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和行动的社会基础:社会认知论》摘要和笔记(20231223)
示范影响的不一致 由于不同的人或同一人在不同场合例示的标准不一致,使行为标准的学习过程变得复杂起来。但是分散的示范本身并不会导致观察学习出现问题。 当自我评价标准激活时,有效的心理功能的发挥既需要概括,也需要合适的辨别,这依赖于行为的性质和行为的条件。不考虑情景因素而坚持同样的标准,需要严格的约束。只要他人示范的评价标准的变化可以预测,并且标准不一致的理由能得到理解,看上去反复多变的标准实际上对自我产生的是一种一致的影响模式。观察者可以通过有选择的模仿来学习行为标准,以及在何时何地适当的应用这些标准。当人们知道什么标准是人们所期望的,但是看到他人坚持这些标准的程度不一样时,不一致的标准之间最有可能产生冲突。 范例与说教之间的矛盾 虽然行为标准可以单独由示范或说教来传递,但这两种方式通常联合起作用。人们并非总是对自己提倡的信条身体力行。 示范性促进因素 榜样的个人效能如果在高水平的标准传递中得到证实,那么预示个人效能的榜样特征会使榜样示范的作用增强。当榜样有社会地位和权利时,他们所例示的标准就更有影响力。 4、行为标准的推广 如果行为准则从不超越适用它的具体行为,其被推广的空间就很少。事实上,社会发展的一个主要目标是培植可以推广的准则,使这些准则能够在各种各样的活动,包括将来会发生的活动中,引导行为的自我调节。通过变换所执行的活动的类型,规定相似的行为自我评价规则,一般性的准则最容易确立起来。这样,共同的准则就从具体的活动中分离出来,其方式就像从特定的可能具有不同内容的榜样中提取规范一样。成就规范的发展使这一过程类型化。 已拥有的技能概括能力使人们能够适应许多新的情境。结果,在一种具体活动中习得的东西同样能够应用到其他情境中。有些证据表明,即使是从单项任务重获得的行为准则,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推广使用。 人们并不是偶然、被动的从对他们产生影响的事物中观察行为准则的,而是从不同的活动和不同的情景中,不同的人乃至同一人所规定、示范、教授的大量评价中,来获得一般标准。因此,人们必须对矛盾的信息进行加工,形成概括的标准,以此来评判自己的行为。标准为自我定向机制提供了基础。【标准因人而异,个人的经验和知识形成了标准的整体,它的弹性也很大,不同的事件在适用上也会有很大差别。】 5、标准的连续传递 行为的文化标准代代相传,在一定程度上是通过社会性和符号性的榜样的延续实现的。 家庭、社会传递榜样 传统上,心理学的理论假定,行为标准是通过亲子关系传递的。……但是事实上,社会范围内的规范行为的变换经常在一代之内就发生了。因此,……亲子关系不可能是文化传递的主要动因。行为标准的传递主要靠系统的组织结构来传播,并且为集体的约束力所调节。……变革发端于社会水平,但是在家庭中出现的变化就不太遵循社会的顺序。【亲子关系可能是为行为标准的形成提供了基础环境和初步标准,组织结构和社会结构塑造了个人的大部分的行为标准和习惯。】 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价值和标准来源于各种影响渠道,并为社会机构的支持所推动。因为社会机构拥有极大的奖惩权力,集体的约束力能够使行为发生迅速而广泛的改变。 一个综合性的社会传播理论同时也必须解释,文化机构颁布的行为标准是由什么产生和支持的。它们是社会成员共同影响的结果。社会系统的变化经常由价值观的坚定倡导者引发。 社会变革只有在代与代之间的传播被打破时才出现。……实际上,社会学习是一种连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习得的标准被提炼和修改,并且会纳入新的标准。 6、社会参照性比较 规范性比较 以他人为参照的比较,在不同的任务中呈现不同的形式。在某些有规律的活动中,以代表性群体为基础的标准规范,被用于确定一个人的相对水平。 社会比较 人们更为经常拿自己与类似情景中的特定同伴作比较。这可能包括某些同学、同事或者在其他情境中付出类似努力的人。行为判断因此会发生实质性的变化,变得依赖于那些用于社会比较的人的能力水平。 自我比较 一个人以前做出的行为,总是不断的被当作判断后继行为的参照标准。在这个参照过程中,自我比较提供行为充分性的测量尺度。过去的成就对自我评价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它们对目标设置的影响上。 社会学习活动应该加以组织,以便于人们评判自己时根据自己的能力和标准,而不是拿自己与他人作比较。自我比较在避免社会比较的不利影响的同时,让个体感受到自我挑战的好处,体验到自我发展的成功之处。 所从事的有价值的活动不断取得进展,并不能保证持续的自我满足。活动的进步会大大改变自我评价性反应。 集体比较 在以集体主义原则组织起的社团中,对个体评判自身行为起一定的参照作用的行为表现,会呈现另外一些形式。 7、活动价值的评估 在自我调节的判断成分中,另一重要因素是活动价值的评估。……行为评价激活自我反应,主要发生在那些影响自己的利益和自尊的活动领域。 在一般不会引起反应的活动中,如何仅仅通过对这种活动以一些对个体有意义的方式进行解释,就可以引起个体的自我评价性反应。通过对行为的重新解释,自我调节过程也能够以同样的方式独立出来,甚至彻底改变。 8、行为表现的归因 自我反应也随人们对自身行为的决定因素的知觉而变化。 对过错和应受责备行为的自我反应,同样依赖于因果判断。 影响因果判断的成长经验,随性别、社会经济地位、种族地位等方面的差异而变化,但是没有两个人会被以相同的方式来对待。个体之间的社会学习经验的差异,会导致其在行为因果判断方向上的差异。【对于行为表现的归因,在大多数人并不能明白实质内容的情况下,只有通过外部诸多因素来判断。所以经常出现实质与外观截然相反的情况。】——“第八章 自我调节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