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内求,不可清谈——我读《世说新语别裁详解》
在中国的五千年历史里头,魏晋南北朝是继春秋战国后的又一个分裂割据的动荡时代。那时的中国正处于看似有着很多的领导人,但实则是群龙无首的大混乱时代。
在那时候,各个领导人都在努力地想着去夺占他国的国土,并不惜发动战争,乃至于大开杀戒。王朝更迭频仍到让人诧异,百姓活得民不聊生且是动荡不安。
而在这样混乱的大动荡时代里头,处于狭缝之中的士大夫们都纷纷开始清谈自己,研究玄学,且是有着似疯非疯的怪异行举,并因此开创了只属于那个时代的清谈文化与玄学文化。
到了今天,只要是提到中国的魏晋南北朝,我们必然会是想起那时候的竹林七贤与清谈者们,及由此而生发出来的对后世文化与文人影响极其深远的不容忽视的清谈文化与玄学文化。
身为母亲,不论是带着孩子来去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还是去了解当时的竹林七贤,亦或说独自深究在那混乱时代所形成的独树一帜的清谈文化与玄学文化,《世说新语》都是绕不开的一本古书。
可在这白话文普及的当今时代,对于从小就接受现代白话文教育的绝大多数的八零后妈妈们来说,直接阅读《世说新语》是比较困难的。不多妈妈能够读懂中国的文言文。
作为一个从小就有接受中国的传统文化教育并在大学专修过传统文化课程的妈妈,安水如若是直接去阅读古书里的文言文,那也是会有一定的阅读障碍与理解难度的。

可阅读董上德教授的《世说新语别裁详解》就不同的了。因为,它不是古书,而是以《世说新语》的内容为基础的新书,在古文之下附有作者的通俗易懂而又不失风趣幽默的释义与释读。
不过,不论是释义,还是释读,作者都力求严谨地选用权威可靠的史料。即,作为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的作者并不是在凭空捏造各种释读,而是让自己的每一个释义与释读都有理有据。
还有就是,作者并没有将《世说新语》的所有人物和故事都给选进去,而是选择部分人物和故事来去编成正始名士卷、竹林七贤卷、中朝名士卷以及东晋名士卷。
此外便是,在设计上,它选用精装双封面,外封采用罕见的绮绫白绢衣,选用烫金工艺。内页则是用上了优质纯质纸,以全彩印刷的方式完美还原大师画作,并选用可以180°平摊的锁线装订。
这在一定程度来说就使得《世说新语别裁详解》在具有可读的趣味性的同时,还拥有一定的客观性与历史性,及收藏价值。安水如就很喜欢里头的大师画作,觉是颇具魏晋风骨。
在阅读完毕这本书之后,妈妈是可以找来《世说新语》进行阅读的。阅读原著的感受将会是很不一般的。妈妈自己所得到的获益,也将会是很不一样的。
而在阅读《世说新语别裁详解》时,若是不爱阅读古文,或读不懂古文,妈妈就可以跳过古文地直接去阅读书中的释读内容的。亦是可以翻到其中一卷或某个人物就去阅读的。这本书的卷与卷之间,并没有多大的实质性关联或递进联系。
因为,在编排上,作者摒弃传统的按门类讲解,以《世说新语》中的人物为线索地展示一幅魏晋名士图鉴,并着力塑造了魏晋士人的群像,乃至于由人及史地呈现出当时的人们的生存状态与艰难抉择。

在那个朝代更迭频繁,战争层出不穷的乱世时代,不论是位高权重的士大夫,还是有清誉而无实权的普通知识分子,他们都是很不容易安身立命的。亦是很难能够实现属于自己的人生理想,成就璀璨夺目的人生抱负的。
然而,正是因了魏晋南北朝那个时代的动荡混乱与血雨腥风,当时渴求明哲保身的权贵名士们才在风流优雅的举止间多了几分旁人不大容易看懂的骇俗之举,添了不少的世人难以理解的疯癫之行。
不论什么时代,保身都是第一要务。一个人只有是懂得保身,方能在这人世间做出更多的事,给国家社会和全球人类,及全宇宙的生命带去更多的福祉。轻易丢命是很难能够让自己的生命实现最大的价值的。
安水如钟情于魏晋时代揣着明白装糊涂的人儿,并深深地喜欢着那个时代的魏晋风骨,很大程度也在于此,觉得活于那个动荡乱世的文人士大夫们构成了中国五千年文化中极其闪亮的一众群星,并在新世纪的今天仍旧是如此的闪闪发光,璀璨夺目。
在很多时候,安水如都觉得那个时代的人是真的很可爱,也很深情。他们并不仅仅是疯癫叛逆,乃至于活得如此的格格不入与艰辛吃力。他们,而非手握兵权的掌权者们,才是那个时代的中流砥柱与精神内核。
若无可爱又深情还日益清醒的他们,想必这占据有中国历史一席之地的魏晋南北朝,也将不再是我们每个人心目中的那个魏晋南北朝,那魏晋,也将不会有风骨的。

不过,在编排人物的时候,作者并非故意标新立异,而是借鉴了袁宏《名士传》的框架与名单,并将重要人物的故事大体依照其生平经历重做整合,参以正史进行详细的阐释和辨析。
在安水如看来,作者这么做,不仅仅是为了求个真,更是为了更好地知人论世。后人评论历史当中的某个重要人物是要知人论世,而不能是单凭个人想象或头脑臆测来去求个嘴快的。
当然,在阅读之时,妈妈若是懂得去细究,多半也是能够从中找出作者带有明显个人主观印记的评论或释读的。一个创作者纵使是拥有很大的能耐,持有很高的名望和声誉,他也会在作品中留有个人的主观印记的。
因此,在阅读的时候,妈妈自书籍作品中辨别他人的主观印记,不应是为了鸡蛋里挑骨头,而是自他人的主观表述中学习,以让自己能够活得越来越客观。
学习并记住他人的主观思想,对于妈妈的生命成长并无多大的裨益。如何经由他人的作品来去训练自己具备甄别主客观的辨识力,才是重要的学习之道。

就安水如而言,在阅读《世说新语别裁详解》这本书的时候,安水如就会有意识地去甄别哪些句子是属于作者的主观认知,哪些是作者的客观认知。
而对于作者的部分主观认知,安水如就会尝试着去思考,并经由阅读原文、了解历史、查阅资料等方式来去获得属于自己的真正意义的思考与理解。
其次便是,在读到某些带有较为明显的作者的主观印记的部分,安水如还会静静地问自己说,如果是由你来去释读眼前的这位历史人物,你会如何释读。
经由这样的学习与训练,安水如就会清晰地明白到自己与书籍的作者是不一样的,故而才会对同样一位历史人物,持有如此截然不同的主观认知。
由此,对于自己的某些主观认知,安水如也慢慢地能够较为清晰地快速认出来,而不会如此地浑然不觉,乃至于活在自己的主观里,却傻傻地以为自己活得已是够客观。
在穿行内求的生命之旅上,妈妈既要识出他人的主观认知,也要认出自己在生活当中的主观性,并努力地自那幽深的客观丛林隧道中穿越出去。
因为,不论是主观,还是客观,那都还是宇宙之舟的左右两端。内求不是为了让自己置身于其中的一端,而是能够在各个不同的端点自由滑行,但又不生执恋。

当然,这都并非简单的清谈,就可以有所做到的。诸如何晏等人在滔滔不绝的清谈中收获大堆的虚誉,但却终究不过就是在纸上谈兵呀。
对此,教授也在《世说新语别裁详解》一书中评论道,「可是,何晏又是一个知行不能合一的人,理论上,他知道的很多,可在实际的人生里却不能贯彻,出现了知与行的严重错位」。
其实,作为一个妈妈,不论是内求,还是育儿,知与行也都是不宜有错位的,故而觉得,在知道之后,我们更要去做到,而不是让书籍理论停留在自己头脑知道的层面。
多年来,在内求育己与日常养娃上,安水如也在时刻提醒自己一定要去做,而不仅仅是成为那个滔滔不绝的纸上谈兵者,更是不要当那只知道引经据典、高谈阔论的生命清谈者。
在内求与陪娃上踏过千山万水,走过不少的弯路,安水如发现,做是最难的。但只要有去做,哪怕只是简单地迈出了一步,妈妈的成长也是极其惊人的。

而当妈妈获得了哪怕只是丁点的惊人成长,妈妈跟前的孩子也是能够深受获益,并因此尝到来自于妈妈生命成长的芬芳花露,与甘甜清泉的。
有在内求育己中去成长的妈妈是容易带给孩子与他人较为安宁的生活场域的。妈妈不会成天都活在生命的内在焦虑、不安、迷茫与动荡之中。
一般而言,一个人心之动荡所带来的灾难性与毁灭性,往往会是远甚于外在的环境动荡。而置身于外在的环境动荡之中,心若能够沉稳如山,静谧似湖,那个人就不容易绝望。无有绝望,活路会有。
正因如此,安水如觉得,妈妈不需耗费太多的时间来去阅读太多的书籍。阅读不该成为消遣,阅读是为了遇见他人的心中玫瑰,更是为了去瞥见自己生命内在的清冽之源。
实际上,较之于耗费太多的时间来去阅读太多的书籍,妈妈更应该是花些时间来去探索如何做到,以让自己的践行脚步,能够紧紧跟着自己的头脑认知。

从做到来看,在魏晋南北朝那个时代,较之于正史名士中的何晏等清谈者们,也许,常聚于竹林的竹林七贤更觉是可爱有情,他们便是阮籍、嵇康、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
如喜爱吹箫的阮籍的行为有点惊世骇俗,但在言语上,阮籍很是谨慎,以至于当时作为掌权人的司马昭都很难能够从他的嘴里套出什么有用的话语来。
安水如觉得,就阮籍的这一点,很值得今天的妈妈们去学习。哪怕是个平凡而普通的家庭主妇,妈妈也需要管好自己的嘴巴,让自己时时刻刻地知道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
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妈妈若是管不好自己的嘴巴,孩子是很容易被伤着的。而孩子的内在心灵若是因此受伤了,疗愈是极有可能会是需要耗费孩子的很多时间,乃至于一生时间的。
当然,妈妈管好自己的嘴巴是需要在内求中去看见自己的。看见之后,这出口伤人的不良习惯才有被瓦解,乃至于被粉碎的可能。阮籍能够管好自己的嘴巴,是因为他有去修炼自己呀。

提及内求,一些人就会觉是玄,但依安水如的多年内求探寻经验来看,内求是很落地的,始于日常生活当中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一饭一汤。妈妈管好自己的嘴巴,本是在践行内求,是让自己真正意义地做到。
如在与孩子或别的其他人说话的同时,我们就可以腾出部分的注意力来去观照自己在那当下的语气、话语,觉察自己当下的肢体动作,并做相应的调校的。
倘若妈妈懂得在开口说话的瞬间就去观照自己,时日久长,妈妈是能够清楚知道自己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的。管好自己的嘴巴是很能锻炼自己的内求力的。
不过,在初始之时,妈妈要对自己有宽容,允许自己一时半刻做不到,并悦纳自己的过错。如是学开汽车,在说话中观照自己是一种需要自己不断去练习,才能熟能生巧的能力。

在初始之时,安水如也是管不好自己的嘴巴,并总是在说话不把关中活得如此的不知不觉。那时的安水如并不能很好地管好自己的嘴巴。
然后,安水如就会对孩子道歉,并解释其中的原因,告诉孩子自己的能力不够,说,妈妈只是暂时性地不具备管好嘴巴的能力,但会努力去完善自己的。
而今,经由多年的习练,在孩子面前,安水如就慢慢地学会了什么话该说,什么话就不该说,并真的能够有所做到,而不是轻易地出口伤人了。
不仅如此,安水如还慢慢地学会了如何来去巧妙地说。一些话语,妈妈换个表达,或是简单地换个词汇,孩子就能拥有较为舒适的感受,而不会因此受伤的。
当然,时时都很会说,或是每天都能说到包括孩子在内的人儿都很舒坦,安水如还是做不到的。安水如仍旧是走在内求的路上,而不是已登峰顶。

就书籍的价值,安水如觉得,《世说新语别裁详解》的价值并不仅仅是作者用整一个卷来去全面释读了魏晋时代的竹林七贤。作者在书中还精心编了魏晋两百年的帝王谱系。
经由这些帝王谱系图,妈妈就可以给孩子梳理那个时代的皇权更迭频仍的历史了。那是一段皇权更迭的至暗时代,以至于今天的我们多会看得很是混乱。
此外便是,作者还扒开了当年的历史迷雾,深度剖析了当时文人名士怪诞行举背后的种种因素,以给读者一个更为立体的魏晋名士画像。
如,作者认为,在那时代,待在司马昭身边的阮籍的不主动,不拒绝,乃至于醉酒之后就不顾礼节地昏睡在邻居少妇的跟前,其实是一种为活命的智慧之举。
若是不知谨慎,不懂揣着明白装糊涂,不会喜怒不形于色,乃至于不去学着装疯卖傻,在那血雨腥风的混乱时代,阮籍大概是不大容易平安无事地活过半百的。
可在那之前,阮籍其实是爱恨分明的。是相当有个性的人物。他见到不喜欢的人就会给予白眼,以让对方知道自己并不喜欢他。
由此可知,一个人只要是真的意识到了要去改变,并且舍得花精力和时间去修炼自己,再是爱憎分明,他也是可以让自己发生180度大转变的。

其实,在十来年之前,安水如也是像阮籍这样相当有个性的爱憎分明的女子,一个总会将自己的喜与怒都给一一挂在脸上的女子。
但经由十来年的内求探寻,安水如已是慢慢地朝着阮籍所拥有的那个不喜怒于形色的方向去成长自己了,并觉得,时至今日,这仍旧是极其重要的能力具备。
值得一提的是,这并不是在压抑自己的内在情绪。因为,在训练自己不喜怒于形色的时候,安水如是有在静观自己,并做相应的表情调校的。
在很多年前的中科院心理咨询师的培训课上,安水如懂得了人的表情是可以被训练的。我们并不是开心就去微笑,难过就是哭泣的。
实际上,一个成人若是仍旧像孩子那样地开心就去微笑,难过就去哭泣,悲伤就成天是个苦瓜脸,那算不上是获得了真正意义的生命成长。
而内求也告诉安水如说,如果懂得去打破情绪与行举及表情之间的连接,是个人都可以让自己很好地做到不喜怒于形色,以让他人摸不着,看不透的。
一个妈妈若是懂得这样去成长自己,那勤勤恳恳地内求若干年之后,她是可以活得很自由,很充盈,很强壮的。自由并不是想去哪儿就去哪儿,想吃什么就吃什么。

因此,在看完《世说新语别裁详解》这本书之后,安水如就变得是越发喜欢魏晋时代的那批竹林七贤,尤其是爱吹箫的阮籍与善弹琴的嵇康了。
合上书本,一想到个性迥异的阮籍与嵇康,安水如就越发清晰地明白到,两个个性迥异的人也是可以待在一起,共同奏出和谐又美妙的人间旋律的。
而在生活里头,两个个性迥异的人常年待在一块,若得和谐,那是需要有包容,有理解,有慈悲的。亦是需要各自都去明晓事理,并让自己活出事理,而不是简单地当了个高谈阔论、引经据典的清谈者的。