热闹,喜欢一直和人待在一起,喜欢传统陪伴氛围的人。所以他们对对方的需求不对等。
从某种角度来说,他俩的矛盾很常见。 这个角度是,对一些男性来说,他们觉得情感和性这个部分只是占生活比重的小头,这个小头轻则10%,多也就30%。他们最多最多愿意把自己时间精力的30%放到情感生活,哪怕这是他极致喜欢的人、极致感觉好的性,但过了上头期的那个自己疯得不像自己的时候,回到正轨,也就恢复常规了。哪怕结婚哪怕是非常信任且真实生活在一起的长期伴侣,他都希望70%甚至更多是他自己。
而很多女性都是相反的。哪怕是一名生活很丰富、有事业有朋友有兴趣爱好的女性,她遇到很喜欢的对象的话,是希望他能占据自己生活的大头的,生活里时时刻刻都是他,安排和活动都围绕着他,以共同的身份一起去做所有的事情。在恋爱阶段就是如此,结婚或长期的话更加了,她们很希望把大头的时间精力花在这上面,希望双方都把如此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这上面。
在这里我想要先引用《Educated》里面的一段话: “穆勒思考的主题是女性的本质。他声称,许多个世纪以来,女性一直被哄骗、劝诱、推搡和挤压在一系列扭曲的概念中,以至于现在不可能再去界定女性的天赋和抱负。 ……就女性的本质而言,没有什么终极答案。”
所以上面说的男性怎样女性怎样,一定不是这个性别让他们生来如此,而是环境把他们影响得如此。我借用男性或女性这样的分类标签来方便表达,但我完全不认为人应该被性别定义框住。
我最明显的感觉是,女性容易人为地把感情在生活中的占比变大。比如情感话题是她们社交生活的一部分,在和朋友的近况更新中,在一次次的叙述和说起中,这段感情这个对象除了占据真实相处的那点时间精力,在相处之外也无处不在。而男性不是。
比如一周7x24=168小时,一对情侣真实相处30小时,线上联系2小时,那么对于男生来说,感情很好的话他每天都有一些小片刻会想起她,按一周2小时好了,那么女生在男生生活的比重是(30+2+2)/168=20%。 而对于女生来说,除了真实相处30小时,线上联系2小时,她有事没事想着对方的时间一天至少1小时,7小时。她还会和不同的朋友聊天,不管是见面时还是线上,聊这段感情的点点滴滴这感想那纠结,一周聊个7小时很常见,然后她还会关注情感话题、看相关的剧或文字,这些也都让她在同时思考情感、想着这段感情这个人,这往往就10小时还不止了。所以男生在女生生活的比重是(30+2+7+7+10)/168=33%。
差距就是这样来的。如果把睡眠时间去除只看醒着的时间,这个差距就更大了。
这也是一个角度,为什么“男性”更需要自己的个人空间,因为他需要空间来不想着她。而“女性”没那么需要,因为她在她的个人空间里也在想着他。
在我个人身上我能明显感觉到,每一个被写出来的对象,都比他们本身更重要了,因为我花在记录和描述上的时间,就是在想着他们,就是在琢磨他们,还会持续讨论他们,这都放大了他们的真实比重。 所以,对方重不重要,完全取决于我们自己。如果想要对方不那么重要,又做不到不想他,那么不提他不讨论他也是一个减少重要性的有用方式。
但把感情生活看得很重的男性就更好吗? 在我的接触里,情感占比不高且有其它稳定追求的男性,忠诚度还蛮高的。其它的稳定追求比如事业,比如兴趣,他自己就能构建好自己丰盈而自洽的生活,没有性缘关系他的生活也不无聊。他本来就只有一部分的时间精力愿意给到感情,如果遇到了填补了这个空缺的人,那么他也就满足了,他根本不想折腾也不想出轨,有就行了,处得不那么好了他们通常也能忍,没有多的心思,主打一个不想多花精力。 而很把恋爱这块看得很重的男性有时反而容易出轨。因为他们的生活中就是留了这么大一块的时间精力给性缘关系填充,他们有很大一部分的快乐和自我认同需要从这里面来,如果这块的体验不好了那就是他生活中的很大一块都不好了,他很可能要找其它对象填补,他们也忍受不了空窗期,也更喜欢养鱼。
各有利弊。
昨天也讨论到小地方的很多情况反而更开放,只是他们的开放是不放在明面上像我们这样表达的。比如刷到讨论县城经济的视频里有印象深刻的这么一句,现在的小县城除了性生活就是打麻将。
3

昨天也再次感慨,内心最顺直男的我,表面上最像传统女性。而内心顺直女的友友,表面上像根本不想要传统生活的前卫拉子。
其实之前很多女性读者见到我都会说,没想到你是这样子的,原以为你会是比较酷的风格、中短发之类,结果完全不是。但我发现我不是个例。 有些人内心和外表是顺的,但也有很多人明显不是。
比较常见内心脆弱的人,把外表包装成很不好惹的样子武装自己;也有些人觉得传统女性气质和她们不想要的柔弱、被轻视等联系在一起,所以不喜欢打扮得很女;也有些女生是自己慢慢向自己喜欢的男性风格靠近,但她们本质是喜欢那样的男性。 大体上我觉得,外表代表的是这个人的理想,她想要呈现什么、她希望自己是怎样的,而不代表她真实是什么。
而我就喜欢很女性化的外表,我不是,但我喜欢,所以我把自己打扮成这样。另一个方面是,我需要中和我在国内环境里不受欢迎的个性。 尤其是刚回国的时候,我在比较常规的不需要个性的环境里,职级也不高。我的原生风格在人情世故上差了一大截,说话很直接,也只听得懂很直接的话,那种暗示或点一下的层面,我完全没有感知。而我的表达方式通常会被认为过于生硬、直接、咄咄逼人。 我家说话非常直接且很懂得给人制造压迫感,有样学样,这套到了国外一点问题都没有,一个亚裔姑娘配强悍直接一点的表达方式反而正正好,不容易被人看轻和欺负。
不夸张地说,我回国后到了第三年,才能稳定听得懂人话,才能从别人弯来绕去的虚话里找到重点,才能自然领悟到话外之意。甚至有些公司的职场环境是这样的,只有老板能表现出自信和有主意的样子,下面的人最好不要有任何锋芒,说话要嗯嗯啊啊的,用很多“可能/也许/大概”之类的词来弱化自己的观点,显得柔和和让别人拿主意,领导的普信也是正当的自信,员工的自信就是被嘲笑的普信,不被点到不要站出来说话,这样其它的同事才会喜欢你。 所以我学会了,外表要有亲和力一些,说话方式要傻憨一点,为了合群,我不能显得我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
在通过职场的初级阶段后,我需要有一些个性和气场的时候,我发现我也仍然喜欢柔和的表象风格,因为,有太多的场合和机会我能达到纯粹的认同,可以观察到别人的那种一开始不当回事,我越说他们越有兴趣,越来越认真和重视,最后觉得你很有点东西,这种转变实在是太满足我的自恋了,我就是喜欢这种感觉。
加上小时候我爸总是逼我剪短发,我的大圆脸剪短发其实很丑,我个性强硬的时期其实在职场里人缘很差,这些都让我回避,觉得是曾经小丑般的自己。所以现在这个女性化的柔和表象的自己,是我努力习得的成果,我很喜欢。
用外表去中和一下内心是挺好的,但也多少会有一些困扰。比如表面上像根本不想要传统生活的前卫拉子友友,其实是想走最简单世俗结婚生子路线的直女,但她总是吸引来小众生活方式的人。而我这边认识的想结婚的男人不要太多。
然后朋友们都不看好我能约得到女生。 一个是外表上,我跟我自己想约的类型撞了,这种一般更喜欢中性或男性化的外貌;另一个是行事风格上,感觉国内的拉拉圈普遍还是非常情感导向,有很重的情绪需求,且都是得奔着认真恋爱去,没有几个人会从性和体验开始建立关系。
我说我的刻板印象也是这样。但就像上海的男女约会市场,每一个半年都和上一个半年不一样,我们之前也觉得男生太直接的话很难约到女生,但现在想从性开始一段关系的女生已经很普遍了。所以我对拉拉群体还是有信心的,总有和我有相同困扰的人,总有也只想要轻关系,相处愉快简单约会,而不要彼此深度捆绑生活、捆绑情绪的。
友B补充说,虽然现在国内的拉拉圈还非常按T/H/P标签化分类,但国外已经早就弃用这个了,大家不需要定义角色,也经常看到两个都是很女生的女生在一起。甚至在她个人的比较超前一点的圈子里,完全的顺直男顺直女都已经很少见了,大家都是开放性探索的态度,不会轻易给自己贴标签。
我说我想的就是这样,传统的异性恋规则让大家都如此不满了,酷儿们为什么还要去套用异性恋模式,一定要分个偏男性的角色一个偏女性的角色。是不是这个普遍不会玩旷野游戏的地方,大家一定要先定义角色规则?
想到一件好笑的事,因为我一直不结婚、朋友圈又常年发我和上面那位友友的双人合照,很久以前的同学朋友都普遍误会我俩是一对。比如这次又发得像情侣秀恩爱了……
昨天聊了6小时,有太多有意思的点,先浅记录这么些。
我真是太喜欢我现在的朋友氛围了,我也好喜欢现在有很多机会可以辩论性聊天、可以做锋利手术刀、不用藏着掖着的自己。
不管什么节,都节日快乐呀~

Alpha101x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对关系开窍的标志:懂得把握权力的天平 (50人喜欢)
- 有毒的婚恋观是如何让女性既更想结又更想离 (31人喜欢)
- 她们为什么不直接表达自己想要什么 (24人喜欢)
- “我是怎样,你就要懂得欣赏怎样” (20人喜欢)
- 一碰男人世界就乱了背后的心理机制 (30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