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女权主义者恋爱手册》
很典型的、夹杂英式幽默的英国小剧,插曲基本都是英国民谣摇滚,换场间隙有好几次放了Bob Dylan。舞美在众多小剧场戏中算是很用心的一部,同台多景,拥有室内外不同的七个演区。两位演员扮演六个角色,无中场休息,整场戏都在快速抢装。全剧有大段亲密戏份,但表演很自然。台词密集,不同角色采用不同语气与声调,尤其男演员声线很好听。
奔着“女权主义”看的剧,最后发现剧的真正落脚点在于“恋爱”,准确来说应该是讲述一位“女权主义者”男性与一位“父权制度”下成长的女性经营爱情的故事。从两人初见到恋爱,到步入婚姻殿堂的第一天出现情感危机,到男方与前任复合、女方挽留,最后呈现一个he的结局,双方在每一个阶段探讨爱情和婚姻,剧情中最特别的便是不同角色不断审视自己“男/女权主义者”身份的部分。Steve是一位在女权主义教育下成长的、自诩女权主义代言人的男性,Kate是一位容易被渣男吸引、有一些恋爱脑、遵循父权制的女性,而Kate受Steve的影响逐渐摆脱父权中心制的束缚,两人都在成长中领悟出自己真正爱与追求的、生活与爱情的真谛:男/女权主义包装的标签之下,更重要的是双方真正的平等与尊重,明确并表达自己的爱意。
关于“女性主义”这个话题,经典戏剧中有大量呼吁女性平等与解放的作品,如古希腊《美狄亚》,现实主义典范《玩偶之家》。前段时间练习文学评论写作,发现只要剧本或小说中涉及两性关系,基本都可以使用“女性主义”的批评手法,这也从另一个角度展现出不同国家地域、不同历史时期的女性普遍的、受父权制影响的生存状态。“女性主义”是很值得关注、也是当下的热门话题,但当代国内戏剧中很少有涉及这一话题的作品。
《女权主义者恋爱手册》最大的看点便是“女权主义”,但这部剧对于“女性主义”的讨论似乎浅尝辄止。剧中的Steve,总是声明自己“女权主义者”的身份,甚至在前戏时的每一次触摸都要征求对方的允许,在行为上确实做到了足够尊重女性,但女权主义更深层的内涵没有触及,比如生育问题、孩子的姓氏问题。而Kate的母亲在阅读《女太监》这类女性主义书籍后选择离婚,戏剧并没有深入探讨离婚行为捍卫的女性的具体权益,没有讨论女性什么行为才算真正的觉醒,这部剧在女性主义话题的处理上不及上述经典戏剧作品。剧中有句台词印象深刻,来自Steve的母亲“这个世界上不存在真正的男性女权主义者”。杜绝大男子主义行为的Steve确实是一位足够尊重女性的男性,但严格来说(或者说仅从剧中表现来说)谈不上是一位真正的促进女性主义运动的女权主义者,而现实中自称女权主义者的男性往往又被看成是获取女性芳心的投机分子,所以这个世界上存在真正的男性女权主义者吗?
对这部剧另一个比较失望的地方在于后半段的剧情,实在无法理解Steve与Kate仅仅产生了观点分歧,在与Kate仍然保持婚姻关系的状态下,突然选择和前任结婚(让我不禁怀疑英国是不是允许重婚)。
总体来说演员很棒,剧情很甜,是很优秀的小剧场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