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拉文斯基的严谨与扎实
收有一套俄罗斯指挥巨匠穆拉文斯基指挥列宁格勒爱乐乐团(今圣彼得堡爱乐乐团)演奏的贝多芬交响曲全集唱片,非常喜欢。尤其是《英雄交响曲》,穆拉文斯基的演绎极其扎实凝练,每一个音都清清楚楚,细节清晰,音乐饱满。如同种子落地生根,栉风沐雨,茁然长成青葱苍劲的参天大树,风姿动人,煜煜生辉。

穆拉文斯基从1938年起担任列宁格勒爱乐乐团的音乐总监,到1988年去世,执掌该团长达半个世纪。他在音乐领域取得的卓越成就,源自他対列宁格勒爱乐几十年日复一日、严格细致的训练,精益求精,从不懈怠。有一次,穆拉文斯基为音乐会排练柴可夫斯基第五交响曲,他是公认的老柴专家,乐手们对这部经典作品可以说是倒背如流,但他仍然花了一周时间排练,精雕细琢,一丝不苟。

穆拉文斯基这种严谨认真的作风也传给了他的得意弟子、曾任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和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音乐总监的扬松斯。扬松斯以全情投入、对比鲜明、流畅自然的指挥风格亨誉世界乐坛。有一次,他客席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乐团多次主动要求增加排练,该团的二提首席解释:“他能用一种让我们心悦诚服的方式点出我们乐队最需要的东西。”不过,扬松斯反复细致的排练风格也曾给他带来意想不到的挫折。当年,马苏尔从纽约爱乐乐团离任后,扬松斯曾是该团候任音乐总监的热门人选,但纽约爱乐最终放弃了他,选择了另一位指挥家马泽尔。据说理由就是,乐手们不否认扬松斯很优秀,但他细致严密的排练方式让自许技术精湛但向来桀骜不驯的纽约爱乐不大耐烦。谦逊低调的扬松斯对此十分大度,但他依然坚持自己的艺术理念:“越好的乐团,越能更好地实现你的理想,所以就需要更多的排练。”
优秀的指挥家往往在排练时都十分严谨细致,因为他们深知,精益求精才能在舞台上产生感人心魄的艺术效果。作曲家马勒也是一流的指挥大师。1888年秋天,马勒应聘担任布达佩斯王家歌剧院院长,他把上演瓦格纳的《莱茵的黄金》和《女武神》作为送给匈牙利听众的见面礼。这位“德意志的”歌剧院院长一反常规,首次推出匈牙利语版的瓦格纳歌剧。为让第一个用匈牙利语演唱《女武神》中布伦希尔德的斯齐拉吉小姐胜任这一角色,马勒不辞辛劳,排练了十次,反复打磨,终于让匈牙利语版的《女武神》一炮打响。
众望所归的马勒在1897年成为维也纳官庭歌剧院(维也纳国家歌剧院的前身)院长,维也纳歌剧院迎来了辉煌的马勒时代。但辉煌的背后是他付出的无数心血和汗水。马勒一如既往地雷厉风行,毫不懈怠。奥地利大作家茨威格目睹了维也纳歌剧院的全盛时期以及马勒当时的工作状态,若干年后他感叹道:“那些当年目睹了有着钢铁般严明纪律的一群人在古斯塔夫·马勒统领的维也纳歌剧院里,从最小细节入手进行铁腕训练,并把激情与维也纳爱乐乐团所惯有的准确性完美融合的人,对今天的歌剧或音乐会演出,肯定无法完全满意。”

1910年9月2日,马勒的《d小调第八交响曲》(“千人”)在慕尼黑音乐节大厅成功首演,在近代音乐史上写下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页,也是一战爆发之前欧洲最重大的文化事件。为了推出这部由170人的乐队、850人的合唱团(内含350人的儿童合唱队)、八位独唱和一个管风琴手联袂献演的交响巨著,马勒做了大量细致的准备工作,整整排练了一周。八位独唱逐个“过堂”,一丝不苟。在对儿童合唱队排练时,马勒照样严格要求,但一改平日的铁面无情,而是用循循善诱的方式引导孩子们。他告诉他们:“如果你付出的比你拥有的更多,那你就会更富有。”有一段特别复杂的合唱,马勒无法听到他们的声音,于是他要求孩子们大声唱,让“天堂里的天使”听到你们的歌声。经过努力,孩子们的合唱终于达到马勒的要求,他被深深打动了,掏出手绢,擦去流在脸颊上的喜悦和感谢的泪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