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心
唯心
未做打算,临时出发,回过神来的时候已经躺在了火车上。
此次出发,是为了参观两处与佛教有关的景点:麦积山石窟、法门寺。
前者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后者供奉着佛祖释迦摩尼唯一的指骨舍利。
佛教在中国传承已久,说封建迷信其实谈不上,反而是一门高深的哲学。佛教演化至今已有相对成熟的理论体系,其中也有很多概念颇具深意。如三法印、四谛、八正道、八识等。
鸠摩罗什七岁的时候,到寺庙里学人烧香拜佛。他看见一个很大的鼎炉,觉得有趣,就顶到了头上,等顶到头上之后,他又想到我只是个小孩子,怎么可以顶得起这么重的一个鼎呢?心里这么一想,就感觉鼎重了起来,鼎跌到了地下。他由此明悟世间一切的事情,都是“一切唯心造”!明白这个道理后,就决心要跟着母亲出家。

纵然佛教所说的心和常人所理解的心不是一个概念,但都倾向于精神方面。
关于唯物与唯心的争论尚无定论,相较于唯心的缥缈和难以捉摸,接受唯物主义教育的大部分人也比较容易接受唯物的看法。虽然真相只有一个,但保持怀疑的态度是必要的。正如数学构建在1+1=2的基础上,当1+1不等于2的时候,数学的体系就崩塌了。身在一个环境中的时候,一切的逻辑思维与推理论证都将会受到这个环境的影响。
从逻辑学的角度上来说,正确的前提不一定得出正确的结论。某种程度上,世界是唯心的。无论追逐名利或是什么别的东西,终究是为了取得心灵上的满足。另一方面来看,世界又是唯物的。精神不能脱离物质存在,人总得吃饭。《庄子·齐物论》里庄子通过对梦中变化为蝴蝶和梦醒后蝴蝶复化为己的事件的描述与探讨,提出人不可能确切的区分真实与虚幻观点。
一切理论,皆有其适用范围。
麦积山石窟、法门寺
麦积山石窟为中国四大石窟之一,被誉为"东方雕塑馆",其它三窟为:龙门石窟、云冈石窟和敦煌莫高窟。
2014年,在卡塔尔多哈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麦积山石窟作为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遗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中的一处遗址点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抵达麦积山后直接前往石窟,石窟位于高20-80米、宽200米的垂直崖面上,现存窟龛194个。麦积山石窟由北周的秦州大都督李允信为亡父建造七佛阁而始,后经各代不断的开凿扩建,才成为如今的模样,成为中国著名的石窟群之一。
沿着临崖修建的步梯往上攀登,各窟佛像一一展现于前。除去一些可以近距离观看的佛像,还有几尊身高数米的大佛。
由于各个朝代的审美价值观等差异,佛像也体现出了一些时代特点。北魏造像秀骨清俊,北周造像温婉和淳厚,隋唐造像丰满细腻。但由于临崖修建,雨多潮湿,很多壁画已经存在不同程度的脱落。

下山的时候透过头顶的树叶缝隙望去,成百上千的佛像就这样静处崖壁,面向群山,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春夏秋冬。
晚间在杨陵住下,打了个车前往酒店,司机又带了那么两个人,往学校里开去。
“你们这车还可以进学校吗?”
“我住这里面,就可以随便进,出租车那些都进不来”
“学校大概有多少学生呢?”
“二十多万吧,这个地方的人都靠这些学生吃饭呢”
“...”
在学校外的小吃街闲逛时惊觉已毕业几年,很多的回忆也逐渐淡化,仅剩一些为数不多的记忆碎片,而这些碎片构成了如今的我。我又会将这些碎片带到别处,构成新的“我”,那时的“我”是否还是“我”?哲学的问题很多没有答案,却值得思考。

从杨陵出发到扶风县,再乘公交车抵达法门镇,走过令人舒适的街道,前方就是法门寺。法门寺是安奉释迦牟尼佛真身指骨舍利之圣地,距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
相传释迦牟尼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太子,属刹帝利种姓。释迦牟尼幼时受传统的婆罗门教育,成年后有感于人世生、老、病、死各种苦恼,加上释迦族姓面临灭族的战争威胁,对当时的婆罗门教不满,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道。后到尼连禅河附近树木中单独修苦行6年。认为苦行不是达到解脱的道路,转而到伽耶毕波罗树下静坐思维四谛、十二因缘之理,最后达到觉悟。
佛教源于印度,但印度的宗教信仰复杂,如今印度真正的佛教徒已极少,大部分是印度教教徒,而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中国本土的文化融合演变,最终发扬光大。

法门寺内有石塔一座,最初的佛祖指骨舍利就是在这里出土的,因为维修的原因,地宫不能入内参观。公元前三世纪,印度阿育王将释迦牟尼佛舍利分为84000份,送世界各国建塔供奉。法门寺为其一,时称阿育王寺,后唐高祖李渊救名“法门寺”。1987年重修宝塔时发现地宫,沉寂了1113年之后,佛指舍利重现世间。
寺庙内部环境整洁,游人不多,大雄宝殿内五尊塑像各结手印。
合十舍利塔是供奉释迦牟尼(如来佛祖)真身指骨舍利的地方,建筑坐落于一处广场上,合十造型的手掌中是一座金色楼阁,但并不能上去。沿着建筑底部的门进入,建筑体内部空间极为空旷,向前走去,已能看到释迦摩尼金身塑像和指骨舍利。

一些佛教徒在佛像附近寻了个位置坐下,对着佛像口中诵经。佛教经文经典中《金刚经》、《楞严经》、《心经》等都具有极重要的地位,也包含诸多智慧。《金刚经》里就有一句“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这句话是说凡是所有一切的相,都要将它当成是虚妄的,只要不去执着它,就会产生智慧。
此外佛教还有关于“此岸”和“彼岸”的说法,认为受苦的人都处于此岸,要通过修行的方式抵达彼岸,去除苦难。关于此岸和彼岸的划分,六祖慧能提出过一个说法,认为心动则是此岸,心静则是彼岸。
走出塔内,笔直的大道两旁有“东方三圣”、“西方三圣”、“华严三圣”、“婆娑三圣”的塑像,以及关于释迦摩尼的故事雕像。

走了一段时间才抵达出口的大门,上书般若二字,意为终极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