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洪流里的溺水者
历史的车轮滚滚而来,碾压一切之后,又浩浩荡荡而去。 1、危不如象 大明初创,朱元璋带领明军风风火火的杀进元大都,俘虏了元朝的一批旧臣,其中有一个叫大学士叫危素。危素虽然是汉人,但他认为自己作为元朝的老臣,食君俸禄,国家覆亡,自己也不应该苟且偷生,要跳井殉国。 危素对故国的忠贞得到了朱元璋的大加赞赏,更何况危素这个人非常有学问,他在礼部尚书的任上主持编纂了宋、辽、金三部史书。 朱元璋一贯杀伐果决,却对危素表现的很亲和。 在朱元璋的劝说下,危素转投了明朝。但好景不长,待明朝的江山逐渐稳固后,危素的身份越来越不合时宜,统治者不再需要用这根标杆来安抚前朝遗民的人心,他像以往的历朝历代一样迫切需要建立起一套忠君爱国的道德观念。 危素就这样不合时宜的站在了王朝统治的对立面。朱元璋对危素表现的越来越不耐烦。 1370年的一天,危素向朱元璋去奏请公务,大殿外老远传来橐橐的脚步声,危素平日里喜欢穿木底鞋,朱元璋一听便知是危素,却装模作样的大声问:来的是谁呀?殿下的危素躬身回答:老臣危素。朱元璋一听危素自称老臣,便有意讥讽说:哦,动静这么大,我还以为是文天祥呢!危素闻言,肝胆俱寒。 文天祥对南宋一片赤胆忠心,被俘后,元世祖忽必烈多次劝降,许以高官厚禄,奈何文天祥视死如归,忽必烈不得已只好杀了他。文天祥在刑场上口诵一首《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他危素一个降臣,怎么跟文天祥比? 不久之后,明军俘获了云顺帝宫廷里一头会跳舞的大象。 朱元璋觉得新鲜,便想要和群臣一睹这西洋景。可是,无论如何,大象始终无动于衷。朱元璋盛怒之下命人杀死了这头象。 冷静下来的朱元璋有感于大象对故主的忠诚,在宫外给它造了一座象冢。一头象尚知忠于主人,而堂堂大学士却没有做到。危不如象,素不如象啊!于是,朱元璋让人在象冢的边上立了两座碑,上面刻了八个大字:危不如象,素不如象。 御史们见皇帝如此厌恶危素,便集体上奏说,亡国之臣不可以久居皇帝身边侍奉,要求罢黜危素的官职。 朱元璋采纳了御史台的建议,将危素贬谪到了和州,让他去给余阙守墓。 余阙和危素同属元朝的旧臣,不同的是一个在与陈友谅作战兵败后选择了自杀殉国,一个在国破城陷后投靠了明朝。
余阙虽然是元朝的臣子,却得到了朱元璋的大加赞赏。并以他为榜样,要求大明军臣效仿其忠烈。 危素抵达和州后望着余阙的墓碑百感交集,想到自己降明后遭遇的种种屈辱,一时悲从中来。 两年后,危素在悲愤交加中病死和州。在大明朝史书贰臣传中,危素的名字赫然在列。这位先后修过宋史,辽史,金史和元史的大学士一生都在记录评判前人的功过,殊不知在后世的史官笔下自己将会被打上耻辱的烙印! 2、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 两百多年后,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崇祯吊死在煤山的一棵歪脖子树上,结束了大明276年的国祚。 宁远总兵吴三桂驻守的山海关成了农民军与清军争取的关键。就在吴三桂犹豫不决之际,李自成的大将刘宗敏横刀夺爱,纳了吴三桂的姬妾陈圆圆。身处夹缝中的吴三桂勃然大怒,决然倒戈清廷。 在北京城还未站稳脚跟的李自成盛怒之下,杀了吴三桂的父亲吴襄一家老小后整兵杀向山海关。 吴三桂自知不敌,派人向多尔衮求援,多尔衮趁机要挟,开出剃发的条件。军情紧急,刻不容缓的吴三桂在阵前剃发,从此彻底投降了清军。在清军的配合之下,农民军兵败山海关。 降清后的吴三桂充当起了多尔衮的开路先锋,杀起自己的同胞来比满人还狠。清军入关后,吴三桂受封成为平西王,做了云南的土皇帝。汉奸做到这份儿上恐怕也是位极人臣了。可是满人怎么会相信一个汉人叛将。 公元1637年,康熙下令削藩。迫于无奈,吴三桂联合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举旗反清。 反抗军势如破竹,很快攻克数十省。占据长江以南的吴三桂本可以兵锋直指北京,将满人驱逐出关,可他却在占据长江边停了下来,想利用手里的筹码和康熙谈条件,讨一个世袭罔替,永远占据云南的承诺。 战机稍纵即逝,吴三桂这一决定彻底将反抗军送上了不归路。清军利用这一间隙,迅速调整战略,重整兵马,迅速反击。 失掉先机的反抗军眼见大势已去,吴三桂望着眼前波涛滚滚的长江仰天长叹,感概自己戎马一生,六十多岁了,还在披坚执锐,亲自上马作战,遥想当年,不胜唏嘘。 不久之后,吴三桂在遗憾与绝望中病死在硝烟弥漫的前线上。吴三桂死后,清军迅速清扫了残余的反抗势力,他的家人也被清廷尽诛。。 除了吴三桂,降清的还有他的舅舅祖大寿和一代儒将洪承畴。他们在满人坐稳江山后,也难逃被冷落的弃子命运,在人生的最后岁月里背负着沉重的道德枷锁郁郁而终。 终于在乾隆朝修订明史的时候,被史官大笔一挥编入了贰臣传中,永远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面。 无论是明初的危素,还是明末的吴三桂、祖大寿、洪承畴,他们无论如何选择,都难逃失败的窠臼。要么被战场上的矛戈刺穿身体,要么被后世的手指戳破灵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