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论
象征主义
瓦莱里
1象征主义内部区别大,但创作实践一致。包括对超验世界的追求,挑战读者认知从而创造新读者,注重个性。
2音乐化。语词、意象与情感(包括生理心理感觉与环境的和谐)构成音乐和谐关系。这种和谐、陌生的熟悉感恰似梦幻世界。
3抽象思维也重要。要有超越个人的普遍价值。
叶芝
受西塞蒙(注重超验)对法国象征主义的介绍影响。
1区分隐喻(基础)和象征(提升),象征是体系化的隐喻,更深刻和动人,因而好诗都是象征主义的。象征关系即事物形式与激起情感之间的关系,形式激起情感 情感寻求形式。
2象征主义的好诗需要想象力、完美韵律和形式、超越外在世界与日常经验限制、追求内在隐微体验。
3感情的象征与理性的象征应结合,前者即莎士比亚式 后者即但丁式(激发神圣感)。理性与神性结合,神性即创作象征诗歌时的半梦半醒,用韵律延续沉思,理性即对创造力的组织、激发灵感、催化象征。
庞德、休姆
休姆提出区别于法国的意象一词,庞德在此基础上提出英国的意象主义运动
庞德“意象主义三原则”:直接处理物、词对表达要有作用、遵循音乐性韵律
意象即内在的意与外在的象结合,情感与理性通过精确描摹的外在事物表现。评价:再现现实的现实主义翻版
意象的使用给人审美自由与解放的快感。创作需注意技巧、韵律,用意象精确象征情感(与叶芝的相似)
休姆
意象使诗区别于散文,诗用活的新的具体的意象,散文用已经成为修辞手法的抽象符号的意象。
区别于公共性的平常语言,要用幻想和直觉,就能呈现最精确的意象
表现主义
克罗齐,直觉
知识分为直觉和逻辑两类。直觉是心灵非理性地赋予杂乱事物以形式。
一切表现都是艺术。直觉与表现的关系:直觉即表现。人对事物的直觉并非十全十美。思想见诸语言就是表现。普通人与艺术家的区别只是天赋多少量的区别。
认为艺术鉴赏是二次创作,同时要结合文化历史。怀疑翻译,无论如何会减损原文,不如在尊重原文基础上创造性翻译。
批评雪莱(诗人为立法者)过分拔高诗,批评席勒的诗论是进化论;批评演讲诗(哲学或游戏讽喻)和神秘—声色诗,把诗分为三类:情感与修辞的形式主义诗、哲理的教诲诗、灵感和格律以及表现与意象结合的古典诗
诗的传达媒介是声音,诗是声音和意象的结合,表现人的激情。诗引起快感与美感,品位高的人有这种习惯,普通大众也有这种自然心态,既稀有又普遍
克罗齐在美国的继承人:斯平加恩;英国:科林伍德
科林伍德:
1再现艺术两种:巫术和娱乐的艺术,都激起情感,因而类似艺术,但巫术把情感放到实际生活与功利用途,而娱乐放到虚拟情境得到释放,也是把情感导向外部目的(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对诗的认识区别)
2表现艺术:艺术家心中的情感即无意识通过写作(特定动作)表现出来。诗人表现共同能理解的情感作为范例使读者成为诗人、也能表现自己的情感。真实的乐曲与想象的乐曲,乐曲要在心中构思并且只能存在于心中,看着乐谱也是在重回心中之曲。
总体想象性经验:感官与感官以外的内容需要靠想象在读者心中补齐
形式主义
白银时代,1914-15莫斯科语言小组,雅各布森;16彼得堡小组、诗歌语言研究会,什克洛夫斯基、艾亨鲍姆
1文学作品是作家意识之外的客观现实、是构造和游戏
2自动感知与延长审美过程
3题材多样,因此作为文学内部规律的文学性才是研究对象
4语言学的共时研究
文学不只提供认识,还提供感受体验
布拉格学派
26s雅各布森:布拉格语言学学会;35s捷克结构主义
用历时来研究共时语言学。结构和功能(文学作品在于结构,即与社会环境密切相关),二元对立来研究,文学语言偏离日常语言的指称(交际功能)、相反是表现(艺术的自主功能),注重读者不同、审美标准不同
他们的研究方法:语言学二元对立:内容与形式(形式决定内容,内容不决定形式,形式有独立性),文学语言与日常语言,情节结构与叙述结构(抽象概括与具体微观)
什克洛夫斯基:
研究文学内部规律(形式变化),小说结构的对称性;本事变为情节是通过创造性转化,即增加难度、延长审美过程与感受的陌生化(从作者转向读者体验)
日常语言基础上向文学语言转化也需要陌生化,失去所指与交际功能,只留下能指与诗学功能,内容成为语言游戏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