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亲密关系》
昨天在家看了一天的《亲密关系》,晚上又听社会学博导朱虹老师,讲讲两性关系、家庭关系、自我关系、社会关系。
今天早晨醒来,又回笼觉里做梦在办活动,做花艺手工制作还是什么,周围很热闹。
却在要醒来的时候,哭的稀里哗啦痛哭流涕。
自己都不明白自己是怎么了?想起了故人又或者心疼弟弟?!
无论是拒绝长大,肩负起自己的生活责任,还是长大了却受巨大挫折的,我们姐弟两个都没有活成理想中的自己,拼命逃离的原生家庭,却在中年时期,被原生家庭承载着。
弟弟曾经开心他长成了跟父亲完全不一样的样子,却在中年时又成了父亲的翻版。除了财富积累和阶层,超出了原有的出生。
《亲密关系》大数据得出来的结论是,人都是会找跟自己相似的人:
对未来伴侣的期望值=伴侣的外表吸引力*伴侣接纳自己的可能性
自己每次不是没有遇见外表没有吸引自己的,只是每次评估了对方接纳自己的可能性,又自我放弃了。喜欢聪明能干又好看的,不是每个女生的错,基因就决定了。只不过真正结婚时,却又会去找跟自己匹配的。
看了一天的书,早晨的哭,也可能是为自己在哭,那么多年的青春,封闭自己,为了什么?如果说早期那些年,是心理创伤,后来自己治愈好了自己,却又习惯了不去主动追求幸福。
前两周重逢又遇见的老男孩,依旧礼貌地跟自己打招呼,等自己跟周围的人把话说完。
认识十几年,一直对他没有期待,可能是外貌上,他对自己没有吸引力,没有长在自己的审美点上。加上自己超越同龄人的人格独立,加上逆反要强固执,一直固执地对抗普世的结婚嫁人的世俗。也可能是对外表期待高时,各种系数一叠加,接触到男生的数量又有限时,自己就把自己局限起来架高了眼光,又没有与之匹配的实力。…
我们4个大学外地好友女同学,最近五六年,因我改行卖保险,自己分析是,我的保险职业,销售保险逆人性,挑战了她们也挑战到了他们配偶对财务的认知和安排,而变得不来往了。
3个同学们都嫁给了爱情,也嫁给了生活。她们都在合适的年纪,去接触自己喜欢的类型,很明白自己被什么样类型吸引。就是跟自己交情好的,来往密切的大学同学,人人都是生活美满富足,自己是大学时勤工俭学的那个,来北京了21年,并没有改变自己的阶级和经济现状。
而且最近在家呆的越久,越懒得出门。自己成了自己不曾想过的样子。年轻时,以为没钱就会出去拼命挣钱。然后发现纯纯只是为了挣钱,这个动力很浅,浅到卡里还有饭钱就不想出门上固定的班。没钱了就出门打打临工兼职,够了继续发呆放空自己。
所以至今为止,对钱最大的记忆,还是大学刚毕业时,同学家通知买卖房子,需要不同的银行倒一下,于是我俩一个人一个书包,还是拎包,各自揣着一二十万,包撑的满满的,谨慎地慎重地揣好赶紧去下一个柜台,存起来,完成一个神圣的责任。
昨天跟室友聊起来她兼职的海底捞,还想起来,十几年前,还是在职业上升期时,曾经请妈妈吃过海底捞。当时堂妹和妈妈,特别满足😌!自己想起那个时候,才会把金钱=幸福😊划等号🟰。
现在之所以哭,觉得原因可能是方方面面。为什么我的脑袋觉得自己读了那么多书,懂得了那么多道理?可是现实中依旧走的是老路?!
我觉得我应该勇敢,我应该冲破旧有的创伤和挫折,可为什么我还是在原地蜷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