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2023年读书报告

2023年我读了30多本书,心理学书籍较多。
《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
对于所有想要需求心理安慰或者解答心理咨询困惑的人来说,这本书都是个很好的了解途径。
作者洛莉·戈特利布即是个心理治疗师,同时也是个作家,曾经在好莱坞一家大型艺人经纪事务所工作,从事过连续剧的开发(也就是美剧)。
那个时候制作美剧就是她认为的人生梦想。在协助创作《急诊室的故事》时,她有机会到现实中的急诊室学习,她突然发现自己对于急诊室更感兴趣。

所以她在30岁这个节点给自己人生来个急转弯,她重回学校,学习医学。用美国人的视角来看,这就是酷,但用中国人的视角来看,这很疯狂,也很匪夷所思。一个人还可以在三十岁的时候改弦易辙,重新规划人生。
事实上,离开医学院并没有让洛莉的生活变得好起来。那个时候她37岁了,她决定先要一个小孩,她想通过人工受孕的方式完成,过程非常曲折,其中最有意思的部分,她曾经找到一个年轻的小伙,并想要通过更原始的方式来怀有一个孩子。
对此,我只能说,彪悍的人做起事情有多么洒脱和随性。
但这样说又不太对,要孩子这件事情可是洛莉经过深思熟虑的结果。这个时候洛莉还没有意识到她人生的问题还只是潜藏在她积极的生活外表,即便她已经成为一个成功的心理治疗师。

当她第三任男友在谈婚论嫁的关键时刻跟她分手时,她才感受到人生问题像颗子弹一样撞上她的胸膛。
她觉得自己应该得有人生第一位心理治疗师了。《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一书就从这里开始。
本书讲了五个人心理咨询的故事,其中四个人都是作者的来访者,还有一个是作者自己的。穿插着作者自己讲述的经历,对于心理咨询的解读,对于心理治疗师这个职业的看法。
心理咨询师不是什么光鲜亮丽的职业,心理咨询也不是什么救苦救难的历程。而是来访者和心理咨询师共谋的一场探索行动,需要两者彼此信任和心灵上亲密的互动。
通过这本书,可以了解到心理咨询师是什么样的,一场心理咨询该怎么做。
《舞!舞!舞!》

读村上春树的书要有耐心,不是村上的书不好看,而是翻译过来后,村上的书总是有一种独特的味道,让人嚼起来像是烤得狠脆的面包,每一块碎片就像分裂出来的刀子,割着你的喉咙。
故事里男主人“我”在妻子某明奇妙地出走后,开始一场更加莫名其妙的旅途。旅途的目的是想要去应一场召唤,来自一个叫做“海豚宾馆”的地方,而且是来自一位过去女性朋友喜喜的召唤。
“有人在此流泪,为我流泪”所以“我”必然地踏上去寻找“真相”的路途。“我”得重新回到到札幌的“海豚宾馆”去寻找。
可是,札幌的“海豚宾馆”已经被拆除换成了另一所金碧辉煌的,服务水平无可挑剔的现代化大旅馆。
以前破旧老套而且没有滴点服务水平的“海豚宾馆”及其老板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

说这是现代化进程无与伦比地力量促成的结果,按照作者自己的说法就是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的必然程序,让一切原始的村落化的社会结构变成了集合的,标准的,金灿灿的商业社会。
我们一直以来都被教育要在小说和故事里看到道理,如果按照林少华在本书前言里的解答。
大概就是一次对于资本主义的一种批判,通过“我”的种种奇妙经历(包括和朋友男明星五反田的相处,和小女孩雪父母(已经离异)的相处)揭露出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的结果:
就是任何人任何事都会被商品化。
五反田虽然是个令人羡慕的没男人男明星却一点自由也没有,因为他本身就是一件商品,是资本手里一张赚钱的牌,任何个人生活,例如吃喝用度全部都是被按排好的,一点自主的机会都没有。甚至是叫应召女郎等任何消费都可以报销,都是符合资本主义社会的标准,是完成资本运作的一部分。
但还是有不少部分人试图脱离高度资本主义社会的影响的。例如小女孩雪,例如“我”。
在我看来,“我”在找喜喜,也是在找在这样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中如何自处的方法,如何不被这个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所裹挟的技巧——不停地跳舞。
《刺杀骑士团长》

跟村上很多小说里一样,主人公跟妻子分离,然后机缘巧合下遇上了许多无法理解的事情,包括作为女性炮友,性格想合的小女孩,成功人士朋友,两肋插刀的朋友,还有存在于虚幻中或者梦境之中的异常生物——骑士团长。
《刺杀骑士团长》本身是朋友父亲藏在别墅阁楼里的画作,正好被主人公发现。
画面上残酷和叫人迷惑的刺杀让主人公痴迷不已,让其勾不住地想要破获该画作背后的秘密。
在解密的过程中,主人公洞见了朋友父亲被历史刻意隐瞒下的事实。
这部小说也是一次心理危机处理过程。
主人公作为一位画家遭遇了妻子的背叛。这一冲击让其原本生活支离破碎。
虽然“我”表现得异常冷静,甚至是冷漠了,但内心深处的怨恨在不经意间通过暴力表现了出来。
主人公差点杀死了一位跟自己亲密的女性。

好在他的善良和理智还是占了上风,内心深处的冲动和邪恶没有完全释放出来。之后他在餐厅遇见了一位开斯巴鲁车的男人跟他说:“你昨晚干了什么,我可是一清二楚。”
从此,开斯巴鲁的男子成为了画家心中常常念叨的对象,主人公开始画下开斯巴鲁车的男子。
他还发现开斯巴鲁车的男只就是自己内心邪恶部分的见证者,是画家一直在压抑的和害怕的暴力和邪恶阴暗的自己。
所以在书尾巴才有:“当我再度产生想画自己的画的心情是······重画‘白色斯巴鲁男子’的肖像。”
我的经历和朋友父亲的经历相互映衬,表达出日本社会里的一种自我纠缠不得解脱的历史观。
这只是我的猜想,到底怎么样,要去问村上本人了。
《爱的艺术》

这本书得用耐心去看才行。
虽然这本书已经出版了70多年了,但看起来还是很新,关于爱的观念对于我来说是非常有震撼力的。
没想到在70多年前就有人提出了,爱是需要学习的艺术,爱是需要练习和实践的。
我对于艺术没什么好理解的,但我对于练习还是能够理解的,无非就是要在在修罗场里学会基本技能。
但《爱的艺术》里没有给我这种观念。
它说爱是一种主动性行为,不是找一个可以爱的人,也不是找可以被爱的机会,更没有一次性就可以持久永存的问题。
这三个问题就是《爱的艺术》开头给人的当头三板:
爱不是被爱的问题;
不是爱的对象的问题;
不是激情就可以长长久久的问题;

然后作者说,爱是一种主动行为,需要关心、责任、尊重和了解这四个方面作为根基,更需要给予。
这里的给予不是简单地理解为把自己的东西,甚至是把自己的性命给爱的对象,而是把自己身上具有活力东西给予他人,通过自己的活力激活提升别人的活力感。
也就是说,自己的给予并不是失去,而是成长,让自己具备更饱满的活力因素。
《情感勒索》

这本书对我的启发还是蛮大的。不幸的人总是处在一种魔幻的人际关系中,让自己不幸下去;痛苦的人也总是处在一种痛苦的关系中,让自己郁郁寡欢;纠结的人也是处在一种纠结的关系之中,让自己纠缠不清。
网上有句话:放下个人素质,拥抱缺德人生。
这句话很能受欢迎,也很唬人,但不无道理,人要保持自己开心。需要彻底切断不健康的关系模式。
对于很多关系来说,本来是好的,直顺的,只是出现了扭曲——出现了情感勒索。也就是说,我们和某些人、某个人的相处模式让我们陷入了一种容易引发对立和剥削的情景中。
一个很大的缘由就是其中一方迫不及待地想要控制另一方。
《情感勒索》的作者苏珊·富沃德和唐娜·费雷泽就告诉我们,情感勒索是亲密关系中控制的一种最有力的形式,情感勒索者们知道我们十分珍惜与他们之间的关系,所以为了达到他们的目的要求,他们就利用我们对这层关系的珍惜来迫使我们让步。
我们非常熟悉的一哭二闹三上吊。这就是非常典型的情感勒索。爱人用离开来威胁我门,因为他们清楚我们不可能放弃和他们的关系,我们最终会让步。这才让他们步步紧逼,我们一次次妥协,最终我们会无路可退,会掉进情感的泥泞里无法自拔。

上面说到的情感勒索只是初级形态。
有的情感勒索者会故意沉默,用不言来表达自己的不满。如果你非常生气,但对方无言以对,你会觉得对方在冷处理。对方即便在没有多大的情感冲突中仍然沉默以对,一直使用冷暴力的方式处理所有待商量的事情。这也是情感勒索。
因为他分明就是在说,你要听我的,不然我就这样对待你。用这样的方法让你无法建立有效的沟通。让你处在无法理解对方行为的自我谴责的情绪里。
在这个基础上发展的勒索方式,就是“你就是错的,而我是无辜的”、“我是受害者”、“我有今天的样子都是拜你所赐”、“你要为我的所有错误负责”。
奇怪的是,被勒索的对象容易被对方的攻势给餍住了,产生了负罪感。他们开始质疑自己的人格和品质了,开始反思自己是什么地方做得不好了,开始以为就是自己的原因造成了对方的冷漠。
然后他们竟然跟对方求饶,并且顺着对方的意思去做事。
有点被PUA的味道了。
此外,情感勒索者还有可能在扮演悲情者、引诱者,甚至是自虐者。书里一一介绍了这些模式。
但千万不要被外相所骗,所有悲情、引诱和自虐的种种行为都是为了让被勒索者去顺他的意思。情感勒索者根本不会想你有什么要求,只是想着要你怎么实现勒索者自己的要求。确实是妥妥的自私行为,像个没长大的孩子一样,压根没有意识到自己所作的行为是多么有破坏性。
《我们的内在防御》

这本书没有高深的理论,也没有复杂的分析,对于专业者或者追求专业化解读的人来说过于肤浅了,对于初学者或者想要简单地了解一下自身心理机制的人来说却是够分量了。
作者即介绍了各种不同的心理防御机制,也给读者推荐了如何觉察到这些机制,如何应付好这些机制的方法。
书里给我们分类了心理防御机制的类型,成熟的,不成熟的,精神病性的,或者神经症性的。
书里介绍的是我们普通人几乎可以自我觉察的到的异常行为。例如把对领导的恶意转向自己(反向形成),把爱人理想化(理想化),在网络上肆意泼洒自己的恶意(分裂),不断地重复一些莫名其妙的小事情(强迫性行为),或者对于很明显的问题视而不见(否认)等等。
作者把这些心理防御机制逐一地告诉我们,它们是怎么表现的,怎么形成的,可以用什么方法去发现它们,如何应对它们。
不是我们的生活足够混乱,而是我们在成长中被无意地扭曲、挫败和伤害,所以我们需要花费或多或少的力气起治愈自己。

人都心灵脆弱的部分,我们也一直在用不同种类的方式来维护好这脆弱的一部分。这可以说是心理防御。
有的人在用不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有的人会用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还有很少一部分人把心理防御机制升华成了另一种层面的东西,变成了生活里的豁达和睿智。
不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会把人困在一个小时候的状态,无法成长,自我也无法伸缩,变成了一个需要别人来照顾的巨婴。
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就是我们大部分可以达到的,虽然还是有些地方勉为其难,但我们也是有机会发展自己实现自我的功能。
《富爸爸穷爸爸》

以前我是最瞧不起这类书的,我觉得如何向钱看齐的书都挺傻。但我现在我觉得自己挺傻的。
《富爸爸穷爸爸》一开始就说,穷爸爸是个爸爸,好职员,他可以教会孩子所有美德和品行,但他不太可能教会孩子怎么跟金钱打交道,甚至不能教会孩子如何摆脱财务困境。
富爸爸就说:“贫穷是万恶之源。”说许多人根本不知道如何去摆脱贫穷的困扰,如何起建立有效的财富。这里面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学会财务知识,掌握财商智慧。同时,他也强调这一点都不困难。
首先,你要改变观念,要对安稳有保障的工作,例如金饭碗等要有天然地警惕性。因为这些工作带来的安全感具有欺骗性。是的,你每个月都可以拿到稳当的工资,好像可以安安稳稳地生活了,烧烤撸串奶茶酒水每个月都可以吃喝,快活无边。
事实上,你一直在用的只有工资。工资确实稳妥地解决生存问题,但无法一直解决生存问题。如实是结婚生子,大病一场,稳妥的工资,即便是多年的积蓄都会一键清空,让你回到解放前 。
作者在《富爸爸穷爸爸》这本书里说其实都是害怕跟欲望在其作用。

你害怕这份工资一旦失去就一无所有,但你不知道的是你一旦害怕,你就不得不为这份工资拼命的工作(害怕没有这份工作就没法生存,没有工作就没有地位)。
而随着欲望的扩大,你想要的东西越多,要用的钱也就越多,这份工资开始抓襟见肘。你只好加大马力的工作,越是开始担心这份工作失去。这些让你彻彻底底地成为这份工资的奴隶。
一旦遭遇重大风险,由一份工资构建起来的安全屋就会砰然倒塌。你除了裸奔,一无所有。所以不能以为一份工资就可以安度人生了,要警惕安稳的工作和工资不是生存生活的保障。放弃幻想,认清现实最重要。
其次,谈钱是件好事,不谈钱的都是矫情做作。
从小学教育开始我们就被没有被好好教育如何对待金钱。相反,它还教导我们贪婪,钱是低俗的事情,不能够为钱卑躬屈膝,不为无敌米折腰。
到了社会上我们被教育要懂得规避风险,采取保守策略,不要冒险,把钱存储起来,等待时机。
不能说这些做法有什么问题,问题是它没有提供机会,它把机会变成了等待的问题。机会从来不是被等待来的,它需要你主动出击,在实战中学习和锻炼技巧,在失败后找准痛点,扭转乾坤。保守的策略不是最好的策略,它只是比破产还好一点。
最后,我们要学会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
例如,我们可以开间公司来避免绝大部分资产变成负责,我们必须懂些会记、法律、市场知识。这些都是财务知识的内容。懂得了这些,你就能从在金钱的游戏里手握剑和盾,有把握打赢一般的攻坚战。
其实,《富爸爸穷爸爸》在交给我们的知识主要还是懂得理清自己的那些东西是资产,那些是负债。(房子是负债,租出去的房子就有机会摆出资产)转变以往不谈钱的思想观念,大胆地从钱出发去按排生活,扩充收入的渠道(即增加资产的份额),减少负债(巧妙让支出变少或者转移)。你要学会的最重要品格不是理智,而是敢闯敢冒险的勇气。
勇气比一切都重要。

有些书我会记录阅读感悟,有些我就是读着过瘾。接下来2024年了,读书嘛,看来不能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