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病
Myocardial infarction (MI), 俗称心脏病。
"myo-"这个前缀源自古希腊语的 "μῦς",意为“肌肉”。"cardial"这部分来自古希腊语的 "καρδία",意为“心脏”。Infarction来自拉丁语,意为堵塞,这里是说供血不足,心肌缺氧组织坏死。
这篇文章是中国急性心肌梗死注册登记项目在2020年发表在JAMA的副刊上的,题为"Association of Hospital-Level Differences in Care With Outcomes Among Patients With Acute 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China", 拙译为"中国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塞患者的预后与其治疗医院护理级别的关联"。
大概的思路就是说,中国医疗系统把医院分成三级,医疗质量可以想象从一到二到三逐级升高,那么治疗心脏病这种比较常见,十分急性,但治疗起来又没有那么复杂的病,三级医院表现如何?
由于是横断面研究而不是实验,所以会有很多混杂因素会影响因果判断,比如转院,三级医院服务人口的初试健康状况等等,所以我们不求能直接求出因果关系,就看看数字本身就好。
图一告诉我们,三级医院病人年龄中位数比二级低了两岁,二级又比一级低了两岁。从心脏病的风险因子来说,三级医院的病人风险情况似乎最糟,体重高(连中位数都大于正常体重),吸烟的多,糖尿病+高血压+高胆固醇多。

如果你住在大城市,别慌,这些都不重要,你的预后比白鹿原或者坡头村的某个pleb好的多。入院后病人心脏衰竭的几率,省级医院10%左右,县级医院16%,乡级医院接近25%。省级医院病人死亡率: 3.1%,县级: 5.3%,乡级: 10.2%.

除了救护车的充足程度和医疗器械的水平差距以外,作者认为三级医院之间最主要的区别在再灌注疗法的几率,这是一种比较基础的心肌梗死的干预。作者发现,在12小时内接受再灌注疗法的几率,省级是88.6%;县级是80.1%;乡级是72.6%。总体干预的几率与印度差不多,远低于发达国家。我们这种键盘医生会觉得,维基百科给你写清楚的基础操作,乡镇医院你们为什么不好好抄作业呢?然而,现实残酷。作者写到, "The reasons for not receiving reperfusion therapy among the eligible patients mainly included patient factors (eg, concern about the safety of reperfusion, affordability) and physician factors (eg, diagnostic dilemma and clinical experience)." 简单来说,病人没钱,不懂,医生也不懂。
总结一下,如果你住在合肥,武汉,大连,石家庄,三亚,泉州等等,那么你从小坏到大,天天炸鸡奶茶猪油炒香烟吃,你没事。而如果你住在二元里面的另一个元的话,那也没事,在诸多不公中,这一项几乎不值一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