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作业交晚了,险些导致内讧引起一场兵变
2023-12-25 思维观察员 第433篇 【观察思维 | 记录思考】

01.
是规章制度重要,还是拿下一个新项目、占领一个新市场重要?
当然了,对于企业和老板来说两个都重要。
可是当两者冲突时,当维护规章制度就得影响这个项目,而要占领这个市场就得默许违反制度的行为。这个时候孰轻孰重?作为老板你会怎么办?
- 规章制度,要求员工必须遵守组织规定和号令,一切行动听指挥,步调一致得胜利,做到有效执行。同时,它也是企业执行力的第一保证。
- 而拿下新项目、占领新市场,又是企业生存的保障,企业就是靠它们赚钱的,赚钱是企业活下去的第一要义,也是企业存在的目的所在。
此时,一个得力干将违反了规章制度,依照规定应当辞退;然而眼下要拿下这个项目、占领这个市场却离不开他。
- 如果辞退他,是维护了企业规章制度,强化了纪律,有利于提升团队执行力;但眼下的项目可能会黄、市场可能会丢。
- 如果留下他,是可以拿下项目、占领市场;但这个默许可能导致企业纪律涣散,影响后期管理,使得团队执行力下降。
面对这样相互矛盾的情形,你要怎么处理?
让他“戴罪立功”,先拿下当前的项目、打开市场,之后再看情况处理——或者留下但降级,或者再找机会干掉他。
这是我们中国人处理这类事情的主流逻辑,用时间打擦边球,优先解决最主要的矛盾。
02.
魏晋南北朝时,大将军王猛就遇到了这样的“两难”选择。
当时,王猛统领十六万骑兵准备攻打敌国,进攻之前他派将军徐成去打探敌军的情况,约定中午回营,但是徐成到了黄昏才回来,作业交晚了。
王猛非常生气,依军法要杀徐成。
只有军纪严明,军队才有战斗力。只有违法必究,才能确保军纪严明。徐成未按军令行事,就是违反军纪。------------那么,依照军法应当将其处死。
处死违反军纪的徐成,就做到了“违法必究”,这样就能确保军纪严明,使军队保持战斗力。
可是这个时候,徐成的老大邓羌跑过来给他求情。
邓羌:敌众我寡,明天就要决战了,大将军应该原谅徐成。王猛:如果不杀他,军法的威严就不能树立。邓羌再三地求情:徐成是我的部将,虽然违背约定的时间理应问斩,但我愿意和他并肩作战杀敌以赎罪。
把王猛陷入“两难”情境的是他的得力干将、同时也是徐成的老大——邓羌。
原本在王猛的认知里“军纪大于天”,维护军纪是治军的关键,有人违反军纪必须严惩。
而邓羌却强调眼前的主要矛盾并非“维护军纪”,而是“战胜敌军”。集中力量“战胜敌军”才是当前的主要矛盾,现在留住人、留住战将很必要。这也意味着留住违犯了军纪的徐成是必要的。
但是,王猛还是不肯。
03.
邓羌劝说无果,很生气。回营后,越想越生气,于是击鼓整军,准备攻击王猛。类似于张学良、杨虎城对蒋介石进行兵谏,好说不行,那就动武。
眼看战事在即,却要起内讧。这哪行?
王猛得知这个消息后,不愿和义勇双全的邓羌兵戎相见,赶紧派人告诉邓羌:
邓将军暂且停兵,我(王猛)现在就赦免徐成。
当前最主要的矛盾,不再是王猛认为的“维护军纪”,也不是邓羌所说的“战胜敌军”,而是军队内部可能出现的内讧。
一旦内讧发生,王猛不仅没法顾及军纪,也无法整军对抗敌军。
处理主要矛盾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当前的主要矛盾是(可能出现的)内讧。------------所以,要先避免内讧。
避免内讧的关键是安抚邓羌,安抚邓羌的关键是赦免他的部将徐成。看来王猛是明白这个道理的。
徐成得到赦免后,邓羌亲自来向王猛谢罪。
兵谏确实有力量,但这也是领导最不愿意看到的,因为它直接威胁到了领导的权威、甚至生命安危。
即便这样,面对邓羌的谢罪,王猛依然能握着他的手笑着说:
我只是试试你罢了,将军对部将都这么重视,何况是国家呢?
即便王猛心里不乐意,这个时候他也不得不这么说、这么做,大局为重,给彼此找个台阶,大家都能下去。
在接下来与敌军的作战中,邓羌和徐成相互配合奋勇杀敌,最后大败敌军,用实际的战功回报了王猛的恩情。
------
其实,从古至今我们中国人都很灵活,看不懂的人总觉得我们“善变”,而事实是我们懂得随机应变,这是我们的生存逻辑。
最明显的就是我们会根据主要矛盾的变化,而改变我们的应对策略:
- 如果是整军治军的常规情形,违犯军纪就是主要矛盾,治罪是必然的;
- 如果眼下就要攻打敌军,那么整合兵力就是主要矛盾,保留部将就是必然;
- 如果出现内讧,那么其他外部的一切都可以先放一放,解决内部矛盾才是关键。
看似一个简单的问题的处理,可能随着周边环境的变化,导致主要矛盾发生了转变,那么处理的对策也必然会改变。这就做到了实事求是的“灵活”。
我们也可以设想一下:
等到王猛取胜,班师回朝,他就会得心病——能对他造成兵谏威胁的邓羌。约束邓羌的实力就会上升为王猛治军的主要矛盾。即便邓羌立功无数,王猛也一定会逐渐地削弱或者约束他的实力,避免他再次给自己造成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