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有失落时》书评
“真相会让你自由,但首先它会让你不爽。” 关于天分和事业—弗农老师 一个热爱教育事业和心怀大爱的高中英语老师(类似母语文学老师),是这本书串联起各个故事的核心人物。一个在高中课堂上尝试开放性教学,始终鼓励学生成为不凡的人的老师,最终在一个质疑他理念的学生用一个棒球棒粗爆结束了教书生涯,提前退休。在孤苦伶仃承受身体疼痛和心理寂静的生活里,暗恋上超市老板娘——刚丧夫的少妇,这是他暗淡生活里唯一的光(哦~除此之外还有一条宠物小狗)。后面因为无意得知这个他默默爱了很久的女人即将嫁给一个肉贩子,他因为无法承受这个痛苦决定自杀,但是他没死成,他的小狗死了——是的,一个叫做“加缪”的小狗,是的,就是那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法国作家加缪。由此可见,弗农老师除了教书有方,而且有很高的文学素养,并且是荒谬主义的支持者(这从后面波西亚因受他感染,走上创作之路,以及他对一个素食主义者的卖肉小伙陈述何为荒诞主义这两点可见一斑)。 婚姻不幸的波西亚重游故土,在一个巧合下救了他,这个昔日的学生始终相信老师能重新振作起来,重回教坛,如她说的“你只是忘了你是谁”。文中两师生的有些对话很有意思:涉及了种族歧视、女权主义、感情的话题,当弗农老师孜孜不倦的沉湎于自己的遭遇时,波西亚说“你能不能不要那么娘娘腔”,弗农老师:“你给我闭嘴。”这份情谊已经超越了一般的师生,亦师亦友了(又感动又好笑)。 或许生活中就有一些这样的人,背负一些使命,拥有珍贵的天份,却因为生活不顺、爱情不顺就此堕落,哪怕再有才华最后也泯然于众人。这时候就需要一些人来告诉ta你究竟是谁,你应该找回正真的自己。 文章的后半段,弗农老师母亲好友的来信更好的诠释了这一点:一种天赋就是一份巨大责任…这种天赋常常逼着我们做出牺牲,超越我们自己的想象,为他人挺身而出…如果不快乐的话,那上一次觉得快乐是什么时候呢?或许您应该重新开始做那件让你感到有意义、有乐趣的事。 (以上这段文字共勉) 关于感情、价值感和女权——波西亚 波西亚不是这本书的最核心人物,但确实最有张力的,或许因为她的女性身份,女性的本体就是一个多面矛盾体。波西亚有一个患有精神类疾病的母亲(囤积症)和从未出现过的父亲,所以她没有良好的家庭条件进入大学得到更好的教育,虽然她很热爱文学。成年后,嫁给一个拍色情片的导演,因为丈夫不错的物质条件过上了纸醉金迷的生活。因为撞见丈夫出轨一个小年轻,决定结束这荒诞的婚姻,然而真正让她无法忍受的是:作为一个有女权主义思想的人,却目睹另一半用歧视女性的方式去拍色情片;试图表达想写书的愿望时,却被漠视和看不起——没有人相信她能做到这些,因为看不到她作为一个独立的人的价值。一个女性被赋予一一些社会角色:女儿、妻子、母亲,却唯独不是她自己。 所以她尊重弗农老师,因为弗农老师让她相信她可以做到任何她想做的事情。虽然在后面,却是她救了他一命,并且为了鼓励老师,决定真正开始写作,把这本书献给老师(如她多年想做的)。还有波西娅的母亲对她的爱也让人动容:无条件的接纳离婚回家的孩子,虽然有不可自控的囤积症,却永远保留女儿房间的整齐不乱,冰箱里放满女儿爱喝的饮料(虽然她结婚之后都没回过家)。 或许人与人就是这样一个相互救赎的过程吧。唯有爱,能解决一切,战胜一切。 关于信仰和俗世——修女梅芙 即使拥有强大宗教信仰的人,也无法抵御心中的缺憾。梅芙在未婚生下弗农后,决定追寻自己心中的信仰,她如同所有信仰基督的好修女一样:笃定、博爱、宽容、心胸开阔、些许带着智慧的幽默感,即使面对绝症即将带走生命的时刻,也始终看淡生死。唯一的遗憾就是对自己有误解儿子不愿跟她见面、最后试图鼓励他重新振作起来的机会都没有。 但是人生的机巧就在于:她在飞机上偶遇了儿子昔日的学生波西亚。更机巧的在于,即使母子两人几乎没有在一起生活过,骨子里却是同一类人,梅芙修女和弗农老师都是那种有信仰、有热爱、有大爱的人,血浓于水的亲情跨越了物理时空,把他们联系在了一起。不得不感慨命运奇妙的安排(或者说作者奇妙的安排,或说我作为读者奇妙的阅读体验,笑~) 碎碎念弗农老师的小狗、“坏”学生阿瑟顿 有句话说,“猫喜欢亲近灵魂很轻的人”。猫和狗可能真的能敏锐感觉到人的情绪,小狗“加缪”在弗农老师失恋后跳窗自杀了,令人感慨。(美国文学作品这真的很喜欢描述宠物与人类的感情)。 阿瑟顿是那个打断老师腿的学生,他认为“每个人都能成为不凡的人”这是荒谬的,因为不凡是用平凡的人作为衬托的——这个观点其实我认为未必是错的。只是他冲动偏执的行为错了。 “追寻路上,祝你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