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阅读总结
2023年对我来说是很奇怪的一年。 说过得慢,去年年底因为不可抗力而提前放假,因此能提前把年终总结写完还不用准备考试,自己在屏幕前打字的场景印象还是挺深刻的。但要说过得快吧……一年365天,想想自己也是干了挺多事的。虽然这种论点老生常谈了,但是也的确是十几年来第一次有这么强烈的矛盾感。
先在阅读总结之前说些废话吧:
今年在豆瓣标了200本书。除去一些补标的之后,新读过的大概有170+本。年初立下的阅读flag基本都拔得差不多了,算是自己会觉得可观的成绩。 关于书籍,非常高兴的是无论在线上还是在线下都认识到了挺多兴趣类似的友邻,在现实中的传教事业也进行得算是成功()去年读的书80%以上都是推理,这个数据怎么看都过分恐怖了,所以今年尽量读自己会感兴趣的作品而不是单纯补完书籍。不过年初想读的相当一部分作品都没看多少,比如《噬谎者》《Q.E.D.》这些漫画,阅读计划也基本处在随时都可能被其它书插队的情况。24年上半不出意外的话会忙于中考复习,什么时候能把想读列表里的书整完还是个未知数,不过至少也得是在暑假往后。希望明年可以顺利吧,我和各位都是(祈祷)。
这一年从七八月份开始算是重拾起了对影视的兴趣(然而还是有很多剧集的续作没补,啊啊×),也在朋友的影响之下开始去大量看了电影。可是由于看的量实在不多,咱也没法说什么特别值得说的东西,所以要是想搞影视总结的话也得是起码明年了。不过22年年终总结里说到的,要在标题里面把“推理”两个字去掉这点倒是实现了,好好好。
在开始也没什么特别想说的了,开始正文吧。今年没有排名,因为阅读面实在不广,于是简单提一些尤其喜欢的作品就好。
1.《LOOK BACK》藤本树
说实话,一开始我对藤本树的印象不太好。至少在看他作品之前是这样的。纯粹靠刀死高人气角色来推动剧情、过于超前且脱线的展开——通过只言片语,我对他完全错误的了解或许就是以上描述的样子。而去年看的《再见,绘梨》算是我真正认识他的第一个节点。爆炸,真实与影像的交织,悲剧,吸血鬼,爆炸,以及最后的那一抹奇幻主义——诸如此类对上电波的元素,都成为了我对他以及他漫画的加分项。
去年年底到今年一月陆陆续续补完了他的漫画,现在来看是很难得的行为。一口气看完一个作家的作品对我来说好像是不常发生的事情,因为总会在某一个时候看麻了,所以除非是自己非常喜欢+风格多变的作家(比如去年的北山),我是不会这么干的。加上自己的阅读时间和阅读量实在不能算多,所以这样特殊的存在微乎其微。因此,藤本树的个人风格就已经很明显了。
我还是个比较倾向于给故事一个HE的人。藤本树给人一贯的感觉是脱线、cult,本人也相当地有个性,但他的故事又基本是以一个给人希望的结局结束的。看《炎拳》的时候,我的观感从燃到抑郁再到最末的释怀;早期的短篇也是有种扑面而来的青春气息。所以虽然中间的发展比较黑,看完之后却很难不说藤本树是个纯爱战士。
《LOOK BACK》是我目前看的最后一部藤本树的作品,也是他最好接受的一个长篇。两个少女的梦想,最终以背影结束。借这个故事,这卷很好地回答了一个不好回答的问题:创作是为了什么。
这个问题在《再见,绘梨》就有触及到,不过这一本带给我的感触更深一点。向2019年那起事件的映射,对逝者的缅怀。蓦然回首或是看着背影,总之不要沉湎于过去的时光里。看了很多遍,还是认为这是一份情书,一个创作者写给许许多多创作者的。
看到《Don't Look Back in Anger》的时候,去了解了一下Oasis乐队,对这本书的体会也更深刻了些。
2.《名侦探的牺牲》《象之首》白井智之
今年没排top榜,但如果要排的话这两本高低是个推理并列前三名。
把白井十年来的作品风格按时间轴来分成两部分,那必然是以2020年的《名侦探原田亘》为节点。在这之前的“第一时期”白井深藏于鬼畜推理的海底,有着超标的伏线、飘逸逻辑以及偶放光彩的诡计:"第二时期"白井则在故事上花了功夫。《原田亘》到《饮啜尸汁》,再到《名侦探的牺牲》,白井完成了一次堪称超进化一般的典型。以前写什么割跟球拉肠子之类的cult描述看看也就过去了,但《牺牲》里开头那段集体自杀描写给我看到胃痛。写作能力平方增长了属于是(×)而虽然不像料想的那样彻底上岸,而是转头又写出《象之首》这种爆炸性的小说,但故事也明显地好看不少。
《牺牲》是在大年初一那天下午开读的。白井之前的长篇给我的感觉就是推理好的故事不行,故事好的推理相对差点,加上整理好的epub文件有四百多页。所以我估计着起码得读到明天吧——结果晚上就读完了(笑)尽管在一些对于物证的解释上并不能令人信服(比较明显的就是关于衣柜和血迹的分析),对于几起不可能犯罪的解答也并不是所有解答都精彩纷呈。但是当看到100页的推理以及眼花缭乱的伏线回收时,面对如此庞大的组织网络,这些小问题略过也罢。并且,继《煮死》第一案以及《Detective Overdose》之后,白井将他擅长玩弄的多重解答结构引入到故事中,产生了绝妙的化学反应。仅仅改变一个大前提就能产生两个截然不同的“真相”,从技术层面上看就已经很强了,而将其与"信仰"与"现实"的宏观命题结合,则让解答的立意更上一层。后日谈中四两拨千斤的遗书逻辑推出动机又再次加强了概念。在这里不好做阅读理解,只须知道在《牺牲》当中,白井将推理和故事像融化低熔点合金一样,轻而易举地融在一起,完成了几近完美的转型。
而2023年的新作《象之首》从十月初发布起就开始期待了。各位会日文的友邻狂打五星也加剧了我的阅读欲望。在民翻大佬堂堂完结那周的周六早上六点钟,因生物钟起来的我在窗外灰白的雾气中读完了(不得不说惨白的天空和书里时不时出现的雪在意境上还挺像的)。纵然在解答的宏大程度上不如前作《牺牲》,但这也是白井回到老家的体现:人物全都符号化(虽然但是这本里面象山这个畜生刻画得不错×),再用伏线填满故事,推理搭建解答,充满白井风味。不过这本新作比起白井“第一时期”的作品多了不止一点优点。最为显著的一点就是展开和案件比以往劲爆了不少。早期像是《结合》《人面疮》这些作品,给人的感觉基本都是设定硬核,而案件给人的初印象却不太有趣。《象之首》的人体爆炸谜面就非常生猛了,属于是不看作者都会很有兴趣的类型;世界分岔的SF设定以及以此为基础最后的大梗倒只是意料之中的发挥,好在在"死亡连锁"的设定上整了好活。中途的超展开也相对荒诞很多了,不再是传统的杀杀杀。尽管中间部分不断切视角给阅读造成了一定困难(切个人格就得想想他干了啥),但是总体而言也是好玩的。
感叹一句,就白井这个平均一年一单行本的写作速度和质量,在他退休前写出部足以载入史册的推理作品也似乎不是在无脑吹。而且身边也有几个朋友成为白井粉了,可喜可贺可喜可贺(?)
3.《然后在第八天》《十日惊奇》埃勒里·奎因
今年年初跟自己说好了要读完奎因一二时期的作品,结果更加喜欢的是后面出于主观意愿要去读的两本三四时期的书。一二时期的巅峰在个人心中还是悲剧系列,今年看的虽然有些作品也有亮点,比如《半途之屋》《心灵胜于物质》的逻辑,《上帝之灯》某一条很对味的伏线,但是还是没有像这两本偶然瞥见的作品那样带给我震撼的感觉。
《然后在第八天》这一本的开头很不错:在与世隔绝的奎南山谷里,象征神的埃勒里如同史诗般降临。中间的案子虽然很简单,推理也是约等于无的程度,但故事是真的挺对我感觉的。今年也是读了挺多跟宗教有关的推理作品,意外发现我很喜欢邪教一类的题材,发现新大陆了属于是。
从第六章开始就已经有打五星的想法了。埃勒里那关乎奎南以及老师的三种选择很吸引人,如同殉教一般的死亡十分华丽。最后一章的真相极其震撼。《姆卡书》的真相比起崩坏,更多的是世界对这一桃花源的戏弄与讽刺;意外降临的飞行员就像绝望的轮回,带领整个故事走向无法挽回的结局。给我的感觉有点像在看北山猛邦+麻耶雄嵩,尤其是在看完夏与冬之后再想到这个结尾,宿命带来的无力感令人窒息。另外就是,丹奈本人的手稿里面对于《姆卡书》的另一种解释也是毫不逊色,只能说奎因俩人实在是强。
而对于《十日惊奇》这本,给我的感受有点类似于《罗杰疑案》:大梗已经知晓,但仍然能在阅读过程中发掘到无穷惊喜。首先就是阅读体验非常好,甚至到中间当文学来看也没什么问题(比第一时期可好太多了)。即使到很后面才出现死者,但节奏依旧没有显得拖沓。伪解答埃勒里推理的切入点就已经相当喜欢了,十诫+推理的融合既怪异又神圣。真解答只能说超前,即使在看过以麻神为代表的一系列对于后期奎因问题的结构作品之后,也丝毫不显得落下风。被后世致敬多次的逆转手法,追溯本源,再结合上人性,就变成了一场悲剧。回头再看前文对埃勒里之前逻辑的调侃,成为了他推理的丧钟。
十九恶三部曲也是一定会在来年补完的。
死人的故事,从这里结束。
活人的故事,从这里开始。
4.《夏与冬的奏鸣曲》麻耶雄嵩
很巧的是,那天在读这本的时候,人在发低烧。下午读完,人有点麻,脑子似乎更昏了一些。窗外有点冷,总体的感觉和在八月飞雪的和音岛没什么差别。这或许也算种meta吧(误)
出于各种原因,翻译什么的状态什么的,即使都在写封闭环境+邪教的故事,前期的阅读体验却不如另一长篇《鸦》,不过看着还是顺畅的,也有可能是这类作品在我这里自带加成(今年读的《然后在第八天》《堕天使拷问刑》都是这样)。关于立体主义的炫学个人倒是有兴趣的,该说我平时就喜欢这些抽象的吗(?)总之就故事而言我是很能沉浸进去。
整个发展从《春与秋的奏鸣曲》放映开始就完全不受控制了。我对公平性是不太在意的,唯一不能接受的也只有线索后置。这个大梗明显是有伏线的,可惜像另一本设定系长篇一样,最为关键的地方设翻译出来,相对而言少了分惊愕惑。不过假如把这部作品的"推理"标签抛开可能黑的人就会少很多了,怎么回事呢(?)比较"广为人知"的那个雪地密室诡计也是个人会喜欢的类型,不止是想法本身,它和整个"崩坏"故事的基调也相当契合,和同样是几乎是神迹的的亿分之一概率密室有微妙差别。
还有就是复读一下短评:
心疼桐璃,乌有你都干了什么啊(
5.《四元馆事件》早坂吝
早坂老师的作品一路看下来,感觉他像是会把创作重心全部压在大梗上的作家。虽然说他的作品里也有比较扎实的,《MAILER DAEMON的战栗》这本就是靠伏线和逻辑取胜,但综合来看,称他为“点子型”作家更合适。侦探AI这个系列的前两本也有一些不错的点子,但被弱化了不少。简单来说,就给我一种力度不够的感觉(甚至第二本还只能说无趣)。但第三本就真的相当不错了。
虽然暴风雪山庄这题材我确实看得要骂爆了,但是这本从开始的连续吐槽和在某方面整整齐齐的家庭就表现出了它的玩票性质,而且两百页不到的篇幅也就看个一小时差不多了,相以也很可爱(确信)看看不亏。
我是一个很喜欢“Whodunit”类作品的人。不仅享受于凶手身份揭露那一刻的戏剧感,把嫌疑人逐个排除到最后只剩唯一人选——对这样的推理过程也非常中意。在某种意义上,这本小长篇都做到了,就是怎么看都太baka了一点(笑)。这个“Who”估计纵观推理史、找遍沧海遗珠,都找不出差不多的,可谓新时代的赛博推理。对于几个设定的运用也是又生草又感动,我和相以一起笑.jpg
能让我笑出声还能打出五星的推理真的不多了。看推理小说主要是看个乐不是吗?所以这本我是会向别人吹爆的。
6.《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村上春树
在友人的强势推荐下,今年总共读了四本村上。《且听风吟》当时给了三星,现在回想起来可能是会喜欢的类型,然而也可能还要多几年青春的铺垫。《挪威的森林》感动于笔触,但故事无法感同身受,与我的内心有层明显的隔阂。那位友人狂吹的《1Q84》也挺有兴趣的,不过厚度略微感人,所以打算鸽到了24年(flag+1)。有趣的是,当时那位友人还没看过的这本《世冷》,恰好与我相契合,而我当时纯粹是因为封面在某个地方戳中我了,标题也好听,几乎是在盲选的情况下买的。
「两条故事线不合并」这一条宣传对我来说或许可以称得上是一种误导。我在看完这句话之后下意识认为是完全不相交的两条线路,不过读完整本书发现……好像也确实是这样(?)总之这个句子给我的阅读体验带来了一种类似惊愕的感觉。抛开因为自己先入为主而导致预期不同的结构,这本的故事文笔都很对我口味。冰冷无机质的世界、冬日在街头游荡的金毛兽、脑内自行毁坏的计算机、影子、图书馆。很难说自己真的看懂了,至少上面说提到的每个意象,我都不能说看明白到底表达的是什么。但这些意识流的事物汇集进故事里面,构成了两个世界,即使是看不懂也无所谓了。不要去理解它,去感受它。而且后劲很大。读完第一感受是四星半往下,后面越想越好,就改了五星。
读这本到后面的时候放了Porter Robinson的专辑《Worlds》,发现意外地契合主题。并且第一首歌“Divinity”对应“冷酷仙境”,最后一首歌“Goodbye to a World”对应“世界尽头”。该说是巧合呢还是……一张非常喜欢的专辑在我这里反而成了对一本书的场外加分项,还是挺奇妙的。
7.《Evolution Girls》草野原原【短篇】
爆!
很难想象把一系列二次元要素和工业味浓稠的SF设定结合在一起能产生如此的反应。《最后也是最初的偶像》这个短篇集三篇的设定都挺匪夷所思的:克苏鲁偶像、异世界抽卡、声优战舰,尤其是在这样的怪味背景之下还能煞有介事地给你讲一堆的理科知识作为填充。相当生草且有趣。相比之下,第二篇《Evolution Girls》就很巧妙地在复杂与震撼之间找到了平衡。而且整个故事还是王道百合+热血展开,结局也是Happy end。太棒了只能说,把我冬眠起来然后向几百年之后的人们推荐这本书罢()
另外,零氪玩家狂喜(至少咱不会纯为了抽卡而氪金。这样好)
8.《煌夜祭》多崎礼
《来自新世界》贵志祐介
很符合我对小说这种体裁的想象。
这两本于我而言有两个共同之处:一是都写了异世界的故事,二是都恰好地反映了我“小说就是用文字创造一个世界”的、非常个人的一个观点。
《煌夜祭》属于短篇连作集。前几个故事在最后汇合在一起,形成一卷宏图。岛、魔物、语部,等等元素汇聚成史诗,构造十分强大,读完才发现全书也才短短二百页出头罢了。每一个故事都带有一丝细微的的英雄色彩,最后收束时才真正显示出强大之处。这种写法看似简单,但我觉得对于故事的架构能力如果没有达到层次的话是非常难办到的,毕竟每一个故事本身就已经是挺好的故事了。一个个故事被上演的舞台也很有氛围感,时常令我回想起小时候在田间的经历。
“讲那些无聊的历史故事和欺压良善的故事有什么乐趣?故事如果不有趣就根本没有意义。”——这是印象很深刻的一句。
而《来自新世界》能和这个观点联系在一起也是在几个月之后,当然这本书也是我很喜欢的作品。在读之前以为就是虚构了一个类似“异世界”的文明,毕竟各种既视感()到了中间拟蓑白出现、讲述大设定的时候,脑子跟爆炸一样。后面揭露小町罪恶真相时更是震撼。而且整个设定就像一幅画卷在你面前铺陈开来,各种详细且丰富的细节给人身临其境之感。就剧情来说更喜欢上卷,毕竟刚刚开始揭露这个世界的黑暗面,早季与少年的剧情也实在令人动容。后面由于隐隐约约猜到了化鼠的真相,所以惊愕感有所减弱。不过斯奎拉喊出那句“我们是人类”的时候,心情还是很激动的。
虽然两本的篇幅、风格有着相当大的差别,不过描绘的两个世界都会成为我流连忘返之地。我认为,小说的魅力也就在于此。
9,《鹭与雪》北村薰
《再见,妖精》米泽穗信
这两本放在一起说。
真的是在机缘巧合之下才重新开始看北村老师的作品的。22年的我还属于本格脑挺严重的时期,《空中飞马》这本负盛名的日常之谜当时并没有特别喜欢,究其原因是谜题确实太淡了。一年后,再拾起他的作品,是别姬小姐系列。
之前在读交大社刊的《广义时变》一篇的时候知道了《鹭与雪》这本书的名字,对其结尾也有一定预期。但当我真正读完最后几页的时候,才算是了解到这本书的深刻内涵。说是“日常之谜”已经很难概括这个系列了。在最后那个日期揭露的开始,所谓的日常就不复存在,所有的谜也迎刃而解。而前面的谜,或是失踪的父亲,或是孩童口中不断念叨的狮子,或是分身的另一半——这一切的日常,都消失在一场象征着骚乱的雪中。作为小说,这个结尾很漂亮;作为书中的一个世界,只能说是猝不及防。这种强烈的感染力即使有着国界、背景的隔阂,也能够影响在十几年后的所有读者。
而米泽的《再见,妖精》也是在别姬小姐系列看完之后才马上读的,而且先前也有阅读的想法。同样是日常之谜,如果说之前读过的古典部系列是迷惘,《羔羊的盛宴》一类短篇是黑暗,那么这本就真的只能用残酷来形容了。 前几个日常之谜非常清淡,大多是我一般不会太喜欢的日语字谜梗,不过米泽的文笔依然在线。作为“妖精”的玛亚对日本风俗的探索和疑问是谜题的核心,尽管读来不免还是有些隔阂,但到最后才知道写这些谜题的意义,才发现前面平淡到甚至可以说是寡淡的“谜”,成为了最后的铺垫。引用短评里的话,是“最残酷的消去法”。只能感受到无力,以及悲壮。和《鹭与雪》不管是主题还是呈现方式都不谋而合。米泽似乎一直挺喜欢北村的,大概也是一次致敬吧。另外,感谢朋友在我读的时候不厌其烦地给我科普南斯拉夫相关的知识,学到很多。
历史巨轮碾过的沧桑感,凝聚于今年读过的这两本书中。
10.《费马大定理》西蒙·辛格
标题是费马大定理,内容却更偏向对于安德鲁·怀尔斯的传记,以及数学发展史的概要。并非死钻安德鲁是如何证明费马大定理的,而是由定理本身的证明过程作为时间轴,写了一个又一个故事。并非只属于一个人的史诗,奇迹是由数个天才共同书写的。
文字平实易懂,并不摆弄词汇,然而即使是这样在看完之后也能对证明过程大体描述一番,这就很难得了。数学中的转化思想在一本书中被完全地体现出来,数到代数,到几何,遁入抽象……所以即使实际做题的时候还是很头疼,但也能或多或少感受到数学之美了。
11.《堕天使拷问刑》飞鸟部胜则
变态推理?什么嘛根本不变态嘛.jpg
就我目前看的两部作品,以及友邻们对于飞鸟部老师的评价来看,他在本格谜题上的设计较于他的故事稍有欠缺。我自己的观惑也是这样。他的长篇出道作《殉教者凯瑟琳之轮》给我的观感是很明显的前半段大于后半段。关于两幅画作的分析本身相当有趣,但一进到后面的密室杀人、凶器分身,倒显得不有趣了,甚至有点无聊(包括那个baka梗),而且两部分的割裂感也很难去忽视。我对故事本身的发展还有可读性挺重视的,也因此并不太喜欢本格浓度过高(?)的这一出道作。
不过《堕天使拷问刑》这本在阅读过程中的确给了我很大的惊喜。本作为人提起多次的那两个鬼畜诡计个人倒没被冲击到,主要是在别的作品里见到过类似的,并且还玩得更花一点(指某部含有69要素的长篇)看到梗的时候就"哦"了一下,没了,震撼力度或许还没前头揭晓凶手身份那段大,于无声处起惊雷的写法我是相当爱的。至于其它的不可能犯罪比如三人斩首,比如小屋密室,都像是为了渲染恐怖氛围和塑造推理标签而硬塞进去的填充物,还用的是劣质棉花。
在推理上锐评(好吧完全不够锐)完了,接着开始吹故事。如果只看案件,以我的标准大概会定在三星半左右。然而案件还是要以小说作为根基的。故事包含了一摞非常对我美学的元素:封闭山村中的邪教。与未知的恐怖融合的事件,以及最为关键的老套展开:boy meets girl。象征着月亮的巫女,与象征着怪物的少年——啊,何等浪漫。两人在山洞中依偎的画面我可以记得许久,其中埋藏的伏线反倒记不得了。被众人用剑所指的少年,以及逃离废墟的少女,双向救赎,我哭死。尾声的动机逆转仅仅执着于故事。但效果绝佳,是我喜欢的反转类型。我愿称为恐怖小说×青春小说的典范,就是封面应该好看点的(
她可以飞上月亮吗?
——她可以的。如今想来她可以的。
12.《七个啤酒箱之谜》东川笃哉【短篇】
对我来说这一篇大概是日常之谜最完美的形式之一。几起日常感爆棚的怪事,到最后串联在一起给人一种非日常的解答,而且还有点突然推理那味,确实很有西泽保彦的感觉。串联方式也很不错,不是“故事线一的A和故事线二的B是同一个人”的那种,三起事件呈现一个因果关系,因为七个啤酒箱而起,又因为七个啤酒箱而结束。凶手自作自受,这样欢乐的故事放在东川笔下简直完美。
13.《卡拉马佐夫兄弟》陀思妥耶夫斯基
无愧为小说界的洪荒巨兽。
在读完的那一刻,我知道就算以我贫瘠的文学鉴赏能力,光把自己的感想从头到尾梳理一遍,也是应该放进年终总结的。受限于自己的缺点,今年看过的有像是《小径分岔的花园》《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的神级作品没能写写比较长的感想,也是一种遗憾,对我来说的。
作为弑父事件铺垫的上册,即使聚焦于人物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也不乏有精彩之处,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与每个人延伸出来的支线,在领教过卡尔的布局流之后,很难不把二者联系在一起。思想上的锋利以宗教大法官一章与佐西马长老的回忆两节为最。关于神教与无神论的思辨,足以一窥陀氏的思想之深邃。在主线中,穿插于其中的幽默也令阅读过程有几分趣味。下册正式进入杀人事件的记叙,情节也更加引人入胜。最后的法庭环节,正反双方的辩论极其精彩,对于人性心理的分析细致入微,甚至出现了足以被称为“心证推理”的情节。尽管结尾因为陀氏的病逝而略显得仓促,但作为一个故事已经完整到恐怖的地步。
另外,后面在看加缪《鼠疫》的时候也不由得想到了这本。因为同样都是用不同人视角去写同一件事,里面的思想内核也有相似之处。《鼠疫》我觉得一个比较明显的缺陷是写得太薄了,有挺多可以展开的线头。《卡拉马佐夫兄弟》一千页的篇幅,足够把三个人的思想解剖之后再让读者评析,何况陀氏的笔力还这么深厚。
14.《二万零一周目的让娜》伴名练
《看海的人》小林泰三
《时尼的肖像》梶尾真治【短篇×3】
毫无疑问,伴名练绝对是去年阅读经历中最大的惊喜之一。我个人从一两年前就对赛博朋克这类题材没什么好感了,大约是大量看了同类型作品的缘故,比如《黑镜》。而当时看到的《平滑世界与它的敌人》这本从封面就透出与众不同的特质——实际上也的的确确是这样的。
伴名练的创作有两个比较显著的特点(咱不会书评,就权当瞎说的吧):一是在日常的背景之下,写出非日常又不至于完全脱离轨道的故事。应该是伊坂幸太郎吧,用“离地几厘米”来描述自己的作品,咱是非常喜欢这样的创作风格。像是平滑世界一篇就是如此(是接触不到的中学生活呢×)。二是他能在不破坏故事节奏的前提下,加入许多细节以增强代入感。比较好想到的例子就是《快于光,慢于光》了。车内的人在干什么、车外的人在干什么……不至于让本应出彩的故事变得单薄,同时又让结尾处的情感爆发得那么有力。
《二万零一周目的让娜》一篇并无日常感,但却把细节的力量发挥得淋漓尽致。用无数的细小之处,完美地勾勒出了圣女在两万次轮回之后的转变。从被焚烧,到逃离,到寻找,最后又重归于火。在读过纸城的《魔女狩猎》之后,我对以女巫焚烧运动为背景的作品有点兴趣了,私底下也瞎写过()所以这篇算是很对我口味的作品了。宏大的布局,仅仅只是命运的驱使。另一条以插叙为呈现形式的暗线则是用很好的方式补充完整了故事,也是很巧妙的设计。
《看海的人》与《时尼的肖像》两篇,读的原因也都是伴名练在快慢光里的那一串报菜名,不得不说确实挺有效果的()
《看海的人》一整个短篇集基本的设定都挺硬核的,尤其凸镜和母与子两篇。咱倒是更喜欢更“软”的两篇:律令,以及标题作。这一篇的设定并不像致敬作快慢光一样,完完整整地解释了成因,但这也避免了过分冗长而带来的割裂感,大道至简,又把核心凸现出来,放到一个最为明显的位置。用一生来凝望一个人的最后几秒,尽管两人已经异于时间的这端与那端。残酷的浪漫,时间仿佛定格在他看海的那一刻。
《时尼的肖像》则是个人心中的神作。中期爆出的设定巧妙并且动人,尽管已经在某个短剧里见过(虽然基调完全不一样)但是还是被震撼到了。揭露设定之后的倒数为本篇增加了新的意义。相爱,与分离,在时间轴内,以另一种形式重逢。梶尾真治的作品有很多都是以时间为中心,他的长篇《柯罗诺斯的奇迹》也一定是要找时间读一下的。
15.《络新妇之理》《百器徒然袋——雨》京极夏彦
自22年夏天读了《姑获鸟之夏》到年末把《络新妇之理》两册看完,以京极堂书店为聚集中心的几个人在我脑内留下了几场深刻的记忆。百鬼夜行这一系列我最初是因为《姑获鸟》中那个所谓的"诡计"而知晓的,而读毕才晓得它在布局谋篇上的出彩之处。而后的《魍魉之匣》等作,无一不在浩浩荡荡的解谜篇带给我由多条线路交织而产生的震撼。
就我目前所读过的本系列作品来看,《络新妇》是最为宏大的一本。溃眼魔事件、绞杀魔事件,基督教女校中的卖春团体,织作家的诅咒,多起事件似并列排开,但其中的人又如同丝线般,把不同事件联在一起。“络新妇”与她的“网”作为书的核心意象频繁出现。“网”无疑指整本书蛛网般铺开的结构,而织网的那只女郎蜘蛛,有书内与书外的两位:书中的蜘蛛,也就是犯人,将捕获的蚊蝇作棋子,扩张领土。我原对书中绵密布局的操纵方法一类的“诡计”是有些排斥的。以往在推理作品见到这样类型的梗时,都会我一种套娃的感觉:A利用B,而A又被C利用……很无聊。不过本作的"操纵"更为壮观:为了使多米诺骨牌被推倒,犯人甚至敢于设下多条保险,又无人能得知自己会如何被利用。犯人布下蛛网,自己端坐于中央,收尽渔翁之利。而书外的蜘蛛则是作者京极夏彦。本书中想探讨的女性主义议题与故事浑然天成到了可怕的地步。两部分本身都极难构思,不用谈如何将二者串联了。以中心发散开蛛网,到结尾读者才得以看清网的全貌。“登场人物无法指挥作者”——这句话何尝不是一种meta。
区别于正传长篇的疑雾重重,外传短篇(指差不多200页一篇x)《百器徒然袋》则活泼了许多。可能是主视点并非关口的缘故,也有可能是榎木津实在太闹腾了(×)聚焦于玫瑰十字侦探团,又是较短的篇幅,在与正传有类似布局的同时,也更好读了些。总体可以叫做粉丝向作品,我姑且也算半个京极粉,看得很开心就对了。相对喜欢第一篇,故事衬托出主题,京权堂和榎木津俩人驱魔的时候也很帅,莫名有种在看爽文的感觉。即使有点玄幻聒噪,不过用这种方式写出这群人的"日常",只能说真的好看。所以是是谁说京极只会掉书袋没有幽默感的(
最后以一首我很喜欢的歌作结尾吧。祝友邻们在新年里能顺利。作为一篇读书向的年终总结,也希望各位今后能读到更多喜欢的作品。
十分感谢各位的阅读。
COR12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鸮语Vol.3》与一些想法 (14人喜欢)
- 乱七八糟的2024年终总结 (17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