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神功勋永昭后人 ——读《霍去病传》
曹吉奎/文
近读《霍去病传》,感到汉武帝时期耀眼的光辉,从一定层面讲,就是一代雄主汉武帝与“帝国双璧”卫青、霍去病相互映衬演绎的一部史诗。
一、帝国的屈辱
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中国北方盘踞着一个强大的游牧民族——匈奴。西汉初期,匈奴的势力已经非常强大,其疆域辽阔,东至大兴安岭,西至帕米尔高原,南抵长城,北至西伯利亚,东西长约1万公里,南北宽约5000公里,设左右贤王拱卫居中的单于本部。由于拥有精于骑射的骑兵部队,加之又是完全的机会主义者、游击战的高手,他们奔驰于广袤大地,称霸于大漠南北,给中原王朝带来了长期的战争灾难。
汉武帝是西汉王朝第七位皇帝,在他之前60多年的西汉王朝,一直忍受着匈奴的欺凌。虽然西汉采取了和亲政策,送美人、送财物,匈奴却战和由己,毫无信义。汉武帝继位初期,这种局面仍在继续。每当秋高马肥之际,匈奴总是按捺不住南下“打谷草”的冲动,差不多一年一小抢,两年一大抢,大量边民被杀或被掳走作奴,钱粮、牲畜损失无数。早年汉高祖刘邦曾含泪咏唱“安得猛士分守四方”,道出了国难思良将的迫切愿望。汉武帝何尝不是如此!
二、汉武帝的雄韬伟略
在中国历史上,汉武帝是与秦始皇齐名的雄主,他岂能长久忍受祖祖辈辈遭受的屈辱。一代雄主必将改变历史。
(一)张骞出使西域,联盟不成,却为汉武帝打开了更加广阔的视野。汉武帝19岁时已把对匈奴作战事宜提上了议程,曾有一个与地处西北的匈奴宿敌月氏国联合夹击匈奴的宏大计划,乃派遣张骞出使西域。谁料张骞在出使途中被匈奴扣留了十年,后来好不容易逃离匈奴找到了月氏国,但活动一年无果而怏怏返程,途中又被匈奴扣留一年,历尽艰辛回到了长安,历时13年。
张骞出使西域联盟月氏国不成,但为汉武帝描述了大汉疆域以外的大千世界。别样的风情、丰饶的物产、广阔的天地,对于一向有志于开疆拓土的汉武帝来说,可谓挠到了痒处,更加激起了他开创光辉霸业的雄心壮志。
(二)“师夷长技以制夷”,倾心打造大汉骑兵部队。打仗打的是钱,拼的是经济。西汉建立以来,实行“无为而治”“与民休息”的政策,不兴工役,不伤农时,至汉武帝时,海内富庶,国力强盛。但要对匈奴作战,必须学习匈奴的长处,以骑兵对抗骑兵,以快对快,才能彻底改变被动挨打的局面。于是,汉武帝时期,国家大力改良品种,大量养殖良马,建立起了一支10-15万的骑兵部队。有了骑兵部队,还得进一步掌握骑术射术与战术,使西汉军队具有在步兵、车兵、骑兵等兵种基础上优化整合更胜一筹的实力。
夯实了钱粮与兵马这些物质基础,将士的勇武与血性才是制胜的精神法宝。汉武帝对有功将领重赏,对失误或失败将领重罚,目的在于促使军队形成勇武好战的优良作风。汉高祖刘邦确立“无功不得侯”的祖制,汉武帝刘彻把这一祖制发挥到了极致,改变了“贵者恒贵、贱者恒贱”的陈规陋习,使“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人生转变成为可能,形成了跃马争先、杀敌建功的时代风尚。
(三)“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的用人原则,让卫青、霍去病等良将脱颖而出。马邑之谋是西汉王朝结束和亲政策,正式对匈奴宣战的第一次大兵团作战:单于举兵10万南下,西汉调兵32万迎敌。这是汉武帝押上国运,意欲一举歼灭匈奴的一次豪赌,只可惜匈奴军队察觉了异样而折返。汉军未能围歼匈奴,甚至没有将领振臂率兵追击,32万大军成了摆设,汉武帝后来得知情况后的愤怒可想而知。虽然匈奴惊骇不已,三年不敢轻举妄动,但汉武帝一直为马邑之围未能成功而耿耿于怀,西汉与匈奴的决战由此拉开了序幕。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一个优秀的统帅才是军队的灵魂,卫青、霍去病正是在汉武帝用人原则下涌现的良将。卫青本是平阳侯府上卫姓仆人之遗孀卫媪寡居期间与人私通的私生子,霍去病则是卫媪尚未婚嫁之女卫少儿与霍姓小吏私通的私生子,卫少儿的妹妹卫子夫却是汉武帝的第二任皇后。奴仆出身,又是私生子,若无外戚身份,他们可能永无出头之日。但他们借助外戚这个平台,加之西汉帝国强敌压境,求贤若渴,卫青、霍去病才脱颖而出,演绎了熠熠生辉的灿烂人生。可以说,没有汉武帝的雄韬伟略,就没有卫青、霍去病的用武之地;反过来讲,没有卫青、霍去病战场上的如神用兵,抑或没有汉武帝灭匈奴、拓疆土的光辉霸业。
三、“帝国双璧”建奇功
卫霍大将才,煌煌照史编。舅甥俩有言传身教的师徒之实,有疆场并肩作战之谊,有独领风骚直取功名的壮举,还有“雏凤清于老凤声”的家族荣耀。“帝国双璧”交相辉映,不可割裂。据说,司马迁作传时把卫青与霍去病合为一传,想必是因他们“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之故吧。
(一)龙城一战转乾坤。马邑之围三年后匈奴又来犯,汉军分四路出击(每路1万骑兵),其他三路要么败退,要么找不到敌人空手而回。初出茅庐的卫青起初也不见敌人的影子,但他不肯罢休,千里奔袭,纵兵敌后,直捣龙城(匈奴祭扫天地祖先之地),打得敌人措手不及,取得了难得的一次胜利。四将之中只有卫青旗开得胜,被封关内侯。龙城一战,卫青开创了“长途奔袭”的新战法,令匈奴闻风丧胆,扭转了战争形势,留下了“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美谈。
(二)轻取河南地。河南地位于黄河以南,秦汉之际称河南,汉朝以后称河套,是现今的内蒙古鄂尔多斯草原,素有“塞外江南”“塞上粮仓”之称。对西汉而言,河南地的战略地位极为重要,若能收复,不仅从根本上解除长安的北面威胁,还让匈奴失去肥美之地,汉军可直捣匈奴帝国的心脏。
卫青领兵3万,一路高歌猛进,勇往直前,轻取河南地。整个战役在长途奔袭、迂回包抄中顺利完成,显示了卫青指挥大兵团作战的卓越才能,战后封为长平侯。卫青此战为西汉今后的一系列胜利打下了基础,可谓一举多得。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汉武帝在收复河南地后马上在此设郡,并大规模移民充实边防,实施有效管辖与治理。以后汉军每打下一个地方就照此办理,民屯与军屯相结合,筑造了西汉帝国的钢铁长城。
(三)漠南之战挫败右贤王。居匈奴右地的右贤王动用12万大军兵分三路向西汉发起进攻,汉武帝决定以牙还牙,命卫青统领3万精锐骑兵出征。3万精骑快马加鞭,一路狂奔,于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闯入右贤王所在地大营,卫青下令出击,顿时杀声震天。右贤王压根没想到汉军会打进自己的老巢,慌乱中带上妻妾在几百贴身卫士的簇拥下策马而逃。这场战斗消灭匈奴卫兵1万多人,俘虏了包括王庭几乎所有重要人物在内的1.5万人,汉军大获全胜。
漠南大捷,“黄河九曲今归汉”,卫青被拜为大将军,节制天下所有兵马,三个儿子有的还在襁褓之中,也被汉武帝封为列侯。这一仗,卫青充分发挥骑兵轻便快捷的特点,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创造了骑兵远程奔袭的成功范例,被称为西汉帝国对匈奴作战的三大决定性战役之一(三大战役:漠南之战、河西之战、漠北之战)。
(四)二出定襄,横空出世“冠军侯”。右贤王退出战场,汉武帝可以专心对付匈奴本部,而新登位的单于也想挽回匈奴军队的颓势,出兵1万多人袭扰西汉,东一下西一下,意欲拖垮汉军,一举歼灭,重振雄风。汉武帝调集10万大军,以卫青为统帅,六路大军从定襄出发,寻找匈奴主力,准备致命一击。但是,可能因为匈奴军队获取了情报或是其他缘故,一出定襄并未实现预期目的。
短暂休整后,10万大军二出定襄,所不同的是汉军中增添了一名18岁的小将霍去病。汉武帝任命他为票姚校尉,成为统领800名士兵的军官。二出定襄,仇敌终于相见,两军展开了激烈的厮杀。三路汉军另两路因寡不敌众而落败,而卫青指挥的这路汉军奋勇突进,杀入敌阵,斩杀匈奴万余人,匈奴军队最终不敌,四散逃命。经过战争的洗礼,汉军不再有“恐匈症”。大战结束,打扫战场时,人们才见霍去病部人人马脖子下面挂着敌人累累首级,身后还有长长的俘虏队伍。
原来,卫青害怕出现闪失,将霍去病留在大营,可大战一起,霍去病部杀得兴起,不觉深入沙漠数百里,又遥见匈奴人的营帐,便径直杀了过去。匈奴人哪料天降神兵,根本无法抵抗。霍部以区区800人,斩杀匈奴2000人,还俘获了单于的叔叔以及相国等重要人物,取得了丰厚的战果。霍去病初出茅庐,浑身是胆,勇敢善战,深入敌后,勇冠三军,汉武帝特地封其为“冠军侯”。
(五)河西走廊屡立功。河西走廊大约生活着10万之众的匈奴人,约占匈奴总人口的1/20,拥有能战之师4万余人,而且又是产马产粮、生产兵器的要地。西汉王朝要想沟通西域诸国,必须打掉这个“拦路虎”,斩断匈奴之右臂。汉军从未与河西之敌交过手,由谁统帅汉军?汉武帝经过深思熟虑,决定授予年仅20岁的霍去病骠骑将军的职位,使其一跃成为军中二号人物,作为收拾河西走廊的快刀。
1.一战河西。霍去病率领1万虎狼之师,六天时间,转战千里,踏破匈奴5个部落,河西走廊实力最雄厚的浑邪王慌乱逃命,掌管祭天金人的休屠王连金人都来不及拿走就败逃。一战河西,杀敌8900余人,自己损失7000多人,可谓“杀敌一千,自损八百”,但汉军打出了信心,打出了威风,也完美演绎了霍去病不畏强敌、长途奔袭、勇猛突进的战术风格。
2.二战河西。一战河西,初战告捷,但还需要大规模的军事打击,才能完全剪除河西匈奴势力。汉武帝趁敌人惊魂未定之际便迫不及待地发动了第二次河西战争。
汉武帝以张骞领兵1万人、李广领兵4000人向东进击,以牵制居于匈奴左地的左贤王(地位高于其他诸王,仅次于单于,是单于的继承者),以霍去病、公孙敖领兵数万人进攻河西——河西才是汉武帝真正属意的战场。东线张骞部、李广部有效牵制了左贤王,西线公孙敖部却迷失了方向。霍去病凭借孤悬敌后的1万骑兵,果断出击,锐不可当,早就领教过霍去病厉害的浑邪、休屠二王看见匈奴军队大势已去,带着小股人马破阵而逃。霍部汉军如同秋风扫落叶,来回冲杀,斩杀匈奴3万余人,河西敌军主力基本上被消灭,取得了河西之战的决定性胜利,基本实现了汉武帝“切断匈奴右臂”的战略目标。
3.河西受降。河西匈奴失败,单于又作出一个错误决定——欲杀浑邪、休屠二王,最终迫使二王议决降汉。在受降事宜秘密进行之际,休屠王表现出反悔情绪,浑邪王为把控形势,毅然杀了休屠王。厚葬休屠王后,浑邪王整顿部众,告别故土,前往黄河受降地点。经过两次战争,河西走廊还有匈奴部众近5万人。受降兹事体大,为防不测,汉武帝决定由霍去病率兵1万前往受降。果然,受降队伍发生了骚乱,局势已然失控,霍去病当机立断,立刻率领精锐突入匈奴军中,将浑邪王置于监护之下作为人质,同时纵兵追击欲逃部众,一气斩杀8000余人,制止了骚乱,力挽狂澜。这次受降共招降匈奴4万余人,彻底结束了匈奴对河西走廊半个多世纪的统治。
(六)漠北决战。匈奴败退漠北,以图再起,但汉武帝却想毕其功于一役,深入漠北,永绝后患。经过两年的准备,汉武帝决心向匈奴本部和左贤王部发起最后的总攻。汉武帝钦点已经卸甲数年的卫青统领5万骑兵专注于匈奴左贤王部,年仅22岁的霍去病统领5万骑兵专注于匈奴单于本部。结果却是卫青打败了单于,霍去病打败了左贤王。
卫青出塞1000余里,才走出了沙漠,单于就已率领大军列队恭候了。两军相遇,激烈厮杀,最终匈奴主帅单于抵挡不住,趁乱冲出包围向西北方向逃窜而去,汉军大破敌阵,歼灭敌军主力1万余人。卫青又挥兵向西北纵深追击200多里至赵信城(单于特地为赵信修建的城池),这里恰是匈奴的后勤保障基地,储备了大量粮草、马匹与器械。此战,卫青大军歼灭匈奴本部生力军1.9万人,烧毁匈奴准备了数年的粮草,凯旋而还。
霍去病在整个左贤王领地纵横驰骋,冲杀突击,远征行军3000余里,以1万兵力的损失,斩获胡虏7万人,几乎把左贤王部诛杀干净,左贤王逃命而去。霍去病随即率军向西北追击,来到了狼居胥山(大致在现今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东北,匈奴人认为是神灵的居所,称之为“圣山”)。霍去病特意选择匈奴的圣地登山封禅,代表大汉天子祭拜天地,宣示大汉帝国对匈奴圣地的征服与占领。至此,惊天动地的漠北决战遂告结束。
漠北大战是汉匈两大帝国展开的一次生死大决战,对大汉帝国而言,这是一场把智慧与勇气发挥到极致的战斗。经过漠北大战,打破了匈奴地理屏障的神话,匈奴主力几乎被汉军歼灭,危害大汉帝国多年的边患得到了根本解决。
纵观卫青、霍去病的人生,他们以“马上封侯”为人生追求,为了国家安全,跃马扬鞭,浴血疆场,立下了赫赫战功,被尊为“战神”。他们的功勋,永远昭示后人:居安思危,富国强兵,以御外侮。
至于他们之后的生死存亡,以及家族的荣辱兴衰等境况,此处不表,免却怅惋叹息。
2023年12月·西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