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书单:2023年读了182本书,我只力荐这11本!

2023年因为我一直在忙着审稿,时间都耗在审稿中的新书,以及1000+篇自由来稿上。虽然我一年读了72本书,但实在选不出年度十佳,因为打五星的只有6本,而四星进不了我的十佳。
这让我特别失落、懊恼。有段时间,不少出版方会寄新书给我阅读,但我当时不敢轻易拒绝,硬着头皮接下来,多数也没能精读完,多数也不是我的菜。现在想想,阅读的过程多是食之无味的,感觉就是赔了夫人又折兵。当然,这些书我都没打五星。
说来也巧,我2022年也选不出年度十佳。但把这两年凑在一块儿总结,够十本了!
2022年,我阅读110本。
2023年,我阅读72本。
两年总计读了182本书。
对于一个连工作都在时时刻刻读书的编辑来说,这算是挺正常的量。而且,在这182本书中,有55本是我审稿的书,其中两本能进到我的年度十佳的小说,因为还未出版,姑且归到明年的十佳候选之列。

颇具冲击力和灵动感的奇谲通感、比喻和意象瞬间攫住了我,每一句诗因此都像有了里与外的边界,又像是一个不规则的圆倏地有了圆心,读起来就是要么从圆心向外骤然扩张,要么从外向圆心急遽收敛,给人一种走钢丝般的眩晕感,让你先后经历微醺、惊愕、醍醐灌顶。

序诗就让人眼前一亮,扑面而来的昂扬节奏,但毫不庸俗,更不似主旋律式的歌颂。麇集的意象蛰伏着晦涩的隐喻,诗人尤爱用z教来弥合伤口,用植物等自然之物乃至金属来比喻身体部位,比如用“苹果”“月亮”“霜柱”“潮汐”“海”“蛆虫”“铁”来比喻身体的隐秘地带。乍看之下会让人误以为就是明写自然,其实暗写了非常私.密的话题,给人的感觉相当高.端!真实的意境甚是露.骨——性之历险,但用这些自然之物组成的奇谲、瑰丽、癫狂乃至谵妄的迷宫般的句子,营造出了特别美好的氛围或假象,给人尤为吊诡的视觉冲击与灵hun激荡。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本书详尽的注释真是解谜必.备,既营养,又讨喜。
读狄兰的诗,让人如陷丛莽底,如坠迷雾中,或者说,就像《火影》中的“无.限月读”,不过是虚幻的南柯一梦,而你却心甘情愿地一次次沉.沦其中。

这是一本很难定义的普利策奖得主多尔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涉及的题材非常广:公路、冒险、灾难、寻子、赎罪、昆虫学……每个题材都有好几十页的篇幅。
其涉及的场景也非常庞大:从珊瑚成片的大海到冰天雪地的森林,从好几个城市水泥围城里的挣扎史到山野小木屋里的孑然一身……
从地理跨度来看,更是跨越了整个北.美.洲。
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在公路题材的篇幅上,男主选定十几个目标并挨家挨户寻女儿的写法,算是挺常见的套路,让我想到了越读越味同嚼蜡的《一个人的朝圣》。还好只有几十页的篇幅。
这样庞大的容量,在我近年的阅读中,我只能想到一本布克奖决选小说《大圆》。
我会接着精读作者的普利策奖小说《所有我们看不见的光》。

翁加雷蒂是意大利国宝诗人。
他是自然的圣.手、生活的大.师、爱与死亡的祭.司。
他有很准确的雕琢词语的功力和自律,有些表达显得规矩,但又浑然天成。
而雀跃的拟人和通感让人叹为观止,平平常常的意象,却有着跳脱常规的动词托举,洋溢着无限遐思与想象的画面瞬间攫住了我的心。在他的诗里,任何事物都可以是主语“我”,都可以有思想、感情。
换而言之,他总能轻而易举地抓住日常普普通通的人与事的瞬间,将之改头换面地转化为随性却别有况味的句子,并达到一种译者凌越所说的“在词与物之间走钢丝式的惊险的平衡”。
面对翁加雷蒂的诗,就像站在礁石上面对汹涌的海浪,你永远无法确知下一刻是惊喜的美景抑或惊吓的危险,但即便如此,你却被一种微醺的幸福驱使,甘愿冒着风险继续站在潮头之上,只为了静候某一朵浪花与你额头轻触的时刻。

女神短篇集。每个故事都像一个亦真亦幻的谜题,正如小说中一再强调的,“许多事都不能看表面”“一切都不会是毫无意义的”“有些启示总是同风一块儿到来”——每一个短篇都蛰伏着大量的mo幻、诡异而艰涩的隐喻、象征甚而谐音梗。因此,我们要注意辨析话中之话、幻梦的反面、时代的背后。读罢让人惊愕得匪夷所思,让人沉陷于一种混沌抑或微醺的状态中——恍若身处但丁《神曲》的幻境中,给人持久的过山车般的后知后觉的冲击力,以及莫名的感动。所有的人物都像得到了某种神.启般,大智若愚又讳莫如深地洞析着时代经纬之下的阴影,悄然地为历史的沉疴和痼疾把脉。书中的对话就像在和遥远的古人对话,像和渐渐灰暗的时代对话,又像是只在和自己的心对话——一切都恍如大梦一场。每一个故事都非常适合拍成脑洞大开题材的电影。

颇显功力的山居四季散文,简洁凝练,密集的通感用得绝妙,看似蜻蜓点水的并列词组与短句,却浸透了十分地道的古典的美学意蕴,同时又蛰伏着浓郁而先锋的诗意。作者隐居山中33平方米的陋室里,静听四季跫音,颇有陶渊明的风采。
要说说译者陈德文,他译的三岛由纪夫一度让我读不下去(的确是译本的问题,我换成唐月梅、许金龙、竺家荣、文洁若的译本就能读下去),虽古典,但也尽显古板。但这本散文集则译得很是生龙活虎,美得惊人,毫无古板的痕迹,让我对陈德文的印象大有改观。
本书与高村光太郎的山居随笔《山之四季》有异曲同工之妙,而在纯度和深度上,本书皆更胜一筹。

.作者在知天命之年,回首往事,其“日记”是从13岁搬家开始写起的。作者写了很多虽稍显琐碎,但文笔细腻且上佳的小事、和歌。
在平安时代,世人都很在意托梦、预知梦一类的神异之事。作者也不例外,书中也记录了三四处有关的事,比如:已死之人为续前世因缘,化身为猫,且托梦告之。
作者在年近而立之年入宫做“女房”……之后在33岁时结了婚,婚后日子平平淡淡,安宁幸福。一直到了作者51岁时,丈夫过世,作者此后多是独居深宅,怀念过往,把心事写成日记,字里行间时常流露出淡淡的哀愁,淡淡的遗憾,淡淡的美好,如雪中的一枝粉梅。
郑民钦是我特别喜欢的日本文学译者,他的译本文白兼杂,常有四五字一组的连句,而且讲究节奏与押韵,读起来非常典雅,亦让人身临其境。
我很喜欢这本日记,甚于《枕草子》。四星半。

诗集。每首诗的节奏感都很好,也都有让人眼前一亮的不无先锋的句子和绝佳的秘而不宣的隐喻,蕴蓄着一种昂扬的抒情和对自然万象的悲悯情怀(有些结尾让人想到诗人高银),以及对不如意的生活、对易碎而苦难的世界由淡渐浓的愁绪、焦虑、疲惫与从中燃起的对生命挥之不去的希望、热爱。频频出现的“坟墓”之于巴列霍,正如乌鸫之于特拉克尔,成了诗人的一面旗帜。在最后《人类的诗》中,诗人还为人类底层的苦难摇旗呐喊,那般汹涌真挚的诗句,忽闪着人性的光辉。但我个人最爱的是辑一《黑色的使者》。
真不错,每首诗我都读了两三遍,很值得细细咀嚼一番。有些分行间的停顿很有意思,即在常理而言不该停顿的地方作了分行停顿。而有些诗并没有很出彩的句子,但是它的整体性非常和谐圆融。我把许多诗整首摘了下来,奈何其中总不乏敏g词。

短篇集+作者写作史。作者在21岁流.亡到瑞士时,她完全离开了她此前的匈牙利语的母语环境,来到了法语的环境。此时,她自己就是“不识字的人”。历经了7年的学习,她在26岁时学会了说法语,在28岁时学会了用法语书写——“这门语言,不是我选择了它。而是它通过命运、偶然和时.局强加在了我的身上”——并在此后一直用法语写作。因此,这本小说集实则就是作者自己的完整的写作史与人生缩影。
小说集《噩梦》里的短篇质量参差不齐,这部分打四星。其中,最爱短篇《房子》,特别好。
小说集《昨日》最佳,暗黑的风格与《恶童日记》一脉相承,语言也恢复到了该有的纯度,而且又是关于作家的离奇故事,还有些杜拉斯的感觉,这部分打五星。
最后的写作史《不识字的人》,叙述很克制,点到为止,四星。
综合四星半。

初初读时,翻译稍稍败好感,但越往后读,故事本身洋溢着的强烈的寓言抑或预言特质让人好感陡增。
当灾难没有降临到自己头上之前,大家往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照常为守住自己的那点儿面子或利益而戴起面.具。
那么,当世界上只有一个盲人或只剩下一个看得见的人时,病了的真是他/她吗?
其实不然,真正病了的,是人心。
yi生的妻子身在一群盲人之间却未被感.染,她成了这个沉疴遍地的荒诞世界的唯一见证者。而她矛盾或挣扎着的心理很值得细品。
这些无名无姓的失明者的人物群像,其实就是现实社会的缩影,失明带给他们的面子的挣扎、内心的挣扎甚而人性的挣扎,何尝不似当下之困境带给我们每一个人的现实考验?
可喜的是,全书最后出现了尚且葆有意识的动物的代表——一只舔泪水的狗,以及精.神.病.院之外的人类的代表——作家。

一个籍籍无名、沉河而亡的母亲,她苦难的一生是战争年代众多无名之辈命运的缩影。没有人能够在战争中幸免于难——这群时代的受难者行走在虚无中,醒来于噩梦中,残喘于恐惧中,她们没有家,没有归处,情愿对过往的一切保持缄默——她们不应被历史遗忘。于是,作者抓紧记忆锈迹斑斑的锁链,尽可能追寻或还原母亲的人生路,在寻亲的未知旅途中钩沉出母亲一生忽隐忽现的个人与家族之轮廓,并用自己的文字留住那些渐次式微的时代的呼声。
与电影《爱》《飞越疯人院》里用枕头捂死主人公不同——为了守住主人公生而为人的最后尊严——书中备受战争之精神.创伤的基里尔用枕头捂死了自己的母亲则让人心恸不已。
“我第一次明白,我并非身处人类历史之外,而是在历史之中,和其他人并无二致。”

-
ラキン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4-03-10 15:37:44
-
pacino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4-02-29 21:10:36
-
BBBRYCE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4-02-29 18:21:08
-
断木流萤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4-02-28 23:26:18
-
偏振镜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4-02-27 20:14:16
-
rabbitfish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4-02-16 16:55:12
-
123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4-02-15 00:26:11
-
四月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4-02-13 12:34:03
-
瓒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4-01-16 07:24:21
-
7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4-01-05 16:28:33
湛泊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图书编辑周记:审稿狂人的痴与怨 (22人喜欢)
- 图书编辑周记:步入审稿忙碌期 (15人喜欢)
- 图书编辑周记:见了朋友,剃了光头,中招了 (21人喜欢)
- 图书编辑审稿实录,这12张图的写作干货作者必知(逐点分析) (20人喜欢)
- 图书编辑周记:自由职业的困境、编辑的门槛 (25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