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个真实的博士生活故事-她用六年半的时间去兑现导师“天马行空”的idea
小蒋是我的第一位来访者,在我在豆瓣发帖后,她第一个联系到我,我认为这是属于我们之间非常奇妙的缘分。
她的能量很灵动,她是isfp,今年26岁,硕博连读于国内的一所高校,方向是环境微生物。作为“生化环材”四大天坑的一员,她入坑的理由却带着非常朴素的梦想,她喜欢户外运动,喜欢山林,带着想要保护环境的梦想,她选择进入环境专业。而本科时,因为成绩优异,可以保研,因为不知道自己想要从事什么职业,加上继续深造是她的梦想,她随大流的选择了继续读书。她当时面临两个选择,可以选择保研硕士,培养周期是3年,而硕博连读,培养周期是5年,显然后者在时间上显得更实惠些,于是她选择了后者。
她来到老K的实验室,老K作为导师,实际上人品还可以。他50来岁,毕业于国内,去国外做过访问学者,后来回到高校,成为一名导师。他对学生偏向于放养,提供科研方向,提供资金支持,只是学术方面的帮助有限。他有数名学生,而不同的学生各不相同,每个学生领到一个独立的方向,几乎没有扶持,而每个方向也没有传承,这意味着小蒋要独自走通从0至100的整个过程。
她向我描述了她孤独的硕博学术生涯。第一年,上了一整年的课。而第二年,上半年的时间,她没有找到一个好的课题,在学习一些组学的方法,而第二年的下半年,就赶上了疫情,所有学生都放假回家,科研也没有开始。第三年,上半年在想一个令老K满意的课题,下半年在做预实验,摸索这个idea的可实现性。第四年,老K花了重金购买了小蒋需要的实验设备,小蒋很感动,但这台昂贵的实验设备,也对她产生了很大的心理压力。当设备到位时,已经是第四年的下半年。她花了半学期的时间去调试设备,采样也因为时不时冒出的疫情被耽误。而第五年的上半年,她的实验才正式开始,这一年她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由于课题内容的特殊性,整个实验周期长达一年甚至两年。而在第六年上半年,她基本已经完成了实验,在撰写小论文,如果一切顺利,她预计可以明年12月毕业。
小蒋总结了自己的科研生涯,觉得自己不是特别主动的性格,因为浪费了前几年的时间,导致真正开始实验已经是第五年,因此在等待实验和实施实验的这两个过程中,她都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在等待实验时,她曾经求助过心理咨询,心理咨询师的意见是,让她更积极主动地与老K沟通,她照做了,从而确定了自己的课题。但在实施实验时,她再次陷入了巨大的焦虑,此时的焦虑来源于对实验结果的恐惧,她时间紧张,只有一次机会,她担心自己的实验进展不顺利,而自己又无法承担如此巨大的沉默成本。此时,心理咨询的力量已经失效了,心理咨询无法解决她现实的问题,而实验结果才是能缓解她焦虑的根本力量。
但小蒋并不后悔自己硕博连读的选择,毕竟这是她本科的梦想,那时的她常听其他人说,博士毕业意味着更璀璨的人生,更顺利的职业道路。如果不这样选择,今年的自己一定会后悔,宁愿不让自己后悔,也会选择忍受现在的痛苦。她在这一路学着怎样去处理自己的痛苦,她的选题和组里其他人都不一样,这种感觉是非常孤独的。她在实验室有几个玩的比较好的小伙伴,她会向每个人都倒一点苦水,像吃止疼药一样。她说不能向同一个人倒太多的苦水,不然没有人能承受。
而在硕博生涯的后半段,她也靠调整自己去缓解这些焦虑和痛苦。近2年的时间,她偶尔去爬山。虽然频率不太高,2个月才能去一次,但依旧可以带给她快乐。另外,她开始阅读一些内在成长类的书籍,她对我说最近在阅读《当下的力量》,这本书真正给她力量,让她可以更关注当下,而聚焦在当下时,她感受到了更多的平静。她把这一切都总结为成长,她认为如果不是读博,她不会遇到如此巨大的困难和坎坷,而这些困难带给她了很多负面情绪。在这个过程中,她学习到了一些应对这些负面情绪的方法,这是她人生宝贵的财富。
她提到,她对她的课题没有很多的兴趣,也没有很多的反感,她对自己毕业后的职业规划依旧不是很明晰。她也在科研之余,试着去探索自己想要干嘛,适合干嘛,完全不想要干嘛,完全不适合干嘛。她也对新申请博士的同学提出了一些建议。在报考一位导师之前,要对实验室有比较详尽的了解,比如导师之前的课题是做什么的,导师push不push, 实验室环境怎么样,课题是否有传承,近几年导师都发表了怎样的文章,导师的毕业要求高不高。这即需要在网上仔细的搜索该实验室比较详尽的资料,同时在报考之前最好也要和该实验室的同学有沟通的机会。
对于这位善良、坚强、聪慧的女孩,在文章的最后,我想送上自己的祝福。祝小蒋可以早日毕业,同时更重要的是,祝她可以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和感兴趣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