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冬日京城
一些琐碎的记录。
因为家属出长差,我便抓了个空去趟京城,上次去已经接近10年了,这是第一次在冬天到北方。
上次离开时,意犹未尽,只在晚上到处逛了逛,故宫也是拖着个大行李路过天安门进去的,一路匆匆忙忙,看着大殿内的“正大光明”,想象着几百年前的皇上在这里召见大臣、批阅奏折的场景。
记忆里的北京是春日,等闲识得春风面的滋味我是记得的,凉凉的风掠过头发,那时候的我对未来迷茫、却仍然还抱着希望。
那趟北京之旅,改变了我的人生。

这次再去的时候,带着孩子,试图让孩子也感受一下“京城”的模样。初入北京迎接我们的就是零下的寒风,好在是上午,还有些阳光。可是后来再带着孩子出门,只要太阳不在头顶了,就能感觉到那股愈来愈强烈的寒意。寒风凛冽、寒冬腊月、寒风刺骨……这些成语让我一个南方小土豆第一次有了直观的体验。
在前门大街那里,夜里吃完火锅出来还看见一位乞讨的中年人,裸露着他残疾的腿。我有点惊讶,北京还能看见乞者(原因懂的都懂);又有点悲伤,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不知道他今天有没有讨得一日的吃食。就算他是装的,又或者背后有什么利益链条,在这天寒地冻的环境里呆着,也算是尽职了。

这几日日日带着孩子出门玩雪,虽然已经从雪变成了冰碴子,但一点也不妨碍他玩得不亦乐乎。随便捡到一根小树杈就试着要把路边的雪叉起来,一叉子下去雪就裂成两块,再从两块变成四块……一直到碎成雪渣渣,再去嚯嚯下一堆雪。哪个景点也不需要去,去了都是在玩雪。在他的记忆里,最快乐的是玩雪、追麻雀和哈利波特的禁忌之旅。只有孩子的快乐肆无忌惮,最是纯粹、简单。

虽然特意挑的工作日,一点都不妨碍北京人来人往,人流量依旧那么大。每天出门坐地铁都是人人人人人人……尤其是一号线。车厢里都是来来往往的行人,你能听到一家子流利地用英语交流,也能看到年轻的男男女女穿着平日里不常穿的衣服、顶着一头不太常见的头发。能听到初入职场的00后们讨论这家公司的氛围好不好、自己住得好不好,怎么样才能跟上时代潮流。也能看到车厢里的学龄孩子们几乎都挂着眼镜,这一代的孩子们真心不容易,北京的更不容易。

年龄越大,越能明白老人的一些话。以前总听他们说,哪里都一样,外面有什么好玩的。那时不以为然,总觉得他们太过沉闷。这么有趣的世界为什么不让我去闯荡一下?10年过去了,心态也完全变了。这次还是没去长城,其实景点就是那些景点,没有变化。八达岭长城和山海关长城有什么区别吗?前门大街、大栅栏、牛街、南锣鼓巷和回民街、中山路、夫子庙有什么不同么?走的地方多了,发现世界真的变成世界村了。还能迷恋我的,可能只剩那些高山流水,柳浪闻莺,安安静静地躲在山里坐在摇椅上听鸟儿婉转、听山涧流水。
这里有“长安米贵,居大不易”的感慨;也有“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豪情。不同的人,对城市的感受千差万别。我一直说京城而不提北京,是因为它汇聚了最核心、最顶尖的一切,不论是智商、还是才能、人脉资源,甚至连安全措施也是最严格的。可想要留在这里,却也是登天般的难。我身边的友人们,下至20多岁晚上能去酒吧的小姑娘,上到40来岁兢兢业业工作的中年人。无一例外,单身、独居、无孩,离异或者未婚,也许某一天她们就打包离开这座城市,就像从来没来过一样。

我问家属要不要回来,他摇摇头说在家里拥有好的天气、好的交通,不可兼得啊。
这里的冬天很美,一只只的小鸭子在湖面上游来游去,一个猛子扎下去,在湖面上荡起一圈波纹。远处的阳光把水面打成碎金的样子。又或者河已经冻瓷实了结成了厚厚的冰,拿一块冰砸过去,冰块被砸得四处飞溅,变成细小的冰碴子。
做一个游人,不用考虑羽绒服够不够暖和、空气里都是灰尘、积分够不够落户、能买得起哪里的房子、孩子去哪里上学、今天地铁能挤上去吗?想留下来,就多了很多困扰。当年那些意气风发的小伙伴们,如今都已经变成了裹着厚厚大衣,对光腿游玩的小姑娘沉默着的中年人们(真的很想问她们不冷吗?),眼里失去了光。
人活一世,不过游戏一场,快活点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