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我的年度荐书

经过三年大疫,被寄予厚望的2023年恐怕让很多人失望了。期待中的报复性消费、经济增长、就业转暖都没有出现。只有旅游呈现出一派繁忙气象,被困囚了三年的国人,说什么也要出去走走了。只是据统计数字,旅游中的人均花费相比之前有了降低。而年初的统计表明,中国的人口数量61年来首次出现了负增长。我一直觉得负增长这个词很怪异,明明是下降、下跌,为什么要改称负增长?但无论用什么词汇,我都能感觉到,相信大多数人也能感觉到,我们正沿着一条山道向下走。这条路有多陡峭,要走多远,谁也不知道。
刻意避免提及和新冠相关的话题,好像过去三年的很多事不曾发生,并不能就此消除新冠的影响。今年的9月27日,我父亲走了,走的原因之一是肺功能衰竭,这个毛病多多少少和新冠有关。自他去年年底染上新冠以后,虽然后来表面上看是好了,但后遗症一直都有,整个肺功能都很差。加之他又有一些其他病,自己经常拒绝看病,不让医生做检查,还折腾着和大夫打架,病情只有不断恶化,终于不治。我母亲在新冠初起的2020年初已经离世,虽然她的病和新冠无关,但她病情恶化是新冠后养老院封闭,不让家属探视后的事情,很难说新冠疫情对她没有影响。三年多的时间,父母相继离开,从此我成了无父无母之人。

可惜,一场大疫并没有让有些人把这个世界看得更清楚。人类果然是健忘的,加上别有用心地抹去记忆,多少人性之恶就这样被屏蔽了。想起今年读的《失明症漫记》里虚构了一个失明的世界,所有的秩序已经崩坏,人成了原始的兽。谁也无法保证,有一天这个世界上的大部分人会失明,只不过不是眼睛的失明,而是理智的失明。会无法辨别是非,无法分清善恶,因为对自由的恐惧而歌颂牢笼,因为心中的恶意而赞美毁灭,那时的人类文明又将如何存活?
读书并不意味着就能拥有智慧,很多读过书的人仍旧生活在混沌之中。但我仍存着一线奢望,希望多一点阅读能够让眼前的迷雾稀薄一些,能够让我们看清脚下的坎坷,也能借助书的鉴照,对自己本来的面貌看得清楚一点。
照例在每年年末把这一年读的书检视了一番,发现较为平庸的作品似乎较往年要多一些,不知是运气不好,还是自己的眼光更挑剔了。不过,按老规矩选出十本来推荐一下还不算很难。要说明的是,推荐的书中有些可能有较大的瑕疵,但我仍旧将其列入了推荐书目,这样做并非为了凑十本之数,推荐的理由我会在单独介绍中详细阐明。
现将十本书列举如下:
一、《复活》;列夫·托尔斯泰著;汝龙译。
二、《失明症漫记》;若泽·萨拉马戈著;范维信译。
三、《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丹尼尔·凯斯著;陈澄和译。
四、《当我们不再理解世界》;本哈明·拉巴图特著;施杰译。
五、《洗牌年代》;金宇澄著。
六、《半生为人》;徐晓著。
七、《漫长的余生》;罗新著。
八、《昨日的世界》;斯蒂芬·茨威格著;舒昌善译。
九、《一间自己的房间》;弗吉尼亚·伍尔夫著;于是译。
十、《然而,很美》;杰夫·戴尔著;孔亚雷译。
还有一本书很想推介给各位,但又担心介绍得过于详细,恐怕会被各个网络平台屏蔽,只能把书名列在这里,供各位参考。这本书是张爱玲的《秧歌》,在大陆这本书应该没有出版过,我买的是台湾皇冠出版社的版本。因为读这本书,今年还特意读了张爱玲的散文集《华丽缘》。《华丽缘》中的大部分作品我早已读过,有的可能读了不止一遍,但因为《秧歌》中的不少素材来自这本散文集中一篇的《异乡记》,而这篇文章我恰好没看过,所以才特意把这本书读了一遍。《秧歌》是一部值得一读的作品,假如不想买昂贵的台版纸质书,在网上也比较容易看到电子版。《华丽缘》是有大陆纸质版本的,很容易买到。
读了这些书,会不会就让人拥有较为健全的理智,形成独立的思考,我不好打包票。尤其是我推荐的这十本书广义上说都属于文学类,读文学,能给人的心灵带来多大影响也未可知。但记得安东尼·伯吉斯说过:“多一个人读乔治·奥威尔,就多了一份自由的保障”,那么多读一本书,也许就多播下一颗智慧的种子,给文明多了一分生机。我愿意相信,读书仍旧是有益的。
今年推荐的这十本书中,有好几本都带有理想主义的色彩。如《复活》《失明症漫记》《半生为人》《昨日的世界》,其理想主义的调子更是格外强烈。尽管其中一些想法幼稚而一厢情愿,但在这个理想主义空气极其稀薄的时代,我仍旧想向各位推荐这种不计得失利害的精神。你可以质疑和不接受,但请不要嘲笑他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