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读书总结
今年读了27本书,比上年多3本,但远远没有达到计划的50本,完成率54%,堪比我们公司的业绩完成度。
今年的阅读兴趣依然集中在历史、文学(小说、散文和诗词鉴赏)领域,历史以学术著作和非虚构写作为主,小说口味较砸没有固定偏好,散文尤爱汪曾祺,诗词几乎全是叶嘉莹。新读的作家是李娟,被口碑和风尚影响读的是《每一句话语都坐着别的眼睛》,意料之外读的是《朱令的四十五年》,拓展阅读范围的是《香识》,延续去年喜好的作家是叶嘉莹和杨绛,没有读完要继续啃的是《杜甫评传》。
我心目中的年度十佳是:
本书是叶嘉莹上课或讲座的语音整理稿,内容极尽全面详实,以对唐宋词起源流变的贡献为选讲标准,选取晚唐至南宋各时期代表性词人15位:温韦冯李、晏欧(包括小晏)、柳永、苏轼、秦观、周邦彦、辛弃疾、姜夔、吴文英、王沂孙。他们分开来各有特色大放异彩,聚在一起呈现出词体从初创到全盛、成熟时期的完整嬗变主线。叶嘉莹以这条主线为经,以15为词人各具风格的代表作为纬,以自己学贯中西的视野为眼睛,带我们解读唐宋词宇宙上一颗颗耀眼的星星。合上书,或许你仍旧记不住高中所背诗词外的其他好词,但阅读过程中享受着掰开揉碎式精读带来的顿悟,短暂领略诗学传统上的兴发感动,在当下是多么美妙又奢侈的享受啊。
质疑范进,理解范进,成为范进。有足够生命长度后,我们面对经典作品常常发出如下惊叹:初读不解书中意,再读已是书中人。从孔乙己脱不下的长衫,到质疑理解却成为不了的范进,背后是整个社会猝然转向下个体何去何从的茫然无措。《儒林外史》在文学史上的定位是杰出的讽刺小说,然而在当下阅读它的讽刺意味大大减弱,纪实特性一览无遗,它真实地记录着三百年前读书人是如何谋生的。凭手艺、进举业、吃祖产、靠帮闲,无外乎这四种,其中举业是通途是主流。时移势易,三百年多少巨变,如今条条大路通罗马,但只有一条通金字塔,读书人又开始千军万马挤独木桥。因为纪实成分,其艺术性被遮掩,抛开”谋生“它记录的世俗风情画之出彩不输《金瓶梅》。
福楼拜认为文学的力量不在故事本身,而在于作者怎样叙述、描写和处理,因此文学上不存在高尚的或低下的主题。这可用来解释《弃长安》何以能凭近乎讲烂了的主题吸引人一口气读完后还念念不舍。讲述“安史之乱”的作品包括且不限于历史著作、小说、诗歌、影视剧,这本书仍能于叠床架屋的系列创作外发掘出新的生命力,除去极具感染力的文笔和抒情文风外,最主要是它诗化了“长安”的魅力,抛弃宏大叙事只见历史规律不见众生挣扎的冷硬笔法,还原以人情人性。以人的心情体悟故事,主角“长安”是光荣与梦想的化身,“弃长安”源于私欲膨胀导致整个社会秩序的崩溃,无数接昂奋进的人生梦瞬间破碎,深厚的悲剧感构成部非虚构作品致命的吸引力。
想要了解两千年历史中政治制度的延续性,《秦制两千年》可作入门读物,书中罗列大量事实论据,但要想真正“懂得”这种制度,必须要读《波峰与波谷》,它精密剖析这种制度背后的历史渊源及运行逻辑。两千年的秦制是官僚帝国体制,两千年的组织架构是科层组织,它通过爵位分封和品级设定严格而清晰地划定等级秩序,分配与之相匹配的社会资源,它正常运行的前提以及目的是稳定的专制皇权。儒家的宗法制度提供理论依据,法家的“法”“术”势“提供实操手册,儒法合流,外儒内法,“霸王道杂之”是秘而不宣的校准尺度。两千年政治景观是一个又一个大同小异的复刻品,唯有其中百年有基因突变的可能,东晋的门阀政治就是那朵奇葩,是为波谷。
情绪病与生理病同等重要,也同等正常。因为迫在眉睫的事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与感冒发烧找医生诊治一样,都是为了找“药”。本书作者是一位心理医生,它以工作中遇到的多个案例为原型进行非虚构加工,呈现为书中几个典型的可供带入的咨询模版。他们有男有女,年龄、工作和遇到的难题各异,或婚姻触礁,或生活不幸,或身患癌症,他们身上有我们的影子,他们心里也藏着我们的阴影。我们代入他们的身份与情绪,想通过作者得到治疗与开解。洛莉的独特之处在于,她作为医生的同时还是一名正在咨询心理医生的患者。她作为患者所经历的心理流程被剖解得尤其详细,更能让读者感同身受。
田余庆先生细微处着手高处张网构思的风格真的令人击节叹服。前有通过”王与马,共天下”细致演绎出封神之作《东晋门阀政治》,后又在本书中,通过“诘汾皇帝无妇家,力微皇帝无舅家“深扒北魏子贵母死制度及其早起根源——母后当国经历。对外行人来说,读田余庆先生的著作,比最好的权谋小说都要吸引人。
有点超出预期的一个集子,除了描写市井小民苦中作乐的文章外,竟还有一两篇带点意识流风格的自言自语。而尤以女性为主角的几篇印象最深刻,《徙》《小嬢嬢》《薛大娘》《小芳》,故事各有各的精彩,但都着墨于女性的欲望,被压抑的,被变态的,被满足的,被扼杀的。她们的存在照应了题目“八宝辣酱”,是文章内容风格丰富性的体现,也是汪曾祺想传达的悲凉性之构成兼载体。“这种悲凉不是源于封闭的深山,而是出于对现实生活的抗议”。当正常欲望得不到理解、尊重和满足,必然诞生畸变,故事是对现实的艺术性回应,可以是迎合,更可以是反抗。
李佳佳在《朱令的四十五年》中总结朱令父母为人处事风格的一段话套在杨绛身上也很合适,“他们有着民国时期出生……被时代洪流一次次裹挟,不怨天尤人,也不激烈抗争,不卑不亢,保有尊严,平和温良,但是从不放弃”。不放弃如实讲述过往或许是一个驯顺的文人对某种无常最大的反抗。《将饮茶》名字很特别,根据内容翻译过来大概就是死之前(饮孟婆汤前)一定要保存下的记忆,若不写出来死也不会瞑目,那就可见要讲的东西于作者多么重要。父与夫于任何一个女子都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两根支柱,他们构成杨绛记忆的重心。也许是因为早看过她回忆自己小家庭的《我们仨》,所以这本书里对钱钟书的部分就印象平平,对回忆其父的部分就感动颇多。
阅读起因于一句精致的宋词,“花气蒸浓古鼎烟,水沉春透露华鲜”,想要弄明白水沉与沉香的关系,想要知道烟为什么要花气蒸浓。这本书对结合出土文物、博物馆藏和文献记载、文学作品,对香的种类以及用香历史作了详尽介绍。无论是香的品种,如植物类沉香、零陵香、降真香,动物类香麝香、龙涎香,混合类香水玫瑰露、蔷薇露等,还是焚香的用具,如莲花鹊尾炉、凤鸟香炉、熏香球、青瓷鼎、篆香炉等,无不拓展着我们对故人雅致生活的想象空间。
惊叹于作者的才情,充盈得仿佛汪洋大海,文章也满是个性化的隐喻,正因如此,才能把经验与诗意结合得如水乳交融。“我将经历转化为句子时,一个幽灵般的迁徙开始了”,文字能承载的灵魂深度的界限在哪里,因为文字作品浩如烟海,这个答案不可知,但可知的是赫塔·米勒将那条线又拉远一些。
写完总结照例展望下未来,希望明年百分百完成读书计划,不要再偷懒啦。
-
夏末清蘅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1-04 10:3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