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九韶《数书九章》历代序跋辑录
秦九韶《數書九章》歷代序跋輯録
[南宋]秦九韶:數書九章序 [南宋]陳振孫:數術大略解題 [明]趙琦美:數書九章跋 [清]四庫館臣:數學九章提要 [清]錢大昕:數學九章跋 [清]周中孚:數學九章提要 [清]顧廣圻:數書九章序 [清]郁松年:數書九章札記序 [清]陸心源:原本數書九章跋 【清帝諱字玄、曆避作元、厯之處回改不出校。2010年10月録文。】
數書九章序[1] 【秦九韶】
周教六藝,數實成之,學士大夫所從來尚矣。其用本太虛生一,而周流無窮。大則可以通神明,順性命;小則可以經世務,類萬物,詎容以淺近窺哉?若昔推策以迎日,定律而知氣,髀矩濬川,土圭度晷,天地之大,囿焉而不能外,況其間總總者乎?爰自河圖、洛書,闓發秘奧,八卦、九疇,錯綜精微。極而至於大衍、皇極之用,而人事之變無不該,鬼神之情莫能隱矣。聖人神之,言而遺其麤,常人昧之,由而莫之覺。要其歸,則數與道非二本也。
漢去古未遠,有張蒼、許商、乘馬延年、耿壽昌、鄭玄、張衡、劉洪之倫,或明天道而法傳於後,或計功策而效驗于時。後世學者自高,鄙不之講,此學殆絕。惟治曆疇人能爲乘除,而弗通於開方、衍變。若官府會事,則府史一二絫之,算家位置,素所不識,上之人亦委而聽焉。持算者惟若人,則鄙之也宜矣。嗚呼,樂有制氏,僅記鏗鏘,而謂與天地同和者止於是,可乎?
今數術之書尚三十餘家。天象、曆度謂之綴術,太乙、壬、甲謂之三式,皆曰內算,言其秘也。《九章》所載,即《周官》九數,繫於方圓者爲叀術,皆曰外算,對內而言也。其用相通,不可歧二。獨大衍法不載《九章》,未有能推之者。曆家演法頗用之,以爲方程者,誤也。且天下之事多矣,古之人先事而計,計定而行,仰觀俯察,人謀鬼謀,無所不用其謹。是以不愆於成,載籍章章可覆也。後世興事,造始鮮能考度,浸浸乎天紀人事之殽缺矣,可不求其故哉?
九韶愚陋,不閑於藝。然早歲侍親中都,因得訪習于太史,又嘗從隱君子受數學。際時狄患,歷歲遙塞,不自意全於矢石間,嘗險罹憂,荏苒十禩,心槁氣落,信知夫物莫不有數也。乃肆意其間,旁諏方能,探索杳渺,麤若有得焉。所謂「通神明,順性命」,固膚末於見。若其小者,竊嘗設爲問答以擬于用,積多而惜其棄,因取八十一題,釐爲九類,立術具草,間以圖發之。恐或可備博學多識君子之餘觀。曲藝可遂也,願進之於道。儻曰藝成而下,是惟疇人府史流也,烏足盡天下之用,亦無瞢焉?時淳佑七年九月魯郡秦九韶敘。且系之曰:
昆崙旁礴,道本虛一。聖有大衍,微寓于《易》。奇餘取策,羣數皆捐。衍而究之,探隱知原。數術之傳,以實爲體。其書《九章》,唯茲弗紀。曆家雖用,用而不知。小試經世,姑推所爲。述大衍第一。
七精回穹,人事之紀。追綴而求,宵星晝晷。曆久則疏,性智能革。不尋天道,模襲何益?三農務穡,厥施自天。以滋以生,雨膏雪零。司牧閔焉,尺寸驗之。積以器移,憂喜皆非。述天時第二。
魁隗粒民,甄度四海。蒼姬井之,仁政攸在。代遠庶蕃,墾葘日廣。步度庀賦,版圖是掌。方圓異狀,衺窳殊形。叀術精微,孰究厥真。差之毫釐,謬乃千百[2]。公私共弊,盍謹其籍。述田域第三。
莫高匪山,莫濬匪川。神禹奠之,積矩攸傳。智刱巧述,重差、夕桀。求之既詳,揆之罔越。崇深廣遠,度則靡容。形格勢禁,寇壘仇墉。欲知其數,先望以表。因差施術,坐悉微渺。述測望第四。
邦國之賦,以待百事。畡田經入,取之有度。未免力役,先商厥功。以衰以率,勞逸乃同。漢猶近古,稅租以算。調均錢穀,河葘之扦。惟仁隱民,猶己溺飢。賦役不均,寧得勿思。述賦役第五。
物等斂賦,式時府庾。粒粟寸絲,褐夫紅女。商征邊糴,後世多端。吏緣爲欺,上下俱殫。我聞理財,如智治水。澄源濬流,維其深矣。彼昧弗察,慘急煩刑。去理益遠,吁嗟不仁。述錢穀第六。
斯城斯池,乃棟乃宇。宅生寄命,以保以聚。鴻功雉制,竹箇木章。匪究匪度,財蠹力傷。圍蔡而栽,如子西素。匠計靈台,俾漢文懼。惟武圖功,惟儉昭德。有國有家,茲焉取則。述營建第七。
天生五材,兵去未可。不教而戰,維上之過。堂堂之陣,鵝鸛爲行。營應規矩,其將莫當。師中之吉,惟智仁勇。夜算軍書,先計攸重。我聞在昔,輕則寡謀。殄民以幸,亦孔之憂。述軍旅第八。
日中而市,萬民所資。賈貿墆鬻,利析錙銖[3]。蹛財役貧,封君低首。逐末兼幷,非國之厚。述市易第九。
數術大略解題[4] 【陳振孫】
數術大畧九卷 魯郡秦九韶道古撰。前世算術,自《漢志》皆屬曆譜家。要之數居六藝之一,故今《解題》列之雜藝類,惟《周髀經》爲蓋天遺書,以爲曆象之冠。此書本名《數術》,而前二卷「大衍」、「天時」二類於治曆測天爲詳,故亦置之於此。秦博學多能,尤邃曆法,凡近世諸曆,皆傳於秦。所言得失,亦悉著其語云。
數書九章跋 【趙琦美】
《數書九章》四卷,係贊九章,序東魯秦九韶所作,而書不著作者姓名,豈即九韶所著耶?淳祐七年,宋理宗年號。此書原閣鈔本,會稽王雲來應遴録得,予借録一過。王有志經濟,上書修《大明一統志》,已得旨,而禮曹不爲一覆。今王已私修,俟覆開局也,豈非志士乎?萬曆四十四年丙辰孟秋晦日,清常道人琦美記。[5] 【《數書九章》中國國家圖書館藏趙琦美家鈔本。原無題。在第十一卷後。「數書九章四卷」中「九章」二字抹去,旁注「其九章二字乃王雲來增入也」,「四」字抹去,旁改作「十」、「十八」;「此書原閣鈔本」旁注「原止名數書耳」,又抹去;「予借錄一過」,行間加筆「冊元止名數書,九章二字,乃王添入」。】 《數書九章》十八卷,宋淳祐間魯郡秦九韶撰。會稽王應遴堇父借閣鈔本而録也,予轉假録之。原無目録,予爲增入。時萬曆四十五年新正五日,清常道人趙琦美記。[6] 【《數書九章》中國國家圖書館藏趙琦美家鈔本】
《數書九章》十卷,係贊九章,序東魯秦九韶所作,而書不著作者姓名,豈即九韶所著耶?淳祐七年,宋理宗年號。此書原閣鈔本,會稽王雲萊應遴録得,予借録一過。冊元止名數書,九章二字,乃王添入。王有志經濟,上書修《大明一統志》,已得旨,而禮曹不爲一覆。今王已私修,俟覆開局也,豈非志士乎?萬曆四十四年丙辰孟秋晦日,清常道人琦美記。 《數書九章》十八卷,宋淳祐間魯郡秦九韶撰。會稽王應遴堇父借閣鈔本而録也,予轉假録之。原無目録,予爲增入。時萬曆四十五年新正五日,清常道人趙琦美記。[7] 【以上據《數書九章》宜稼堂叢書本】
數學九章提要[8] 【四庫館臣】
數學九章十八卷 (永樂大典本) 宋秦九韶撰。九韶始末未詳。惟據原序,自稱其籍曰魯郡。然序題淳祐七年,魯郡已久入於元。九韶蓋署其祖貫,未詳實爲何許人也。是書分爲九類。一曰大衍,以奇零求總數爲九類之綱。二曰天時,以步氣朔晷影及五星伏見。三曰田域,以推方圓冪積。四曰測望,以推高深廣遠。五曰賦役,以均租稅力役。六曰錢穀,以權輕重出入。七曰營建,以度土功。八曰軍旅,以定行陣。九曰市易,以治交易。雖以九章爲名,而與古《九章》門目迥別。蓋古法設其術,九韶則別其用耳。宋代諸儒,尚虛談而薄實用。數雖聖門六藝之一,亦鄙之不言。即有談數學者,亦不過推衍河洛之奇偶,於人事無關。故樂屢爭而不決,曆亦每變而愈舛。豈非算術不明,惟憑臆斷之故歟?數百年中,惟沈括究心是事,而自《夢溪筆談》以外,未有成書。九韶當宋末造,獨崛起而明絕學。其中如大衍類「蓍卦發微」,欲以新術改《周易》揲蓍之法,殊乖古義。「古曆會積」題數既誤,且爲設問以明大衍之理,初不計前後多少之曆過,尤非實據。天時類「綴術推星」,本非方程法,而術曰「方程」,復於草中多設一數,以合方程行列,更爲牽合。所載皆平氣平朔,凡晷影長短、五星遲疾,皆設數加減,不過得其大概。較今之定氣定朔,用三角形推算者,亦爲未密。然自秦漢以來,成法相傳,未有言其立法之意者。惟此書大衍術中,所載立天元一法,能舉立法之意而言之。其用雖僅一端,而以零數推總數,足以盡奇偶和較之變,至爲精妙。苟得其意而用之,凡諸法所不能得者,皆隨所用而無不通。後元郭守敬用之於弧矢,李冶用之於句股方圓。歐邏巴新法易其名曰「借根方」,用之於九章八線。其源實開自九韶,亦可謂有功於算術者矣。至於田域、測望、賦役、錢穀、營建、軍旅、市易七類,皆擴充古法,取事命題。雖條目紛紜,曲折往復,不免瑕瑜互見,而其精確者居多。今即《永樂大典》所載,於其誤者正之,疎者辨之,顛倒者次第之,各加案語於下。庶得失不掩,俾算家有所稽考焉。
數學九章跋[9] 【錢大昕】
秦九韶《數學九章》十八卷。其目曰大衍、曰天時、曰田域、曰測望、曰賦役、曰錢穀、曰營處、曰軍旅、曰市易。蓋自出新意,不循古《九章》之舊。有淳祐七年九月自序。考《直齋書録》,有《數術大略》九卷,魯郡秦九韶道古撰。前二卷「大衍」、「天時」二類,於治曆測天爲詳。《癸辛雜識》又作《數學大略》,蓋即此書而異其名耳。直齋所録《崇天》、《紀元》二曆,云近得之蜀人秦九韶道古。然則九韶先世蓋魯人,而家於蜀者也。李梅亭集有《回秦縣尉九韶謝差校正啟》,云「善繼人志,當爲黄素之校讐;肎從吾游,小試丹鉛之點勘」。秦少游元祐中嘗校對黃本書籍,九韶豈其苖裔耶?李梅亭嘗爲成都漕,九韶差校正,當在其時。其任何縣尉,則無可考矣。嘉熙以後,蜀土陷沒,寄居東南,故得直齋往還也。予又考《景定建康志》得二事。其一通判題名,有秦九韶,淳祐四年八月以通郞到任,十一月丁母憂解官離任。其一制幕題名,寶祐間,九韶爲沿江制置司參議官。又《癸辛雜識》稱九韶秦鳯間人,與吳履齋交尤稔,嘗知瓊州數月,罷歸,晚竄梅州以卒。合此數書觀之,九韶生平仕宦蹤跡,略可見矣。
數學九章提要[10] 【周中孚】
數學九章九卷 文瀾閣傳鈔 宋秦九韶撰。九韶,字道古,秦鳳間人。寓居湖州,少爲縣尉。淳祐四年,以通直郎通判建康府。寶祐間,爲沿江制置司參議官。後歷知瓊州、梅州。《四庫全書》著録。《書録解題》、焦氏《經籍志》、倪氏《宋志補》小學類俱載之。陳氏作《數術大略》,《癸辛雜識》又作《數學大略》,蓋即一書而異其名耳。前有淳祐丁未自序。其書自出新意,不循古《九章》之舊,別取八十一題,釐爲九類。一曰大衍,其術以元問數[11],連環求等,約爲定母。二曰天時,亦大衍及古少廣法也。三曰田域,古少廣及方田句股法也。四曰測望,古少廣重差夕桀法也。五曰賦役,古衰分[12]粟米互易法也。六曰錢穀,古方田均輸粟米换易法也。七曰營建,古商功均輸法也。八曰軍旅,古少廣商功均輸及盈絀法也。九曰市易,古盈朏[13]方程法也。諸術所載,開方圖于正負加減益積翻法,說之尤詳。凡開平、開立及開三乘以上,方通一爲道,有移胎、換骨、玲瓏、連枝諸目。其法雖不盡精密,而立天元一法爲李仁卿、郭若思所本,西人之借根法亦從出此也。是以阮雲臺師《疇人傳》二十二論曰:「自元郭守敬《授時術》截用當時爲元,迄今五百年來,疇官術士無復有知演紀之法者,獨《數學九章》猶存其術。嗜古之徒,得以攷見古人推演積年日法之故,蓋猶告朔之餼羊矣。明顧應祥《測圓海鏡分類釋術》詳衍開方諸法,然加減混淆,學者昧其原本。讀九韶書,而後知昔人開方除法,固有一以貫之者。留情九數之士,所宜熟讀[14]而研究之也。」然其書久佚,今館臣即《永樂大典》所載,正其誤,辨其疏,而次序其顛倒者,纂爲定本,録入七閣。是本即從文瀾閣本寫出,冠以提要一篇。
數書九章序(代夏方米)[15] 【顧廣圻】
敦夫太史校其家道古數書開雕,屬文燾爲之覆算。其題問與術、草不相應,或術與草乖甚,且算數有誤,則當日書成後未經親自覆勘耳。至「綴術推星」題,推五星逐度,用遞加遞減之法;「揆日究微」題,於節氣影差,逐日不同,皆以平派求之,此則法有古今,弗可概論也。大衍求一術,向以爲即郭守敬《曆源》、李冶《測圓海鏡》之天元一法,及歐羅巴借根方法。今案借根方之兩邊加減,雖與天元一相消不同,而其術即天元一法無待論矣。若大衍術,實非天元一法,未可以其有立天元一之語,遂以郭守敬及李冶所謂天元一者當之。《潛揅堂集》亦言大衍術與李敬齋自言得自洞淵者有異,不信然乎?聞李尚之嘗謂《孫子算經》中三三數之五五數之七七數之一題,爲大衍求一術所自岀。予謂道古自序實已自言之。何也?是書大旨爲九章廣其用,如賦役章首題,荅數至一百七十五條,每條步算之數至十餘位,而得數皆無不合。「均貨推本」題,方程而兼衰分,劉徽云「世人多以方程爲難」,道古此題,其難更何如矣。開方衍變,圖式備詳,足資後人參攷。凡此皆大有功於九章者。自序乃云「獨大衍術不載《九章》」。其意以爲以各分數之奇零,求各分數之總數,《九章》無此法而《孫子》有之,此《九章》後可以立法者,故隱以語人,使自得之也。試爲衍之,甲三乙五丙七爲元數,連環求等,皆得一不約,便以元數爲定母,以定母相乘,得一百五爲衍母,以各定母約衍母,得甲三十五乙二十一丙一十五,各爲衍數,滿定去衍得奇,甲二乙一丙一,以奇與定用大衍求乘率,仍得甲二乙一丙一,對乘衍數,得甲七十乙二十一丙一十五,爲各用數,次置三三數之賸二,以二乘七十得,一百四十,五五數之賸三,以三乘二十一,得六十三,七七數之賸二,以二乘一十五,得三十,五併所得爲二百三十三,是爲總數,滿衍母倍數去之,餘二十三,即所求數。凡所求數在衍母限内者,其數最小,爲第一數,若大於此數者,遞加一衍母,數無不合者。或列各定爲母於右行,各立天元一爲子於左行,以母互乘子,亦得衍數。是反覆推之,而其術乃憭然也。作者之謂聖,述者之謂明,道古此術,其述而進於作乎?他如「推求本息」題,各差有反錐、方錐、蒺藜之名。少廣投胎術,即益積之異名。是必古有其名,而算數之書,爲世所不經見者猶多也。
數書九章札記序[16] 【郁松年】
余既刻《清容》、《剡溪》二集,益思得宋元人秘笈。毛君生甫爲予言:秦道古《數書九章》,思精學博,其中若大衍求一、正負開方兩術,尤爲闡自古不傳之秘。第其書轉相鈔録,譌脫滋多。元和沈廣文曾得明人趙琦美鈔本於陽城張太守家,訂譌補脫,歷有年所,以老病未卒業。其弟子江陰宋君景昌能傳其學。余因屬毛君索其原本。會廣文病甚,不可得。得其副於武進李太史家。毛君又出其家藏元和李茂才所校四庫本,并屬宋君爲之讐校。嗣廣文沒,宋君又於其家搜得秦書刊誤殘稿數卷。於是以趙本爲主,參以各本。其文字互異,義得兩通者,存其舊。其傳寫錯落,無乖算術者,隨條改正。其術草紕繆,或誤後學者,採眾說而折衷之,別爲《札記》,以資考證。書成,將署余名。余以未經究心,仍歸之宋君,而爲之敘其原起以付諸梓。太守名敦仁,茂才名銳,太史名兆洛,廣文名欽裴,皆當世有道之士也。秦道古,《宋史》無傳,其出處始末僅載《癸辛雜識》,而詞多詆毀,或失其平。近者,江都焦孝廉循力辨其誣,洵足爲覆盆之照,故兼録於卷末,以俟知人論世之君子。道光二十有二年壬寅二月既望上海郁松年泰峰氏撰。
原本數書九章跋[17] 【陸心源】
《數書九章》十八卷,題曰「魯郡秦九韶」,舊抄本。《宋史·藝文志》不列其名,明《文淵閣書目》始著于録。以《永樂大典》本參校,分卷不同,編次亦異,皆館臣所更定。《提要》所謂「疏者辨之,誤者正之,顛倒者次第之」是也。此則猶原本耳。題曰「魯郡」,著舊望也。案,韶字道古,秦鳳間人。年十八爲義兵首,後寓湖州,累官知瓊州。與吳履齋契合,爲賈似道所陷,謫梅州而卒。周密《癸辛雜識》敘其事甚詳,毁之者亦甚至。焦里堂力辨其誣。愚謂九韶既 爲履齋所重,爲似道所惡,必非無恥之徒。能于舉世不談算法之時,講求絕學,不可謂非豪傑之士。父季槱,寶慶中官潼川守。九韶隨侍,見四川石魚題字。其人乃貴公子,非土豪武夫,其爲義兵首也,當以故家世族,爲衆所推。自序所云「際時狄患,歷歲遙塞,不自意全于矢石間」者,當在紹興十二年蒙古破興元府時,至淳祐七年,卻近十年,故曰「苒荏十禩」也。焦里堂謂爲義兵首不知何年,殆未細考耳。密以詞曲賞鑒,遊賈似道之門,乃姜特立、廖瑩中、史達祖一流人物。其所著書謗正人,而於侂胄、似道多恕詞,是非顛倒可知。觀九韶所作十系,洞達事機,言之成理,其于經世之學,實有所得。惜宋季競尙空談,不能用其長耳。《大典》本題作《數學九章》,明《文淵閣目》同,此本作《數書九章》,豈明以後人所改歟? [1] 秦九韶《數書九章》,宜稼堂叢書本。參校文淵閣四庫全書本(題作《數學九章》)。
[2] 千百 四庫本作「千里」。
[3] 錙銖 四庫本作「銖錙」。
[4] 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徐小蠻等點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369頁。原無題。
[5] 秦九韶《數書九章》,中國國家圖書館藏趙琦美家鈔本。
[6] 秦九韶《數書九章》,宜稼堂叢書本。
[7] 秦九韶《數書九章》,中國國家圖書館藏趙琦美家鈔本。宜稼堂叢書本文字相同。
[8] 《四庫全書總目》(乾隆六十年浙刻本)卷一百七子部十七天文算法類二。原無題。
[9] 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録》(嘉慶刻本)卷十四。原題作「數學九章」。
[10] 周中孚《鄭堂讀書記》(民國吳興叢書本)卷四十五子部六之下。原無題。
[11] 問數,原作「閒數」。據《疇人傳·秦九韶》(嘉慶間阮氏琅嬛仙館刻本)卷二十二改。
[12] 衰分,原作「裒分」。據《疇人傳》改。
[13] 盈朏,原作「盈絀」。據《疇人傳》改。
[14] 熟讀,《疇人傳》作「孰復」。
[15] 顧廣圻《思適齋集》(道光二十九年徐渭仁刻本)卷十。
[16] 宋景昌《數書九章札記》,宜稼堂叢書本。
[17] 陸心源《儀顧堂題跋》(潛園總集本)卷八。
sonoclock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北京动物园古迹小考 (9人喜欢)
- 成都石室中学与剑桥大学交换书物小考 (14人喜欢)
- 《历史学习》: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油印刊物(1956-1957) (3人喜欢)
- 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创立二十五周年纪念论文集(西文版)目录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