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手里的活变得轻松起来(一) ——语文教学备课所感
语文教学中,备课是最难的。因为它是一种文本解读,更像是一种组织创作,它是将教师对文本的赏鉴,变成和学生共同发现探索的过程。它既有教师“识见”的要求,更有“道路设计”的创意。它不是简单的罗列,它更像是一种有机的雕塑:精致而有形体感。要刀法精湛者,方得其魂魄。
所以,执教者第一是参透文本,明确你要从中撷取的是哪几点——太多则约等于无,太平凡则浪费文本,所以贵在识得文本之精要:立意,章法,形象,还是语言?——当你真正知道自己入宝山要带走什么的时候,备课就完成了一多半。当然,自读文本和精读文本,相对目标是有数量之别的。另外,即罢是精读课,也要学会留白——不要灌死。
对于年轻教师而言,可能缺的是独立和自信。他们没有学会以第三只眼去无功利地品读文本,没有从广度上自由地还原文本原始价值的过程,而急于扎进所谓的教学中来——就像一个人,没有欣赏过完整的波光粼粼的湖面,和岸上的垂柳依依,就抄起一只网,要兜几条活鱼上来:急功近利者,往往出手时已经失去大得的机会了。目标的盲从和混沌,其实注定后面的努力,无非是循规蹈矩或拾人牙慧——真正的教学创造,是从目标开始的,是从一个教师的眼光的深邃警醒开始的。所以,操千曲而后晓声,观万剑而后识器,教师一定要有博览群书的习惯,培养自己良好的阅读趣味,拥有广阔的阅读视野。只有这样,才能炼就火眼金睛,才能见一文本,而知其精妙风神,而非人云亦云,致教学随波逐流。
或许正式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参悟单元教学的相对宽阔的视角,同时特别提醒我们,如何在寒暑假里,通读完整教材的同时,有计划有针对性去读大部头的书:可能是名著原著、可能是哪几位作家的传记及作品集,可能是某一类型的文章或电影。总之,教学不是盲人摸象,得一鳞半爪而足,更不是临时起意的烧饼摊,打好一锅卖一锅——教师要永远学会通读全书的成竹在胸,更要努力在假期里最好走遍湖塘的准备,哪怕一课一课繁琐的教案要埋头在新学期的日常里,但宏阔的案头准备一定要提前去做——观盆景者,必得心中有自然山水在矣。当然,本学期配套的写作和语文活动,也要在学期伊始心中有数。
接下来,其实便是对每一课教法的琢磨。既要顺乎学生的阅读规律,尊重内在自我的成长愿望,更要以精准的问题设计为引领,组织不同活动,进行高质量的品读与讨论,形成披文入情,不断深入得其精髓的阅读习惯,收获审美发现的愉悦。对于高手来说,可能万法归一,百道上山,重要的是“顺”,顺学生之读,顺文本之妙,犹如庖丁解牛,于肯綮处保持精警,然后以目遇,又以神视,最终听教学目标霍然落地,而提刀四顾,踌躇满志。
当然,教法是不同形式的读,也可能是思考的碰撞激荡,更可能是学生直观的手绘体验,等等,不一而足,因文而异。说之轻巧,用之谨慎。
目标为本,方法是器,本末不倒置,方法中贯彻对人和文的双重尊重原则,就可以了。
如此说来,其实所有的轻松无非是有备而来,有独立参照而来,有精致提炼而来——所有的前期工作的不轻松,才真正练就了一双清澈坚定的师者之眸!
(似乎,今天的重点,是完成了轻松的第一步。写着写着,发现自己就那样折入林中去了——写作是自我发现的冒险之旅,会有意外惊喜,会有曲折之惑。)
2023、12、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