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2023年度读书报告
查看话题 >2023年阅读总结
年岁渐长,工作和养娃基本占据了大部分的时间,剩下的一点点时间,基本都是挤出来看书。实际上人到中年之后,自己每年能够自由支配多少时间,基本心里也有数,所以对于阅读这回事,我还是坚持务实的目标:每年计划看100本书。漫画也算书,不过一套漫画折算为一本书。今年呢,7月到11月工作特别忙,周六基本都在加班,那段时间看书速度就显著慢下来了,所幸11月开始工作闲下来了一点,就赶紧冲量,紧赶慢赶,终于在最后一天把第100本书看完了,总算是完成了计划。
但奇怪的是,今年目睹的阅读怪现状,感觉比前些年都多了不少。书本身有个好处,无论是出版还是阅读,都可以做历史积累。今年看的书,并不需要一定在今年出版。而每年看什么书,也不需要去看各网站出的什么劳什子书籍榜单。首先这些榜单基本都带有浓厚的营销味道,其次大部分华文书籍的榜单都不包含繁体中文书籍,我心里就奇怪,你说普通读者不关注繁体中文版的书籍,这很合理,但是你做个年度榜单,有资格推荐的都是出版业相关人士,这些人在推荐年度中文书籍榜单的时候,刻意漏掉繁体中文版,这不正常。我不太清楚其他书籍领域是怎样的,但是在推理小说的领域,个人感觉(不一定准)大概有40%左右的推理小说会先出繁体中文版。不要觉得这个比例很高,放到十几年前,基本上100%的推理小说都是优先出或者只出繁体中文版。这些年大陆这边推理出版蓬勃发展,能够从一开始的完全落后到现在交替领先,已经是很了不起的成就了。而更重要的事,繁体中文版的特殊之处,还在于有一部分推理小说,在有限可见的时间里面根本出不了简体中文版。要看,要么看原版,要么就只能看繁体中文版。实际上这些年购买繁体中文版的途径是比之前更加顺畅和方便(此处不能细说),但榜单当中很少能够看见繁体中文版图书的身影,确实很令人遗憾。
既然提到了繁体中文版,那么实际上更进一步,今年的怪现状中还存在电子书和实体书之间的广泛争论。争论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做电子书(无论盈利与否)放到网上是违反版权的行为。这点本来没有什么好争论的,不过在这个行为中发现挺多双标的行为,我自己看着这些行为倒是挺恍惚的——比方说某个编辑激烈地反对做电子书的行为(确实也不该做电子书),但在去年还是前年,他还专门微信找我要一本电子书,美其名曰想评估一下这本书是否值得出版。当时我并没犹豫就直接把电子书给他了,但后面看到这位编辑激烈的反对电子书,我自己倒是惴惴不安,别人明明反对电子书,我还要传电子书给他,我的行为无疑是在坏别人的清誉。因为我看到那位编辑在豆瓣说说上问友邻求一本书的电子版,然后有热心友邻回复了下载链接,过了几十分钟之后,我再去看豆瓣时间线,发现那条豆瓣说说没有了,应该是编辑自己删掉了吧。这个时候我还是很疑惑:如果你觉得求这一本电子书是正当行为,那么没有必要在拿到电子书之后删掉豆瓣说说链接;如果你觉得求这一本电子书是不正当行为,那么你本来就不该发这条豆瓣说说。不过还好,虽然我对这种行为仍然感到很疑惑,不过我还是释然了,至少说明这位编辑还是需要看电子书的嘛。
如果说上面是关于盗版电子书的争论,那么接下来还有关于正版电子书的争论。今年可能有不少编辑觉得,正版电子书的包月模式(说的就是你微信读书)影响了编辑的收入,仔细一问,发现电子书平台对读者收包月的钱,但是对出版社结算的时候,并没有按照单本模式来付费,这样进入会员书目的电子书越多,那出版社确实就亏得越多。关于这个问题的争论,一开始有一些编辑觉得不能上电子书,想找外方停止出售电子版权。对此我的看法是:出版社到底亏还是赚,这个事可能不太能说清楚,大家都觉得出版社很难盈利,但为什么QJF范新退场的时候,还能领到一千多万的分手费(数目道听途说,不一定准确),这样看来出版社赚得还蛮多嘛。但另外一方面,很多编辑也真实反映(我相信他们的反馈是真实的),出版社电子书部门的存在和出售电子版权,会让实体书编辑的奖金收入下降。那么这个问题就很微妙了:出版社能赚钱,但基层编辑的收入又在下降,那么出版社赚的钱去哪里了?是老板那里吗?老板拿了大头,反而利用按照出版社内部的奖金发放规则,给实体书编辑的奖金开支进一步减小(这也算是降本增效吗),所以这个问题的本质矛盾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至于停售电子书版权的做法,让人想起资本主义刚兴起的时候,工人觉得是机器夺走了他们的工作机会而去砸机器的做法,后面的时候历史书上也都写了。我想说的事:出版社赚的钱,大头被谁拿走了,那么谁就是主要矛盾点。在豆瓣上找读者诉苦出版行业的不容易——今年这环境,又有谁容易了呢?无产阶级应该联合起来一致向外,而不是相互指责吧。我看到有的微博大V,甚至都觉得通过刷阅读时长得免费体验卡、看正版电子书的人不算支持出版业。拜托,读者是合理合法看正版电子书,这种都还要被嫌弃?这种合法的看书方式是微信和出版社的老板提供的,要找应该去找做决策的人,怼读者有什么意思呢?哦,微信和出版社老板都怼不动是吧,合着读者就是软柿子,可以随便捏?
我不知道有的人是不是把书当成宗教,觉得不符合自己定义的阅读习惯的读者,都不算读书人。如果是这样的话,那这种宗教我也只能敬而远之。比方说有的微博大V猛烈抨击做电子书放网上的行为(有一说一,这确实该猛烈抨击),但是又觉得,出版社在腰封上虚构不存在宣传语的行为是历史遗留问题,讲起这事仿佛还觉得是出版业美谈——拜托,这是欺骗消费者的行为啊。你看同样是不正常行为,为何只抨击一种行为而怼另外一种行为熟视无睹呢?现在商品打广告可以虚假宣传吗?如果不能,那腰封上虚构别人没说过的话,是不是虚假宣传?消费者因为虚假宣传买书被欺骗了,出版社能召回这批不合格产品吗?没有的,都没有,只有多年后的“行业美谈”呢。所以这个时候我觉得,有时候读者和出版社,大家谁也别嫌弃谁,都是半斤八两呢。
一口气喷了这么多,并非我本意,只是今年看书的时候觉得这些幺蛾子太多了,实在是不吐不快。接下来还是要回到正题,今年看了100本书,还是应该把当中觉得有价值的书列出来。读书并不能让人记住什么,我们只是尽量不让自己忘记罢了。下面列出的这个书单,本来还应该增加一本的,但是想了想为了保住那本书的豆瓣条目,还是算了,本来那本书也写得不是特别好。
12. 《学神》&《县中的孩子》
同属教育领域研究,但是走向两条完全不同路线的书。正因为如此,反而适合同时比对阅读,中国的菁英阶级正在形成,中国的底层农村也在发生始料未及的变化。虽然这两本书都有作者本身所处阶级的局限性,但是对比着一起看,基本就能同时感受到中国教育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两本书各自都是四星水准吧,因为都属于开创风气之先但都还没做到极致的作品,必须合起来阅读才能做到超五星的效果。
11. 《沉眠的牢狱》
虽然有个诡计一早就猜到了(那个地方确实写得也不太自然,不符合有便宜不占就是王八蛋的人性),但是看到最后故事的结构,会发现这个故事像蛇一样巧妙首尾衔接了。在短短篇幅中写出这么厉害,描述又简洁利落的故事,实在难得。
10. 《ペルソナ探偵》
隐藏在细节当中的四篇短篇推理小说。前三篇将伏笔埋下,从我个人观感来说推理震撼程度从1到3依次递进,最终话则是将前面伏笔全部回收,实在是让人特别爽快的阅读之旅。
9. 《Death in the Back Seat》
这本书断断续续看了好多年,终于看完了。实话说这本书最出色的地方是故事的节奏,基本上每一章都给贴心给读者一个推进的线索或者提神的情节,容易让人有兴趣继续读下去,这样平稳推进的欧美推理小说感觉并不算多。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搭车人毫无征兆死去的特殊谜面,也为本书增色不少,毕竟这个谜面很像随机杀人,要写出令人信服的作品,那可真不容易。
8. 《方舟》
暴风雪山庄模式的杰作!对几个杀人事件疑点运用和逻辑推演非常棒,故事最后直击思维盲区做法也给人畅快淋漓的感受。作品在诡计中大胆应用现代科技元素,颇有新意。当然,对于第二起杀人案中使用的现代科技元素,我个人认为那部分并不符合现实,不过整体来说瑕不掩瑜吧。
7. 《犬之力》
这情节可以用野蛮来形容了,读起来能感受到字里行间的张力,没有热血澎湃的感觉,只有一堆被命运和欲望操弄的人。下册其实把毒品战争写到了更广阔的世界——当然也正是因为写得更多,所以这书没法出简体中文版。如果说上册的布局让读者进入状态还比较缓慢地话,下册阅读起来就非常精彩了,基本上每个情节都是生离死别,足以让读者屏住呼吸,一口气看完。啊,顺带一提,这就是我刚才说的那种短时间出不了简体中文版的好书。
6. 《杀意的临界点》
故事和诡计结合得绝妙。此前道尾秀介的书总给人一种故事和诡计都有那么一点,但是都不够极致的感觉;但这本书真是能让人见识到两方面都火力全开、牙膏挤爆的道尾。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我联想到了西泽保彦的《收获祭》,两本书在感情上其实有微妙相似(当然西泽口味更重就是啦),从过去的案件中寻找救赎当前问题的方法,道尾巧妙设置了剧情推进的结构,又让故事的真相在最后爆炸开来。这本书和《向日葵不开的夏天》一起,是我看过道尾作品中最佳的吧。
5. 《收获祭》
隐忍加残忍的故事,没想到西泽保彦能够用这么长的篇幅写出这样纯粹的社会派推理小说。小说里面完全没有一丝一毫西泽以往的幽默行文,从一开始就笼罩着沉重的气息。西泽也是多面手了呢。
4. 《晶片戰爭》
科普书籍可以讲清楚芯片的过去和现在,但很难准确预测芯片的未来。作为需要比拼国力和市场才有可能攫取到的明珠,作者在本书中也无法预测未来中国能否搞定芯片的产业链。当然,我个人作为芯片行业的从业人员,我仍然倾向于我们国家最终能实现目标,爬到半山腰是不能休息的,要么直接下山,要么就只能硬着头皮继续往上。借用一句话吧:“芯片是人造的,不是神造的。”
3. 《象之首》
简直是白井的疯狂完全体。刚开始看到伪解答的时候,我心里有点惊讶但转头一想这也就是白井的正常发挥罢了,结果最后看到真实解答的时候,才意识到白井在这本书里面用了多么恶毒和恶心的诡计——但又完全是白井自身的鲜明风格。他的书基本都有一个匪夷所思的设定,一开始看的时候总会有种超脱现实的科幻感,但最后总能给出回归逻辑的谜底解释。这本书主要的科幻感在于多重平行世界和时间回溯,但他又引入了量子力学叠加和坍缩的概率,把不同平行世界发生的事情又紧密联系在一起,这就铸造了诡计的基础。实际上从故事本身来说并不见得很复杂,但因为这些设定的关系,白井玩出了花来,真的写出了超然而丰富的推理小说。
2. 《名侦探的牺牲》
用三起案件构筑了多重解答的框架,架构上也遵循了层层推进的方式,让读者感觉解答越来越靠谱。白井尤为可贵的是他还在小说中思考了多重解答的必要性,给推理游戏找到了合适的智斗理由,这样一切从逻辑上来说都变得顺理成章了。
1. 《巴别塔》
近五年来读过的最好科幻小说。我真心觉得所有做过翻译这件事的人都应该来看看这本书,毕竟这是本利用翻译这个概念来构造这种神来之笔的设定,并结合近代史上帝国主义侵略其他国家的历史来写成的科幻小说,简直可以用独一无二来形容了。当然这本书虽然绝大部分笔墨都在描写英国的事情,但实际上中国人读这本书恐怕会有更深刻的感受。因为语言的差异性,结合白银的实体而做成的强大武器,恰好暗示着先进文明和落后文明之间的鸿沟。很少有人会觉得翻译本身也是武器,但读完这本书,绝对能让人理解翻译的重要性和神圣性。
欧阳杼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但将永远存在 (15人喜欢)
- 2024年阅读总结:对书籍的恶意 (84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