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我最关注的十大作品
第一名:马勒《大地之歌》

马勒原先的作品都有一些非常拧巴的地方,这种地方或许就可以认为属于当前符号系统的一种bug,是实在界的一种入侵,造成了符号界的裂痕。但是在《大地之歌》当中,这种bug/裂痕却几乎绝迹了,这并不是说马勒它消除了这种bug,而是马勒让整个符号体系都变成了bug,或者说将个体的不可取代性转化为整个符号系统的秘密。《大地之歌》某种程度上是贝九与马八的反相,是它们的一种剩余。《大地之歌》的内在超越模式是尼采式的。在第六乐章,歌者唱起“安静,我的心,但等时刻到来!可爱的大地到处绽放,在春天里,再发新绿!到处、永远……”那一刻指向了一种“爱命运”的姿态,主体沉浸于世界,深深地啜饮着每一滴生命的甘苦。在那个时刻,之前所有乐章中的生死疲劳被一扫而空。主体直面永恒轮回。从第八交响曲那上天入地恣意汪洋的状态到《大地之歌》,马勒仿佛是一下子从某个高处坠入尘世,而且坠入得如此毫无保留。
第二名:贝多芬第十五号弦乐四重奏OP132 “海利根感恩颂”

贝多芬在人间的第二个职业大约就是生病。
几乎可以说,晚期的贝多芬是一个利用生病的间隙进行创作的作曲家。这或许部分可以解释,为何他的晚期作品里经常出现那种短小的地精一般的动机。不仅动机自身短小,整个乐章有时候也非常短小。一股股突然回光返照的生命能量,趁着病魔的阴影出现裂缝的时刻逃逸出来,这些地精一般的个体受到贝多芬主体意志的召唤,在苦难与苦难的间隙中就位。
OP132这个作品,最初是按照四乐章的结构设计出来的,但是由于这次病愈,他插入了一个18分钟的慢乐章,也就是第三乐章,人称“海立根感恩颂”。这个乐章在演奏时间上是如此之长,在整体构思的过程中,它几乎是最后进入整体规划之中的。在我看来,这一点和作品130的末乐章大赋格非常接近,较之作品其他部分,两者都形成得较晚,都各自具巨大的分量与惊人的篇幅,都含有一种否定之前音乐的意味。大天使突然下凡,凡夫俗子相形见绌。其他四个乐章如同四个地精,他们环绕着巨大的天使,举行着古老而神秘的仪式。这个乐章的D大调段落实在太过动听,我总是希望贝多芬可以一次次地为我重现,虽然我等到了第二次重临(何等的满足!),但没有等到第三次,最终迎来的是一场旷野中呼告,四件原本温文尔雅的乐器,迸发出最强的力量,撕心裂肺的声音,令人联想到巴伯弦乐柔板的高潮,甚至马勒第九交响曲末乐章——《约伯记》。
第三名: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

2024年就是这部作品首演200周年。康德说:“艺术的使命在于引导人类走向内心的和谐和维护一种社会秩序,在其中普遍的人性有可能不受阻碍的发展,在丰富多样的美中完成。”今年是第三乐章完成200周年,这个乐章最戏剧性的地方在于,整个音乐都要临近结束的时候,突然冲进来非常蛮横、严峻的号角,就好像平静的生活突然被残酷的现实撕破了一样。当这个严峻的号角“梆梆梆——”出来的时候,是谁挡在了这号角的前面?对,只有一组乐器,是第一小提琴,势单力薄的第一小提琴。在整个乐队面前,它们显得是如此弱小,但依然挺立在那里,挡住号角的去路——知其不可而为之。
第四名 : 布鲁克纳《第九交响曲》

布鲁克纳对旋律个体的解放进一步增加了末乐章完成的难度。在解放旋律这一方面,他更像是出自舒伯特的派系,而非贝多芬的阵营。贝多芬总是将旋律个体精简化,这样,它们既能多样化地重组,又能更好地服从于整体的锤打。但舒伯特将旋律个体从整体的束缚中解放了出来,旋律不再完全服从于整体,因此显得孤独哀婉。这种解放了的旋律之孤独强化了个体的特殊性,宏大叙事与个体特殊性的矛盾进一步激化。在解放旋律个体方面,马勒也是舒伯特的传人。舒伯特、布鲁克纳、马勒最终都留下了(至少)一部未完成的交响曲,不能不说这与他们这个派系坚持解放旋律个体的做法有着深度关联。在布鲁克纳的交响曲中,旋律个体的解放在第九交响曲中登峰造极,这或许是导致第九交响曲终曲难以完成的重大因素。第九交响曲终曲未能完成,标志着终曲的困局发展到了顶点。在各种布九续完版(包括指挥家Gerd Schaller最新的续完版),终曲在旋律方面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衰退。这一情况给出了这样的暗示:如果要完成第九交响曲,只能将这种对旋律个体的解放收回。
第五名: 利盖蒂 《为100个节拍器而作的交响诗》

在纪念作曲家诞辰一百周年的沙龙活动里,我们也准备了一共三个节拍器,与屏幕上的100个节拍器同时开始摆动。最终还是我们现实世界中的一台节拍器坚持到了最后。这个作品总是让我联想到《泰坦尼克号》电影中轮船彻底沉没以后的场景:一开始大海中人声鼎沸,落入大海的人们挣扎呼号,但是隔了一两个小时之后,绝大多数人类的声音都平息下去了,只剩下杰克和露丝微弱的、断断续续对话。
第六名:柴可夫斯基 《胡桃夹子》

《胡桃夹子》的核心主题,我以为是老朵谢梅的“弃爱”。
在《胡桃夹子》中,要拯救被老鼠王后(老鼠代表贪婪腐化)诅咒而变丑的碧丽波公主,必须要有一个还没有刮过胡子、没有穿过长靴的男子来咬开克拉卡图克核桃(榛子)给公主吃。这样的男子未谙世事,多少有些类似于“纯洁的愚者”。也只有这种“纯洁愚者”类型的人才能够解决因贪婪腐化所造成的异化问题,如《帕西法尔》第一幕最后所唱的那样:“他因同情心而得到大智慧。”但是小朵谢梅的长辈们动机不纯粹,他们一心希望救回碧丽波公主之后,小朵谢梅能成为附马乃至终有一日得到整个王国。解救公主的隆重仪式被这种贪婪所腐化,所有人的自私与贪婪在这个隆重仪式上被相当程度地扩大化了。小朵谢梅虽然拯救了公主,但他自己最终也被腐化,他逃避不了来自腐化社会的诅咒。他失去人形,陷入异化,成为一具机械玩偶(无论是实际意义或是象征意义上的)。他像安福塔斯一样被耻辱和悔恨深深地缠绕。他必须由另外一个具有同情心的人来拯救。老朵谢梅类似于古内曼兹,苍老,神秘,内心盘算着一个宏大、复杂而不可言说的计划,守望着那个可以改变局面的拯救者。在故事中,朵谢梅和古内曼兹一样,都承担着叙述者的职能,对整个事件的起因进行完整的回溯。
第七名: 巴托克 钢琴组曲《在户外》


巴托克绝对是音乐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巴托克长期在各个国家之间游走,以求为音乐找到突破现代性桎梏的道路。《在户外》是巴托克的代表作之一,钢琴家罗维最近成功地录制了这套作品,相当精彩。
第4首《夜之乐》,是整部组曲中最著名的一首。那种神秘、空寂、幽深、静谧的氛围,音与音之间的空白处弥漫着无形的张力。《夜之乐》在我听来与巴托克歌剧《蓝胡子的城堡》有着某些联系。巴托克在这里身处万千孤独之中,他直视着自己内心的深渊。在黑暗而又湿热的夏夜,大自然的蛙鸣、虫语与枭啼,远处村庄传来的哀歌与婚庆音乐,烘托出一种不可思议的宁静。第5首《狩猎》相当激进。乐曲刚开始的音簇有如一记猎枪轰响,将上一首《夜之乐》中的神秘与宁静炸了个粉碎,顿时人马奔突,锣鼓齐鸣,震天动地。这是一首演奏难度极高的乐曲,无论从技术角度还是从耐力的角度——尤其是左手发动机般持续敲击的五连音。这首乐曲与巴托克的舞剧《神奇的满大人》有一定的联系——特别是满大人疯狂追逐舞女的场面——激烈得令人喘不过气来。

今年12月在一位朋友的指点下聆听了巴托克《世俗康塔塔》,又是一部杰作,言简意赅,诗意之力道出奇的惊人。明年可能在巴托克领域还会有所拓展。
第八名:普朗克《加尔默罗会修女的对话》

伟大的坚守。无意识层面的惊人洞察力。作曲家普朗克自己就像那群修女一样,坚守着自己不合时宜的信念。
第九名:布鲁赫 弦乐八重奏

今年暖冬。黄叶们似乎在树枝上停留了很久很久。
在一位朋友的影响下,开始听布鲁赫。布鲁赫又是一位真正的坚守者。布鲁赫晚年的力作弦乐八重奏,第一乐章极其精彩,其创作手法之高超老练、乐思与织体的丰富复杂令人叹为观止。第二乐章则极具深秋初冬的韵味,深沉而回味悠长。这部作品听下来处处是硬桥硬马的作曲真功夫,足以傲视群雄。
第十名: 韦伯恩《缓慢的乐章》

十月石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我心目中的布列兹十大录音(2025年修订) (7人喜欢)
- 勃拉姆斯第四交响曲——e小调上的规训 (8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