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2023年度读书报告
查看话题 >2023年度阅读:总是得到文字的慰藉
在2024年的第一天,回顾2023年的阅读经验。
去年总共读了76本书。上半年工作压力巨大,唯有钻进阅读里可以得到片刻喘息。下半年得了空闲,人也就懒散了些,因此整体进度并没有达到期望。
但数字其实并无太大意义,最愉快的始终是能读到喜欢的书。尤其隐约建立了分明喜好之后,许多短评推荐带来的期待与个人偏好并不相符,因此每一次阅读依然是一次全新尝试,充满着探索的乐趣。在无数细沙中,细细筛出我的金子,放在阳光下赏览。


以下是2023年最喜欢的图书:
《刀锋》
读毛姆的书像是在看一部每个镜头细节都具体的优质影视剧。亮处意味深长,暗处都潜藏着玄机。每个角色都生动分明,而创作者在整个布景背后,冷静、锐利、克制、坦率。
而读者可以做一个有特权的旁观者,我们被各色人物信赖,倾听他们的倾诉,偶尔俏皮偶尔谦卑地表达自己的疑惑。
这本书的主角拉里,一种求索的代表。他探寻内在自我的历程,从矿工杂役、波恩劳作、修道院研习、印度修行到森林顿悟,原以为归宿必然是超脱后的避世修道,没想到答案是铿锵有力的“我想一遍一遍地活下去,接受各种各样的人生”。
“我的无知太如深渊似海了”,而幸福在精神世界里,我们如此求索。
《一片树叶的颤动》
依然是毛姆,年初读的,始终很喜欢。文字间充满南太平洋海岛的氤氲热气,港湾水潭密林千般的美。矇昧天真野性的原住民、俏皮自由的混血儿、粗鲁豪迈的水手船长与来自帝国的上流精英,每个人物形象饱满,而冲突……是那么的锋利流畅。
其中最喜欢《爱德华•巴纳德的堕落》,抛弃财产恋人大好前程的有为青年,在一座一无所有的小岛上“无所事事”。
在这儿,我学会了为了乐趣为读书,我学会了交谈……以前我一直太忙碌了。渐渐地,过去对我极为重要的那种生活开始显得无关紧要,俗不可耐。所有那种奔波劳碌,那种奋斗不息有什么用呀?……所有那一切活动究竟是为了什么呢?一个人在那儿能享受到生活中最美好的事务吗?我们来到世界上难道就是为了这样——急急忙忙地去上班,一小时也不停地工作到晚上,然后赶回家去吃晚饭,再上剧场看戏?难道我必须这样度过我的青春时代?青春持续的时间那么短暂,贝特曼。等到我年纪大了,我还能盼望什么呢?
从一开始的不解到最后若有所思的共鸣,读者一步步踏入故事陷阱,也经历了选择,得到了顿悟。一种毛姆始终在探讨的东西——“我觉得我已经获得了我的灵魂。”
《恋情的终结》
用精准深刻的笔刀,雕琢美丽又易碎的藏品。
阅读过程中仔细咀嚼每个字,分明剧烈的情感表达,却不让人觉得过度或是厌烦。
读到最后很难受,小半生自我厌弃的莎拉,生后仿佛变成被圣化的物件,身边的人谈论她、解读她、借用她,像一个任人使用的记号,苍白无力。但她曾那样痴狂,日记是这本书的高潮,她用一种爱去填满另一种爱的缝隙,跌入信仰的战斗。而这信仰最终成为莫里斯为之魔怔、唯一可以去恨的对象。
作者对人心的描绘具体而精辟,美丽丰富的表达像一段段落着雨的长诗。漫长的痛苦还在延展变形,一旦痛苦结束了,爱也就终结了。在那之前,在黄昏前走过草坪,喝一杯吧。
《不止信仰》
十分好看,一种冷静自持探寻的视角,讲述每个故事都像白描,更有分量、更具时间跨度,勾出伊斯兰教世界下的多个切面,叫人好奇、求知与思考。
清醒的人说“我们需要的是真主,不是这些规矩”。人有信仰的需求,可能是精神的归依、盲从的河流、名利的工具,但夹杂了七情六欲,早就不止信仰。
不过无论主人公经历起起伏伏,女性的命运却总是确凿无疑。最后一篇23年精神分裂逃避现实的父亲,与怀胎15次的坚强母亲,比电影剧本更冲击,像一个浓缩的隐喻。现实总是更残酷——总是如此。
《归来》
今年最惊喜的购书之一,购于读本屋,感谢推荐。
希沙姆·马塔尔出生于纽约,父母是利比亚人,在的黎波里和开罗度过童年,成年后主要生活于伦敦。
父亲失踪二十五年,几乎全家踏上流亡的命运,身在异乡也不可能摆脱沉重的背负。家国人生字字淬了血,穿透岁月剩下一层厚重的哀愁。多年在重重困境中行走,在一个被摧毁的国度寻求希望,那里没有任何行之有效的通道。
并非按照时间顺序回忆,而是选择记忆里的关键词,比方说黑色西装、大海、子弹等等意象,串联了难忘往事……
隐姓埋名读书直到离别前夜才敢向好友倾吐真实身份,一次次失望后站在巴黎滚滚河水上准备跳桥,时隔多年特地赶来感谢母亲当年救命之恩的男人……那么沉重深刻的每段故事,都是沉甸甸用人生刻下的一刀又一刀。
《荒野指南》
今年读了几本上河卓远的阿特伍德,都很喜欢。
写得真好,毫无炫技天才般的写作,将时间线的穿插跳跃安排得行云流水。但我觉得最难得的是那种敏锐下的温柔与不批判,懦弱、势利、迷茫、矇昧都没有是非定论,我们只是在过活。
每个故事线都拉得很长,足够看到岁月的变化,而那里面有空缺,那个空缺成为茶余饭后的闲聊佚事、拼命撰写的回忆录、或者一屋子的肖像画。每个人都活在某个地方。而阿特伍德让他们至少都活在这纸张之上,毫不乏味矫作,没有任何脸谱化,如此生动,太了不起了。
《生活的代价》
今年又一惊喜收获。在混黄的咖啡店里读完,“以生活的代价为原料”的文字,我很享受,细细品尝。
尤其喜欢跳跃的叙事,写生活片段但绝不乏味,你能感受到其中的那种具有象征意义的弧光。整点发出鸟鸣的时钟、被车碾过第二次死亡的鸡、在葬礼上号啕大哭的男人、听着苹果砸落屋顶时听到的响声……我喜欢这些带着寓言意味,或者说象征着生活本身的东西,意味深长。它让我想起了我钟情的那种味道,有点笨拙、狼狈,但充满能量,很开心能够读到这些片段。
《顿悟的时刻》
2020年豆瓣榜单上的,今年才迟迟读到,很高兴翻开了这本书。
读来非常享受,行文表达轻盈从容,叙述总结得准确传神,毫不费力地为读者亮起一盏小灯泡。
很喜欢顿悟这个概念的提取,我们读短篇小说在期待什么?或许就是那灵光一闪,那个被裁剪的人生片段里,突然叫主人公迟疑醒来的瞬间。
有趣的是,作者提到,顿悟并不是绝对的,人与欲望的角力无穷尽,我们总是在反复拉扯当中。某件事情带来的影响如何塑造着改变着人物,在时间长河又有着什么样的表现……这点如同显微镜般对人物精细的刻画与捕捉,让人深感短篇的乐趣。创作者有主宰命运与视角的能力,读者有着沉浸体验的乐趣。
啊,再次想要感慨,文字本身有着无穷尽的魔力。
《外面是夏天》
读完后认真收拾了冰箱,刷了汤锅和碗,水流冲过双手时,想到金爱烂对于下厨过程稳定而富有秩序的描述,这底下藏着表象的可控,与繁琐疲惫的本质。
金爱烂特别擅长于描绘生活细枝末节,却不让人觉得乏味。看了更多韩国作家的作品,更察觉其中的不易,更多的人是会写得叫人厌烦的无趣的。而许多物体在金爱烂笔下都有了自己的意志,为她唤活故事的灵魂。
绵密的情绪、准确的笔调,读完只觉得徒劳无功的苦,平平板板的人生像一场漫长的、不断迎接失去的旅程。我们什么都摸不准啊。
《一年》
博尔赫斯书店购得,薄薄一本,一次酣畅淋漓的阅读体验。
太好看了,借用书中句子,行文“丰满润滑,像阀门喷气一样一滑而过”。完全投入随着主角逃离、流浪,那么奇怪又那么顺理成章。半夜前院喝的咖啡、收集的高尔夫球、远离俗世的破烂假期……所有画面都具象得很清晰,魅力无穷的叙述。而始终埋伏的危机,并不让人悚然,却在最后达成巧妙一击。妙啊。
《存在主义咖啡馆》
非常好的一本哲学入门书籍,让人读得津津有味。
从1932的小酒馆开始串联起存在主义的人与事。任何思想都无法脱离于时代,了解一个框架与背景实在重要,埋下许多阅读的原点。读来感觉实在是灿若繁星的年代,而萨特认为我们拥有的只有这份人生,因此必须物尽其用:“我们还是活过了,对我们的世界充满了兴趣”。这种孜孜以求在如今依旧让人的沸腾。唯一不足的是,本书把故事情节说得翔实,但哲学理论谈得蜻蜓点水,不过或许这就是入门砖吧。
神奇的是,读这本书的期间,每晚的深度睡眠都特别多:)或许是大脑得到了慰藉?
读书真幸福啊,好书那么多,时间那么少。
我已经做好准备,要跳进下一个世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