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势恢复,2023年古典音乐观演纵谈:12场难忘的音乐会,年度组合等等(文:张可驹)
文:张可驹
2023年的古典音乐演出市场,主题毫无疑问是强势恢复国际化阵容。有时,几乎略带开闸泄洪般的强劲与紧迫,将之前3年所积累的惯性思维冲得一干二净。
当然泄洪之后,也会有一些乱象出现。只希望一切尽快完全回到正轨,市场得到灌溉,混乱得到归正。
以下,略谈本人2023年的观演体会,前半部分回顾12场难忘之演,后半部分选出年度组合、年度协奏曲演绎、年度新人等等。

印象深刻的12场音乐会:
01. 4月1日,陈韵劼演奏福雷独奏作品与李斯特超练,地点:上海交响乐团演艺厅。
上半场的福雷,遍布高级技巧和高级品味,随处惊艳。下半场弹李斯特的12首超练。那演奏,就是告诉你啥是真正的速度,真正的紧张度,真正的技巧的张力?当然,还有如何在抒情的意境中,保持情感的高能?
12首弹完,第一首加演,无比轻松,轻盈、光辉的李斯特《钟》。第二首加演,轻松却又是激流般地演奏肖邦的“黑键”。然而,陈韵劼要是不来一点彻底震撼性的东西,就仿佛不是他了,第三首加演,是钢琴家简单介绍斯克里亚宾的全部奏鸣曲之后,让大家挑一首,或挑一个乐章……结果弹《第六奏鸣曲》。

02. 5月14日,钢琴家弗雷(david Fray)弹巴赫《哥德堡变奏曲》,地点:上海音乐厅。
“哥德堡”这部作品,提供了很大的诠释空间,现在也有很多演绎者竞相使用这样的空间。但是,真正能够让人感到他有自成一体的诠释思路的演奏,那确实不多。
弗雷的弹法,在当下种种光怪陆离的“哥德堡”演绎中,不算特别抢眼的那类。但你仔细去听,会发现钢琴家是有系统性的思维在其中的。乐评:长评:演奏家如何面对危机?弗雷(david Fray)现场演绎《哥德堡变奏曲》听后记

03. 6月24日,波格雷里奇(Ivo Pogorelich)钢琴独奏会,地点:上海音乐厅。
波哥还是波哥,以顶级的技巧融合深邃的洞察力,重构作品的舞台形象,却没有向壁虚构的成分。前些年过分夸张的个性视角,也基本都收敛起来。此时的波哥,让人感到他复出后真正进入到一种细水长流的平衡状态。简单回顾:波格雷里奇独奏会掠影:长评稍后,先建议大家别再急着说他的“衰退”了,争取日后写篇话题文。

04. 8月17日,圆号演奏家曾韵与钢琴家韦子健的音乐会,地点:上海音乐厅。
好的演奏家,是明明你知道他的特点,这次也没有很多改变,但就是常听常新。曾韵就是如此,BPO首席的高光比不上厚积薄发,细水长流的内蕴。
韦子健是一位颇有特点的钢琴家,这场他发挥不多,稍后在东艺有两场曲目大胆的改编曲独奏会,可惜有事去不了,希望尽快补上遗憾。乐评:再听曾韵的圆号音乐会:天性,终究是远高于天赋的东西

05. 9月24日,宁峰与新古典室内乐团,演出巴赫与维瓦尔第的作品,地点:上海音乐厅。
宁峰马拉松式三场音乐会的最后一场。22日,巴赫小提琴无伴奏全集,23日,巴赫部分协奏曲+施尼特克《小提琴与弦乐奏鸣曲》+皮亚佐拉《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四季》,24日巴赫部分协奏曲+维瓦尔第《四季》。

原以为,持续力强如宁峰,这样三天拉下来,最后一天40多分钟的下半场也不免划水时刻。但完全没有,巴赫依旧体现宁峰汲取本真的现代风格,《四季》更是非常精彩的演绎,构思缜密。
对于这部已经被呈现得过多的作品,宁峰和新古典室内乐团的年轻人们真的是每一部分都精心设计,并且尽力地落实,全程无松懈。
能听到如此走心,有品质,有细节抓人,整体又有说服力的维瓦尔第《四季》,殊为不易。很明显,小提琴家和乐队成员都投入了很多,去构思,去排练。这是很重要的,无论对独奏者,对听者,还是对乐队里的年轻人。

06. 10月8日,克伊奈(Michel Kiener)用羽管键琴演绎巴赫《哥德堡变奏曲》,地点:上海音乐厅。
克伊奈不愧为莱昂哈特的高足,是大宗师精神真正的传承者。在他们的世界里,本真的巴赫,所意味的远不仅限于复古形式与种种考据,而是充满了诗意,有慷慨陈词的句法,有鲜活而不陈腐的性格,有爱与深度。乐评:有性格地,诗意地演奏巴赫:略记克伊奈(Michel Kiener)弹《哥德堡变奏曲》

07. 10月20日,王之炅与王鲁的勃拉姆斯奏鸣曲,地点:上海交响乐团演艺厅。
用一句话来形容王之炅的演奏,就是:从未两次跨过同一条河流,也不会为了不同而在河边跳舞。那演奏融合了太多高级的技巧,各种层次太丰富了。可最终,一切又都回归真挚感人的目标。
这是演奏艺术的大道,要不断往上走,就是不能离开的。王鲁的钢琴部分也很妙,两件乐器真正构成了平衡。
切利比达克说,越是好的乐队就越需要排练。倘若演奏者音色单一,就没啥好做的了,反之,如果能呈现百种音色,怎么搭配就很重要,也很花时间。在观察演奏,继而考虑怎么写乐评的过程中,我也深感越是好的演奏,写起来就越困难。总之这场的话题我终归还是要补上,嗯。

08. 10月24日,库伦奇斯(Teodor Currentzis)与音乐永恒乐团,演出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天方夜谭》、拉赫玛尼诺夫《第二交响曲》,地点:上海东方艺术中心。
以往观演,我常感到上海乐迷啥都好,就是有时含蓄了些,某些该起立鼓掌的时候没站起来。24日的演出,上半场结束后,氛围就渐渐有沸腾之状,居然有零星起立鼓掌的人,前所未见。
在古典音乐的舞台上,真正配称明星的演绎者,基本都有一种驾驭现场,深度感染听众的能力。当然某些有名无实的“古典流量明星”不在此列。库伦奇斯与音乐永恒乐团,要说其首当其冲的风格特点,我愿称之为“感染力”。一种根基扎实的感染力。乐评:艺术之火依旧在燃烧:听库伦奇斯与音乐永恒乐团

09. 11月24日,上海四重奏建立40周年的纪念演出,地点:上海交响乐团主厅。
以巴伯的《弦乐四重奏》开始,然后是彭德雷茨基的《第三号弦乐四重奏“未被写下的日记”》,下半场是贝多芬《a小调弦乐四重奏》Op. 132。上半场的状态已直接飙到该组合几年中的高峰,听完整场演出,我也没想到自己会情不自禁地起立鼓掌,为了Op. 132的第三乐章。
贝多芬与彭德雷茨基,让我们看到艺术杰作会刺激受众这一点,古今皆同。同时也不得不说,这样一场曲目堪称“曲高和寡”的四重奏音乐会,居然坐到95成满,结束之后反响还很热烈,实在是上海古典音乐环境繁荣的体现。乐评:听上海四重奏:没想到会起立鼓掌&这曲目依然刺激着听众

10. 12月1日,陈萨钢琴独奏会,地点:上海音乐厅。
实在是精彩的演奏,大概是我在上海听陈萨的独奏会中整体最佳的一场。
真正好的现场,那样的“好”,往往是贯通于每一环节的。从曲目的安排,到针对性地解决演绎难关,再到演绎者展现诠释观点,最终是自身的个性如何同诠释相平衡?乐评:陈萨的独奏会印象:真正好的现场,“好”是贯通于每一环节的

11. 12月16日,指挥家迪图瓦(Charles dutoit)携手大提琴家卡普松(Gautier Capucon),与上海交响乐团合作的音乐会,地点:上海交响乐团主厅。
曲目是福雷《“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组曲》、圣-桑《第一号大提琴协奏曲》,以及德沃夏克《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听后颇感迪图瓦之厉害,他一方面几乎最大程度地激发了SSO的潜能,另一方面尽显一代协奏曲专家的本色,让卡普松真正能够“放手大干”,毫无保留。
不过最惊艳的,仍是指挥家诠释法国音乐的那种天赋才能。
实践以上种种,基础是迪图瓦进行了空前细致的排练。大提琴家卡普松是挺进中生代主力的独奏家当中,相当值得聆听的一位。乐评:高能而后高燃的夜晚:略谈迪图瓦、卡普松与上海交响乐团的演出

12. 12月17日,男中音歌唱家周正中与钢琴家冯佳音合作,演出俄系与德奥艺术歌曲,地点:上海音乐厅。
周正中唱艺术歌曲是品质保证,拉赫玛尼诺夫的悠长而偏沉郁的旋律线条,融合文字音乐化的语言之流;舒伯特精美的旋律轮廓融合细腻考究的吐字,样样期待不落空。
表现拉赫的春潮和舒伯特的致月亮(An den Mond)d. 259,周正中真是唱得太好了,尤其是舒伯特。真正的好演绎,就会让人感叹:怎么会有如此伟大的作品!?
这场星期广播音乐会是早场,前一晚听迪图瓦、卡普松与上交,回来写好长评(也不算很长,可原本因为时间紧,想1000字多一点了结,又不行……),早上做完版,发完公众号、微博、豆瓣、小红书,再去上海音乐厅。这样一波操作,本人应该当得起乐评特种兵的称号。

2023年度管弦乐演出:
9月21日,费多谢耶夫(Vladimir Fedoseyev)指挥柴可夫斯基交响乐团,演出柴可夫斯基第五、第六交响曲,地点:上海东方艺术中心。
从俄派黄金年代走来的指挥大师,年过九旬,同他合作数十年的乐团一晚演出柴可夫斯基的最后两首交响曲。好像亮点太多,负担又太重,这一切会单单成为一种情怀吗?
听过之后,再次确认了真正的宗师级演绎,往往会让你看到出(传统)而变之的伟大成就。21日演出的“柴六”即是如此。这样的诠释风格显明,俄派演出这部作品,有了一个完整的新方向。
我们也看到了不完美的时刻,但演奏所到达的高度还是分明显示出:技巧高超,立意独特的演绎当然可贵,却也不是完全罕见。但此处费多谢耶夫他们所成就的,是完完全全的“另一回事。”乐评:俄派巅峰演绎老柴的抗争与死亡 | 乐评


年度独奏会:
11月28日,艾马尔(Pierre-Laurent Aimard)钢琴独奏会,演奏利盖蒂、贝多芬、肖邦、德彪西的作品,地点:上海交响乐团主厅。
艾马尔的强是真强,从利盖蒂到贝多芬,再到德彪西,面面俱到。不仅是超难Etudes纵横自如,技巧依旧强悍,更重要的是他的整个演奏的系统,从手指技巧到风格表现,依旧强大无碍地运转着。现场比录音好,声音之美不需要后期去补,反倒是录音会损失一些。
这场演出的无可替代之处,在于大师实现了新、旧经典之呈现,在不同层面的“打通”(借用钱钟书的说法)。音乐性格的遥相呼应(上半场利盖蒂与贝多芬的穿插演奏),技巧与艺术相融合,一场回溯跨越3个时代的主线(下半场,利盖蒂、肖邦、德彪西的练习曲交错呈现)。
在同样的美感,同样的魅力的基础上,让听者明白现代音乐的杰作,其魅力与性格,都距离我们并不遥远。有这样的演奏家来推广,是利盖蒂的幸运。

年度协奏曲:
10月26日,霍夫(Stephen Hough)与俞隆指挥的上海交响乐团合作,演出贝多芬《第三钢琴协奏曲》、勃拉姆斯《第一钢琴协奏曲》,地点:上海交响乐团主厅。
难忘的协奏曲之夜。霍夫认为现在的钢琴声音太机械化,斯坦威的声音也变得过于直接。可正是留意到这种情况,钢琴家的演奏尤为注重琢磨音色的精美特质,弹出一种既有着珠光般的精美色泽,又不失人性气质的声音。
这样的音质配合锐利的手指技巧,你不难明白昔日巨匠的影响是多么鲜明。实践那份“取其精华”,体现出霍夫对于技巧的不同层次,都有深入的锤炼。他在另一方面所做的,就是从不刻舟求剑地塑造一种“古风”。
就是想再听他的现场,没别的。乐评:略谈钢琴曲家霍夫(Stephen Hough)的协奏曲之夜:“取其精华”必定对应“弃其糟粕”吗?


年度室内乐:
12月9日,鲍罗丁四重奏(Borodin Quartet)的俄国音乐专场,地点:上海音乐厅。
经历漫长的辛苦,最终追寻到开阔与幸福,真正的俄派艺术精神永不灭。在很多老牌名团古风荡然,甚至只能听个情怀的当下,鲍罗丁四重奏算是完全逆势sha到底。乐评:听鲍罗丁四重奏:依旧是四重奏团的天花板&纯正俄派精神

2023年出色的室内乐演出,有不少也是国内的音乐家们带来的。
除了年度之选,我也会想到青年演奏家们组成的GCG合奏团,演出柴可夫斯基《弦乐六重奏“佛罗伦萨的回忆”》(乐评:写在青年节之后:这些青年演奏家迷人地演绎了《弗罗伦萨的回忆》,值得好好谈一谈)。还有指挥家/钢琴家张橹与小提琴家唐韵,中提琴家施宇成等人合作的莫扎特室内乐之夜。乐评:从SSO“莫扎特盲盒”系列收官之演谈起:真正引导人们认识莫扎特的演出
何宁与张天然的双钢琴我总是期待,这次斯美塔那《我的祖国》的双钢琴版是他们对大曲的探索。还有一个新进的双钢琴组合,孙榆桐与郭煦,听他们演奏拉赫玛尼诺夫《交响舞曲》的双钢琴版,带给我美好的体验。这是力求将独奏家的形象带入双钢琴的演奏。
年度新人:
盖纽申涅(Anna Geniushene),克莱本比赛银奖获得者,就“新人”的标准而言偏高龄,演奏却已然成熟,不同层面皆如此。(9月26日的独奏会,地点:上海交响乐团主厅)

这位钢琴家力求让自己深入俄派真正的精神。让钢琴歌唱,追求人声般的优美,而后让钢琴“说话”,追求会话般生动的句法,这是伟大的俄派巨匠们共同标定的方向。与此同时,整体的音乐表现、演绎品格的自然性,都是第一位的。
盖纽申涅不仅拥有歌唱的手,也拥有让声音洪亮震响,同时依旧美丽的手。她弹普罗科菲耶夫《第五奏鸣曲》让人陶醉。第一乐章独特节奏脉动的暗线把握得分寸得当。歌唱的音响和句法,皆理想地平衡于原作简洁的构思。音乐形象是优美的,旋律的轮廓又是富有力度,挺拔耸立的。
后两个乐章中,当崎岖的节奏由幕后转入前台,盖纽申涅关于节奏感的把握犀利而稳固,对演奏普罗而言,二者缺一不可。种种奇巧的细节镂刻得很精致,强劲的力度掌控随心。

年度新人也是思考再三才选了盖纽申涅,另外三位新锐钢琴家在此也要一并推荐。
饶灏的技巧与风格都日渐周全,洋溢青春气息又确实强有力地演奏李斯特超练让人难忘(乐评:听饶灏弹肖邦与李斯特超练:钢琴家似乎准备停当,要开始往上走了)。先前曾感到他演奏中闪过较为单薄的个性处理,此时已被扬弃。

王紫桐这位钢琴家,目前国内的关注度还不是很高,却是真正值得关注的新人。之前听她弹肖邦《第二奏鸣曲》的现场录音,已是难忘,今年现场聆听钢琴家对于莫扎特、斯克里亚宾与李斯特的演绎(6月8日,上海东方艺术中心),更感到满意。
她确实深入思考了三位作曲家各自的风格。弹莫扎特奏鸣曲时流露的简洁高雅的美,一听就感到惊艳。不同方面的控制力都出色,而那样统合全篇的分寸感,是最可贵的。李斯特《b小调奏鸣曲》有技巧性的果敢,但如何琢磨乐句,到达一种凝练、不蔓不枝的美感,才是钢琴家建立品格的关键。
这场独奏会之后,王紫桐参加布索尼比赛也取得不错的成绩,希望日后能在国内常常听到她的演出。

这次听鞠小夫(8月6日的独奏会,地点:上海音乐厅),感到他的进步大超预期,对表现李斯特《b小调奏鸣曲》有深入的思考,却不将过多的设计放在面上。这位钢琴家对自己的提升之路,既是有的放矢,也是完全不取巧的。让人佩服。乐评:听鞠小夫的独奏会,深感他的进步惊人:钢琴家在演奏中,思考感官美与复调的融合

年度组合:
吕嘉与国家大剧院乐团。
在强势恢复的背景下,涌入这么多外来的杰出组合,乐队与室内乐皆然。国内还有王之炅与王鲁这样出色的二重奏。然而,年度组合的位置依然毫不犹豫地留给吕嘉和国家大剧院乐团。
3月14日,在东方艺术中心听他们演奏布鲁克纳《第七交响曲》,深感短短十年时间,吕嘉还真的建立起中国的布鲁克纳演绎传统了。单这一点,年度组合不给他们还给谁呢?乐评:传统是由人建立的:谈谈吕嘉与国家大剧院乐团演出的布鲁克纳《第七交响曲》

年度单曲:
陈默也弹勃拉姆斯《10首匈牙利舞曲》/达尔贝托(Michel dalberto)弹拉威尔《小奏鸣曲》
既然取舍不了,那就并列吧。两个曲目的演奏及作品本身的特点,基本就是完全相反。
陈默也将勃拉姆斯的独奏版匈牙利舞曲形容为技巧黑洞,现场听你不会怀疑。即时领略绝对强劲的技巧魅力,就现场存在的核心价值之一。11月22日,地点:上海交响乐团主厅。乐评:听陈默也的独奏会:弹真正困难的作品,就以碾压困难的姿态来弹

达尔贝托是今年听的第一位外来钢琴家,和弗雷弹“哥德堡”同一天。5月14日下午,在雍福会的花园里举行的沙龙风钢琴独奏会。
达尔贝托是佩勒米特的嫡传,而他对拉威尔《小奏鸣曲》的演奏绝对是玄门正宗。清晰、精致、高雅与凝练的格调,贯穿始终,很好地说明了什么是真正的法式的典雅,以及艺术上的less is more。


在这两首之外,我想到的是秦立巍在独奏会之后加演的《Over the Rainbow》。感官享受与感人程度都很高,12月10日,上海交响乐团主厅。
特别关注:
回声合唱团与回声少年合唱团。
说实话,回声(Echo)合唱团每每让我佩服,有时又让我不是很能共鸣他们的曲目。之前,他们和沈洋合作独唱与合唱改编版的舒伯特《冬之旅》,独唱与合唱皆好,但那样的改编其实有点蛇足。倒是当时他们唱的许茨让我纯激赏。
今年,Echo的圣诞音乐会是非常用心且出色的演绎,但主要曲目基本是沉思与哀痛的氛围。12月24日,地点:上海交响乐团主厅。
怎么讲,都说是大喜的信息了......虽然在理论上也可以设法解释得通,但那样的曲目,可能更适合在复活节之前演出。然而在回声合唱团学合唱,继而登台的回声少年合唱团,可说是对圣诞的氛围做了较好的补全。
听这些小朋友唱《Over the Rainbow》,嗯,这样才是圣诞音乐会该有的样子啊,还那些黄自写的歌咏季节风物的作品。有时,简单的答案是更好的答案。希望以后,Echo少年合唱团的空间更大一些。


年度演绎者:
大提琴家王健
综合演绎者的不同方面,最终选出年度演绎者,可能是个人或组合。2023年,除了王健,还能是谁呢?
4月28日,王健与薛颖佳合作,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的演出,就是方方面面,彻彻底底地诠释了:为何,直到如今,在传统审美渐渐崩塌的当下,我们几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真大师出现在舞台上?

2024年,祝大家都多听好演出。
-
Mortal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1-07 11:05:31
-
兔魄又满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1-03 23:28:39
-
edleweiss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1-03 09:19:31
-
散木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1-03 07:06:52
-
niloiv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1-03 05:13:51
-
让你能够看懂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1-02 23:06:01
-
martinez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1-02 19:03:55
-
杳爻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1-02 18:30:00
-
冬叶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1-02 17:59:55
-
#天堂尚幼#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1-02 17:58:54
-
阿卡迪亚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1-02 17:23:39
-
衣莎贝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1-02 17:22:34
-
Icarus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1-02 17:18:48
-
Geographer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1-02 16:27:15
-
七。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1-02 16:26:08
Kempff946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当夜长评:希格诺四重奏(Signum Quartett)呈现真正德国式的室内乐美学 (8人喜欢)
- 谈谈水蓝与国交的组合的上海首秀 (2人喜欢)
- 这些不难买到的好唱片(2025.5):每月推荐5款新唱片和比较新的唱片 (9人喜欢)
- 母亲节专题:在音乐中,看“不内耗的母亲”等等 (8人喜欢)
- 致敬鲍罗丁四重奏建立80周年,回顾新一代成员的“沉重抒情”之夜 (5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