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课笔记 (天龙八部、中国庭园)
摘录自林世奇老师。
金庸本身是一个佛教徒。他在小说《天龙八部》里融入了最多他对佛教的理解。这个小说基本的设定就是佛教对这个世界的理解方式。
所有的生命来这个世界,他的存在方式有很多不同的层次。大致来说,有六种不同的存在方式:有的是一直不断的在高度的痛苦的折磨状态;有的他的痛苦缓和一点;有的他的痛苦再更缓和,这三个痛苦的存在形式叫做三恶道(分别是地狱道、饿鬼道、畜牲道);另外三种是人道、天道、阿修罗道。
【天龙八部】的意思是,尽管在天道、阿修罗道,这种高级的生命形态,他们都还陷在贪婪、嗔恨、愚痴各种情感的漩涡里面,他们都还没有把世界的真相看穿,因此都还有各自的限制和困难。
当你把这些限制和困难都突破超越之后,你对生命就【究竟】了,那么这种理解【究竟】的状况叫做【觉行圆满】,就是【佛】的概念。
《天龙八部》的小说里,尽管他们武功高强,但他们的痛苦跟我们普通人完全一样,他们就跟在佛陀面前听法的高级形式一样,也都还困在贪嗔痴中,没有办法超脱。
【无人不冤,有情皆孽】 冤:不想要的都来了;比如衰老。 孽:想要的都得不到;比如你很爱的都会失去。 所有的存在形式,在你还没有办法真正超脱的时候,都离不开这两件事。没有人可以超越。
冤:所有人都在承受自己期待以外的结果
孽:所有人都在纠结之中,无法自由。
人在这个世界中所没有办法摆脱的各种纠结和苦痛。
【冤孽】和【超度】:(超度:一种生命的自由解放。通过这样的悲悯过程,对人类的限制有一种深沉的关照,可以明白人为什么会活得那么苦)
中国的建筑有两种: 一种是官家体系的,约等于儒家,代表着一种中国传统的对权力安定的设计,所以有中轴线,比如紫禁城、四合院、三合院,体现一种权力结构的安顿。 另一种,更重要的,事实上安顿着更多读书人的心灵的,是庭园设计。庭园设计是完全没有中轴线的,体现“去中心化”的概念,有一种道家的思想。
所有的人类建筑之美,在中国庭园达到了极致。因为它最巧妙的把人类的精华创作物融进了大自然。你看着是自然,里面却有人;你看着是人,里面却融入自然,这就是所谓的【天人相合】的思想。《滕王阁序》:画栋朝飞南浦云,朱帘暮卷西山雨。
中国庭园,他一定要有水和亭子。水是空的,没有颜色,所以可以反照万物,有一种道家思想,依靠水跟建筑物穿插错落,把人类的建筑物融进了自然界;亭子四面没有墙,所以可以四面八方的穿透,你在亭子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看见整个世界不同的风景,又是道家的“虚静”思想。 中国人在得意时是儒家,失意时是道家,谁都可以躲进道家去舔舐他的伤口,安顿他的生命,补足他生命的能量。庭园里寄托着【人应该怎样安顿自己】这个大题目。 所以中国庭园的设计是非常非常了不起的,是中国文化里最精彩的一个部分。
为什么要盖亭台楼阁?以阳台来做比喻,阳台是全封闭式的空间和整个开放世界中间的一个缓冲地带。这个缓冲会让人非常舒服,没有阳台,你跟这个世界不是全闭,就是全开。 那种半闭半开的地方,正是人跟这个世界、人跟自然(中的风雨阳光)最舒服的空间。
【借景】【框景】 从精美的人造建筑物,延伸到外面开阔的自然景致。有了外面的自然景致融进来之后,亭台之美,才达到极致。
【以有限纳无限】 把无边无际的大自然,融进有边有际的建筑物。
【中国庭园的核心概念】:人的世界一定要放进天的世界。人的世界是有限的,他一定要放进天的世界才可以通向无限。
【借有限来显无限】 只有通向无限,我们的灵魂才可以在那个地方得到休憩、安放、借慰之处。
——啊,我觉得老师的这个解读,catch了园林的“神”。 原来当我们在逛园林的时候,我们是在找灵魂的安放处 。
春夜宴桃李园序
李白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 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 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会桃李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 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吾人咏歌,独惭康乐。 幽赏未已,高谈转清。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 不有佳咏,何申雅怀?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
我已经在好几个林老师的授课视频里,看到他 课讲着讲着,开始唱起了歌,哈哈哈哈哈
沙宝和伦恩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20250331 感恩 (1人喜欢)
- 20250205 (1人喜欢)
- 小寒 (3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