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我们要在无尽的绝望中尽最大可能快乐活着。
如果世界变得越来越荒谬,那么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赋予它一种风格。
—— 卡尔维诺
很奇怪2023年竟然比2022年更难以概括,喜悦和痛楚从来不曾形单影只出现。我很高兴我的大脑学会了选择性记忆只频频回放快乐,但文字总是坦诚,打着字的我一边回忆一边就不自觉就开始往年终总结的天平上放下不那么愉快的砝码。
在这天平之间,阅读依旧是我的自留地,我为数不多的安全区,我开辟的平行宇宙。
2023年也有好好读书,总计阅读94本,虽然没有完成去年心里定下的100本Flag,但明年一定行!
今年阅读类型还是小说为主,其他为辅,去年读俄罗斯文学领教了陀思妥列夫斯基的精神状态,今年又读了托尔斯泰,发现两位文学泰斗的作品相映成趣,一起对比更有感触。
另一大改变是今年读的诗集数量大大提升,诗集真的不适合电子化阅读,对我个人而言读诗极其耗心神去感受领悟,读得非常慢。但今年的我也许是心态成长了吧,即便在嘈杂环境也可以读的进去诗了(虽然依旧读很慢),继续修炼。
接下来回顾下2023年我读到了什么好东西~
虚构类
排名不分先后,想到哪本是哪本。
01 陀思妥耶夫斯基《卡拉马佐夫兄弟》&《死屋手记》
又是一部看了就停不下来的沉浸式戏剧。卡拉马佐夫在被陀老在文中戏谑为骂人的话,的确,无论是父亲的自私贪淫,大儿子米嘉的狂暴冲动,二儿子伊万的冷漠渎神,足以令人对这一家子敬而远之。偏偏小儿子阿辽沙展现出来了善良宽容,人人都喜爱他。西方故事里最经典的“弑父”情节,让读者一步步地走近主人公们的内心,聆听和共情他们对自我的拷问:“上帝是否存在”、“道德底线又在何方”。读陀老就必须做好心神激荡的准备,人性的刻画始终是他作品永恒的主题,如此之深邃悠远,每读一本就感叹一次。
没有亲历过流放坐牢是写不出这本内容的,陀老以讲述身边人日记的方式描绘了在西伯利亚十年之久的流放牢狱岁月。坐牢的人犯着不同罪孽,这是一群“坏人”,可陀老让读者见识了坏人们作为“人”的一面,他们也会期待圣诞节,期待简陋却难得的戏剧表演,怜爱小动物,会自然划分阶级抱团,会偷懒耍滑酗酒打架……人性的复杂是永恒的主题,感受到了陀老对于罪人的慈悲心。
读陀翁就像喝酒,你要是不准备一醉方休就最好别翻开,因为翻涌的情绪会直接淹没你,酒精上头之后由不得你撤退,非得读到最后一页才能罢休,这就是陀翁的独特魅力。
02 托尔斯泰三部曲 《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
如果说陀老是带你进入底层人民的苦难,那托老则是让你见识俄国贵族高层生活,两者对照拼出一个完整的俄国。以俄法战争为主轴,战前贵族名利社交场的纸醉金迷和八卦算计,战争开始后揭开战争是无序混乱偶然的事实,对于被神话的拿破仑托老试图祛魅一直在批判,战后将军被架空太真实。非常喜欢安德烈三次与死亡面对面而引发的思考。皮埃尔这个角色成长明显,私生子好运气继承大笔遗产,沉迷美色娶了招架不住的海伦,绿帽子一路带到尾;不善理财被管家糊弄挥霍掉财产,莫斯科城被弃救人稀里糊涂被俘虏受苦却因此摆脱了浑浑噩噩生活。娜塔莎非常活泼的少女,被想象中的爱情引诱差点私奔,没想到变成一心只爱家庭。看完故事好像也跟着经历了他们的人生
真正意义上的大长篇,都是写尽时代变迁种种景象。个人、家庭、国家、整个社会从来无法彻底割裂,时代的命运正是由个人的命运写就。作为读者的幸运是虽无法亲历,但可以通过文学作品去感受。
如果是学生时代读也许根本理解不了这个故事,现在读也不敢说完全读懂,但有所领悟。故事分成两条线,一条是安娜、卡列宁和伏伦斯基的感情纠葛,另一条则是列文追寻心灵的成长线。安娜的悲剧在于人性的天真与贪婪,欲望和爱在激情燃烧时很难分辨,她奉献了道德和名声,抛夫弃子投身于这场轰轰烈烈的恋爱,但回归到平淡生活相处,安娜却没有心理准备,一时冲动葬送了自己。列文懵懂地在花花世界里寻找人生意义,他的天真同安娜不一样,他仍理智思考,虽然最后是从哲学回归了宗教。 P.S. 这么多人物出场交织,视角各种切换,故事却读来如此顺滑,五十多万字还意犹未尽,果然还得是看经典小说啊,酣畅淋漓!
读长篇读出了短篇的不过瘾,这就是大师。虽然故事情节也戏剧化,但托翁的文风跟陀翁完全不同,更像品茶,不激烈但难忘悠长。
这本大部头没有想象中那么难啃,故事主线清晰支线少,几乎可以一气呵成看完。故事结尾主角有获得如复活一般的新生吗,我觉得没到这个程度,只能说他从过去奢靡堕落只顾享乐的贵族阶级式生活中醒来了,为被他辜负过的女主案情奔波希望帮她脱罪,甚至还跟去西伯利亚流放等一系列行为,他从麻木的人变成一个仍存良知的人,但离真正的老百姓还远的很。监狱的详细描述写的非常精彩,但最后主角的心灵平静归于宗教,时代局限性也没办法。ps:不知不觉今年托尔斯泰也三部曲了
这本无疑是三部里相对轻松的,探讨主题:人如何觉醒并自我救赎,托老给出的最后答案是神学。在我看来有些不可思议,但只要获得心灵平静,无论哪一种答案,都殊途同归。
03 《呼吸秋千》
原来麻木的痛苦可以用如此纯真诗意的文字表达出来,就像书名,呼吸之间任由求生本能和沉沦来回拉扯。劳动营的苦难不凛冽逼人,但它慢慢融化掉原本的自我,哪怕获得重回故乡机会,化了就是化了,还原的只是躯壳和空落落的心。整本印象最深就是写饥饿,被饥饿天使占据的滋味我未曾懂得,但切切实实被作者笔下的饥饿感吞噬。今年读到的非常惊艳的短篇,久久难忘。
这本让我想起来去年读《夜里老鼠们要睡觉》的惊艳,同样都是讲战争创伤,但两者很不同。赫塔·米勒用最纯净的词语去收容最深切的苦难,你读着轻飘飘的,如同雪花般透明的字句,但触摸到的是浓缩了整个冬天的刺骨寒意。
04 《都柏林人》
前面的短篇里喜欢《有一片阴云》,乔伊斯把控微情绪转换跳脱,如此流畅。但我完完全全被《死者》这一篇惊艳到,五星打给这篇。读到末尾,恍然字里行间也如同故事里飘起了雪,是洁白的,也是灰暗的。一定要引用一下最后一段,我反复背诵:“他听着雪花隐隐约约地飘落,慢慢地睡着了,雪花穿过宇宙轻轻地落下,就像他们的结局似的,落到所有的生者和死者身上。”
这本是在《岛屿读书》节目里被安利到,当时在节目里打动我的这一段,果不其然就出自最爱的一篇《死者》。从此以后冬日黑夜里,脑海里都会浮现这段吟诵。
05 《项塔兰》
没到过孟买,但好像已经和林巴巴一起在这座交织着暴力、犯罪、热情、真诚、哲学和爱的城市流浪许久。读完依旧很难想象这是作者亲历,也因此摆脱掉道德观约束只当成一个冒险故事酣畅淋漓地阅读。太过于丰富绚丽,也太惊心动魄,最重要的是三部读下来,无论是林初入孟买和贫民窟结缘,或是逐渐混入黑帮为“教父”远走阿富汗,还是最后回到孟买见证帮派火并,跌宕起伏节奏里故事底色仍充斥着迷茫,林追寻着自由,但他没得到过,也许这段东奔西走流浪日子里最令他感到接近自由的是那个赐他新生名字“项塔兰”的小村庄吧。
想了想还是分在了虚构类,虽然简介说是作者亲身经历,但阅读体验就是在读一篇扣人心弦的冒险小说。项塔兰,是作者的新生之名,但我总觉得他错失了真正可以让内心平静的机会。他的本性要他游走危险刀尖,曲折离奇对读者来说是好事,对他本人就不太确定了。看完以后对想象中的孟买的好感上升许多,一个神奇的城市。
06 《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
书名和开篇第一句就告诉了读者故事结局。一桩世人皆提前知晓的谋杀案,偏偏就由如此多巧合构成了宿命的雪球朝着既定的方向滚落。多个群像视角切换,从不同人的角度讲述谋杀案当天场景,结构编排极精巧。马尔克斯是这出大戏的导演,游刃有余地把握节奏引领读者沉浸其中,重现案发现场这段太精彩了,圣地亚哥这句“他们把我杀了,韦内姑娘”一出鸡皮疙瘩都起来了,大师的掌控力真的好强。
如果你想看看小说是如何调度人物和情节的,这本短篇无疑是绝佳参考。作为谋杀案,凶手没有悬念,甚至杀人动机也被早早宣扬,人人都以为别人会阻止,却都成为了命运严丝合缝的一环。结尾看到谋杀案发生,有一丝这个世界好荒诞的诧异,回过神又觉得这就是人性。
07 卡尔维诺 《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树上的男爵》
“柯希莫·皮奥瓦斯科·迪·隆多——生活在树上——始终热爱大地——升入天空。” 为了与他人真正在一起,唯一的出路是与他人相疏离。读卡尔维诺总会看见他保有的纯真,生活在树上的柯希莫顽固地守着不离开树的准则与世人保持独立距离,但他从未因此与人群隔绝。最后柯希莫的结局非常喜欢,这才是作为传奇人物应有的谢幕。
少数的读完特别羡慕的主人公,能有多少人可以坚守自己的本心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我喜欢热闹,但需要独处,边界感如何建立,又怎么守护,真是难以把握。
翻开这本书没有想到会是如此精巧又庞大炫目的盗梦空间般层层嵌套的故事开头合集,好奇心是读者自愿奉给作者的牵引线,作者精心地编排整本结构,刚开始是摸不着头脑,越到后面就带着“我倒要看看故事结局是什么”就不自觉看完了(作者预判了读者心态,这刚好是第十个故事标题哈哈)。寻找失落的故事下半部分作为整本主线,男读者,女读者穿梭在各个新故事中拥有新身份新故事,再加上作者频频与正在阅读的我对话,恍惚间觉得也许是误入了一场沉浸式文字迷宫情景剧中。
卡尔维诺要是开始炫技,我只能投降。非常奇特的阅读体验,你永远不知道故事下一秒会如何发展,甚至卡尔维诺也预判了读者的预判,都可以想象到他写下时的得意。马尔克斯那本是反向编排,告诉你果,一起来看这结果如何长成;卡尔维诺这本是嵌套编排,套娃般引你转圈下行,转晕了也转嗨了。明年要接着读卡尔维诺,好喜欢!
08 《海风中失落的血色馈赠》
读完仍觉得布雷顿角的风声在我耳畔穿梭,矿工或渔民,一代代人与这片土地紧密相连,几乎不觉得是小说,而是某个遥远地方某家人族谱记载的历史。同名这篇喜欢,学习了炉火旁谈话朗姆酒+糖+热水的调酒方法,冬天试试。最爱的是《去乱岑角的路》,模糊地觉得这条路和记忆里童年回老家过暑假山间那条很难走的路好相似。
有的小说是一生一次的会面,有的则是想反复回味,这本属于后者。虽然不是每一篇都特别打动我,但想到这本我就仿佛置身了起风的海边或山崖,情绪氤氲着,想听风多讲几遍发生在这儿的故事。
09 《如雪如山》
第一个春运故事看完,就笃定作者定是女性,不然捕捉不了如此细节生动的女性困境,那须得亲身体悟。铺天盖地的比喻和炫技式地细枝末节巧劲儿,起初总觉得有点雕琢过分,故事一个个地看下去,逐渐被吸引,《纪念日》这篇写得真好,情绪转换像一部缓慢的文艺片。再往后是《春之盐》,绝妙的名字配合沉浸式产后抑郁的体验,那种日积月累的麻木是春光的阴影。最喜欢的同名这篇,雪山一直存在着却被忽视,伤痛也是。
距离读完这本小说集已经快一年,偶尔还会想起某些故事的片段,这就是作者的成功。不知是不是同为女性缘故,我总能嗅到女性作家的独特细腻,写作不分性别,但有一些难以言表细节若非女性绝不会察觉到,我与作者会心一笑的时刻不太多,喜欢这本。
10 《最小的海》
比起文字,先在岛屿读书里见到了作者叶昕昀本人,印象里新锐傲气。“余华高足”的名头金光闪闪也是无形压力,节目里文坛大佬们都提到了她这本集子里开篇的《孔雀》很好,直到看过之后才真正信服,确实好。她拥有女性作家的细腻(在《日日夜夜》淋漓尽致)和审视生活的冷酷,那些晃神的瞬间成为了叙写的焦点,可以继续忽略,但它永远不会消失。《孔雀》、《最小的海》和《日日夜夜》太喜欢,有惊喜。
其实这本小说集相比于今年读过的很多小说在技巧性上显得青涩,但作为青年作家的初出茅庐之作,不得不说我被她各个故事里游走的冷酷和温情交织所吸引,这个劲是让人惊艳的原因,也记住了叶昕昀本身,而不是她顶着的名头,期待她写个长篇。
非虚构类
11 《阿加莎·克里斯蒂自传》
阿加莎无疑是我最喜欢的侦探小说家,这本自传跟她的小说一样有趣!一个热爱滚铁环的小女孩,一点点成长为大作家,我读到过几乎所有的作家经历共同点都是他们极其擅长从日常生活里汲取养分累积写作素材,阿婆也是。经历两次世界大战的她人生经验超丰富,战时当护士又懂配药(谋杀案毒药知识来源);环游世界到没钱吃饭(胆子真大啊);跟随第二任考古学家丈夫参与考古工作;不拘泥侦探类型小说,写剧本改编剧本,也写短篇旅记和小说(换笔名很真实);不擅长在公众前做事,被自己作品庆典拦在门外不好意思开口说自己是阿加莎(社恐本人)……作家是编织故事的人,读者隔着故事偶尔猜测作者是怎样的,好有幸通过自传多多了解了阿加莎而没有想象幻灭
又鼓起勇气读传记(很怕对作家本人幻灭),虽然我一直秉承人作分离,但读完我喜爱的阿加莎自传不仅没幻灭,反而觉得她更亲切了,意外之喜。找机会要重温下阿加莎的侦探小说,了解了她本人生平再来读,也许会发现一些隐藏小彩蛋。
12 《翦商:殷周之变与华夏新生》
翔实的史料考据,加上脑洞巨大的想象,配上作者流畅的文笔,即使是历史类也毫无枯燥感。看完三星堆之后就对商代好奇,对商的所有印象都来自《封神榜》传说阶段。而当作者将夏商时期的繁荣与残忍同时呈现给读者时,不由得庆幸商朝灭亡挺好的。书中大量描绘“人祭”、“人殉”、“人奠基”的考古场景,血淋淋的历史,让人逐渐抑郁。另外从历史学角度对《易经》进行分析,很新颖,毕竟刻板印象《易经》是用来算命的,倒完全没想过是用来记录密谋翦商。读到周朝建立,周公废除人祭建立周礼还有点感动,华夏文明由此开始转折。
读完有点不想去河南殷墟博物馆的程度,夏商时期的“人祭”太过于残忍,很多风俗对现代文明来说是不小的冲击。
13 《失落的卫星:深入中亚大陆的旅程》
读之前对中亚知之甚少,想来也不太有机会去到书里描写的这些遥远国度,但借文字的光我能够想象,从中亚厚重灿烂文明遗迹里向我吹来一阵风。
这是刘子超三本游记里我最喜欢的,他的古今同叙写作方式与中亚文明很是相配。中亚的灿烂文明如今蒙上了些许风沙,文字跨越距离和时间,见字如面。
14 《人间草木》
“我寻找什么?寻找潇洒。” 带着笑和馋看完的一本,汪老真的太洒脱淡然,连带着读者也跟着他一起乐呵。他写自然花草树木,写各地游记,写当地特色食物,写西南联大清苦却自由的求学岁月,写动乱时期苦中作乐随遇而安,汪老的文字虽有愁绪却无怨气,好像一阵清风拂过心头,治愈满满。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那就读读汪老,保准吐出一口浊气,治愈舒畅。太喜欢汪老的文字,通达明朗,烦心事都抛之脑后吧,先想想开心的事。
15 《我与地坛》&《病隙碎笔》
再读史铁生,好像比从前更能懂得他一些了。地坛,母亲,朋友,还有最重要的救赎——写作,这一切让史铁生的文字如此温情又充满希望,那是一种被命运折磨的过来人才独有的悲悯。“在这一天以后所有的光阴里,你逃得开某种意义,但逃不开意义,如同你逃得开一次旅行但逃不开生命之旅。” 心情低落时能重读真是太好了,在我心的“地坛”丧一丧,再出发。
“我原是不住的游魂,原是一路汇聚着的水流,浩瀚宇宙中一缕消息的传递,一个守法的公民并一个无羁无绊的梦。” 史铁生因生病而拥有了大把思考的时间,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好事也是坏事,易碎的细密闪烁的思想火花,有的可以点燃心灵,有的则是焚尽希望,他想的多深刻,也就多痛苦。
上天可以夺去健康的体魄,但夺不走一个人的思想。史铁生的文字从《我与地坛》开始就一直作为我的某种精神力量,倒不是说有多么激励人,但当走近他的平静和痛苦,去看他的思索和不解,我的内心就会慢慢归于宁静。
16 《看不见的女性》
想买一本随身带着,在遇到男性傲慢视而不见女性困境或者找借口的时候甩给他们看看这翔实的数据。作者引用了大量数据从日常生活、职场、设计、医药、政治生活各方面来展示性别数据缺口,被粉饰太平的“男女平等”,在事实面前显得如此苍白。看到医药这章我真的被震惊了,没有想过同一种药会因为性别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效用,有的甚至对女性适得其反,看病的时候从未被提醒过,而这是因为在药物临床试验时多以男性作为被试对象,女性数据再次被忽视了,好离谱啊!我们这一代一定要努力,要让这个假装看不见女性的世界被呐喊声惊醒,不得不与我们对视。
比不公平更可怕的是,对不公平故意视而不见。如果女性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某些领域被排除在外,又如何发声去改变它呢?至少,我们自己要看见自己。
17 《少年凯歌》
是不为人知的陈凯歌,读完才明白为什么《霸王别姬》拍得那么那么好。院里烧书的火堆,云南大山的山火,奇妙地重叠成了时代的一场焚尽天地熊熊烈火,有的人成为了灰烬,有的人从灰烬里走出来,告诉我们往事并不如烟。
灵气仍在的陈凯歌讲述他的少年时代,让我暂时可以忘记他现在拍的这些电影。
18 《风的女儿:二战德国女飞行员的交错人生》
双生传记,同一时代成长起来的两位优秀女飞行员却因为各自不同的选择过上了完全不同的人生。梅利塔几乎在她的能力范围内做到了最好,无论是刻苦工作的工程师,还是技艺高超的飞行员,还是尽自己最大努力在动荡不安时局庇护自己家人,真的非常钦佩她,尤其是最后她独自开飞机穿越战区去寻找被关进集中营的家人,被女性坚强的力量深深感动!只可惜命运没有让她能够撑到一切结束。作为对照,汉娜更像是随意挥霍飞行天赋善于把握任何台阶追逐名利的任性小女孩,借用书里人物对她的评价“我喜欢她的勇气但憎恨她的政治倾向”,尤其看到战后她幸存还依旧鼓吹希特勒不正面屠杀的事实,真的很生气!
第一次完整地了解到飞行员这个职业的成长经历,尤其还是数量特别少的女飞行员。两位履历相仿性格却相反的女飞行员在同一个时代划过自己的轨迹,对照着看确实很有意思。
19 羊道三部曲:《春牧场》、《前山夏牧场》、《深山夏牧场》
原本是给旅程的飞行时间准备的,奈何去程太兴奋回程太疲倦,没空读,倒是坐在路环海边吹着风读了大半。读李娟总是可以感受到平静的力量,在喧嚣之外的苍凉牧场,游牧民不断在天地间转移。其间的生命力也像春牧场刚冒出头的点点绿意,让人欣喜。牧民们把奔波搬家当做节日,精心打点行李,盛装行走在艰险路上,是对去路的期待,也是对走过的路一种仪式感。
“生活总是在到来与离开之间,只是经过而已。” 进入冬库尔的生活确实松泛了,劳动和艰苦依旧是牧场生活的主调,好在生活里闪着光的片段能够给予人们慰藉:深夜参加的布依舞会;哈萨克婚礼;吵吵闹闹互换衣服的三姐妹;令李娟赞叹的变成草原传说的美丽少女苏乎拉;迁徙中哺乳的新母亲;还有李娟写了又写的牧场风光,羊羔和羊妈妈,受伤的母黑牛…… 很期待下一本进入深山夏牧场,草原的风像海浪一样穿过树林,我也想像风一样吹进夏牧场。
寂静的深山夏牧场在李娟眼里,其自身就是一场盛宴,洋溢着活力。越深入牧场,就越想要拥抱未曾被雕琢和打扰的自然。这片土地的欢乐和痛苦都如此不加修饰,如此简单。
如果我不知道读什么,我就读李娟,绝不出错。李娟笔下的新疆永远最吸引我,甚至连日复一日劳作她都写的令人神往。她身处旷野,笔下便也自由如风,不加掩饰,不是完美的仙境,但是真实存在心中的乐土。我和新疆也不知道还有多久才见面呢,念念不忘。
20 《昨日的世界》
那个“昨日的世界”不过距今百余年光阴,却如此多变起伏。借茨威格忧愁的目光回顾了欧洲的兴衰,那是群星璀璨的时代,也是人性跌落的时代。茨威格写他经历两次世界大战一路走来的过程,花了很多笔墨来描述这一路所遇到的各位名流,罗丹的忘我创作,弗洛伊德的带病工作,与高尔基的谈话等等。当然更多是他内心情感的变化,茨威格真的很会写,对祖国家乡的热爱,被迫寄居他乡的痛苦,最大的悲伤是他亲眼见证了令他向往并自豪的欧洲文明是如何被摧毁的。活在今日的世界,愿永远不会有战争。
就一起回到昨日的欧洲,看它如何在百年中辉煌灿烂又如何被两次战争摧毁。时间最为残忍,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被时间无情碾过,与茨威格同感受,也希望这样的战争之变不要再发生了。
21 《可能性的艺术》
给我的2023年非虚构阅读开了个好头,精彩。读完看评论了解到是播客讲稿,难怪语言如此生动,很容易让人看进去。作者列举了大量的国家政治例子作为观点的佐证,我印象特别深刻是对“民主和自由”的讨论,一直觉得民主和自由相伴相生,但现实里也有法国大革命时期法国“不自由的民主”。另外就是对“文明冲突”的讨论,作者分析了三个层面“历史文明圈”、“国家之间”、“各国内部文化内战”,确实还挺引人思考。最后总结确如作者所言,政治是可能性的艺术,不是魔术。世界如此复杂,我们每个人身处社会中,身处政治中,身处变化中,坚持思考很重要。
非常汗颜今年基本就没怎么读过这类书,好歹还读了一本好书。非常浅显易懂的讨论,即使有概念性探讨也不会枯燥无味而是结合大量的实际例子,不是照本宣科。“民主和自由”这一主题是最深刻,一切都在变化之中,没有绝对的规则,只有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诗歌
斗胆推荐几本今年读到的诗歌集,没有推荐语,全凭感觉。
今年的惊喜是认识了保罗·策兰,真是天才诗人啊!
22 《另一个,同一个》
“诗歌要回归那古老的魔幻。它没有定规,仿佛在暗中行走一样,既犹豫又大胆。诗歌是神秘的棋局,棋盘和棋子像是在梦中一样变化不定,我即使死后也会魂牵梦萦。” 高中到现在,最爱的诗依旧是博尔赫斯的《我用什么才能留住你》,美到令人心碎落泪。
23 保罗·策兰 《罂粟与记忆》&《暗蚀》
“……我们彼此相望/我们说些黑暗的事/我们相爱如罂粟和记忆/我们睡了像螺壳里的酒/像海,在月亮的血色光芒里” 会拽人进入漩涡的诗句,要在深夜安静时刻阅读。
“那望断虚空也不模糊的目光/我比你多一次死亡/我曾死过/是的,多一次” 比上一本的语言更具穿透力,诡谲地捏痛心脏,又不得不拜服。策兰真是天才,尾篇列出了诗人对诗稿的推敲过程,受益匪浅。
24 《失乐园暗影》
“所有过去的日子/和即将到来的日子/都在榨取今天。” 简洁的短句迸发思绪的闪光,诗人深深地问着关于死亡、痛苦和爱永恒的问题,落笔却依旧没有答案。最最喜欢《七月》这首:“……她是夏天,以灼烧的眼睛/跨越数世纪/她东奔西走,剔除大地的骨骼。”
以上就是2023年的读书小总结,感谢阅读。
盘点2023年的Flag是一个也没有完成呀,所以2024年就不设限了,阅读应当是自由散漫的舒适之旅,沿途如果能够收获什么当是意外之喜。
祝大家和我2024年读到自己喜欢的书,明年年终总结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